楠竹林下種“山珍”

楠竹林下種“山珍”

本報訊(金其雲 廖勝春 任小冷)“馮老闆,請幫我採摘20公斤鮮菇,下午過來取貨。”4月10日,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高峰村大球蓋菇種植大戶馮再國一邊帶著工人採摘大球蓋菇一邊接電話,眼下氣溫升高,菌菇出土快,每天至少採收一次,還要打理晾曬、包裝入庫和訂單發貨,硬是忙不過來。

馮再國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先後在流轉的楠竹林下種了40畝大球蓋菇和40畝竹蓀菌種,目前大球蓋菇和竹蓀進入採收高峰期,大球蓋菇畝產量預計在2000公斤左右,竹蓀畝產量預計可達320公斤左右。依託電商等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馮再國的林下“山珍”俏銷周邊市場和省內外大都市,年純收入達50萬元。

“別人搭建大棚栽種木耳、竹蓀、羊肚菌等都能賺錢,家門口的數萬畝楠竹林是天然的種植大棚,發展林下種植肯定有‘錢’景。”馮再國說,村民加工竹片留下竹屑、竹灰等下腳料是培育菌菇、竹蓀的最佳原料,就地取材成本低。

為提升試種成功率,馮再國專門從菌種場採購了一套設備自制木耳菌棒,有效解決了戶外木耳菌棒變質腐爛問題。露天培育相當於生態種植,延長了木耳的生長週期,產出的木耳口感非常好,投入市場後供不應求。

什麼品種風險小,什麼品種掙錢快,馮再國就種什麼品種。於是,他先後成功試種了木耳、竹蓀、羊肚菌、大球蓋菇等食用菌,既有利於管護楠竹,又增加了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