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兆傑《其後》:異質、另類、偏門,都是在衝撞流行


文兆傑《其後》:異質、另類、偏門,都是在衝撞流行

怎麼來形容EP《其後》的聽感?

異質、另類、偏門……總之,所有表示“不一樣”的詞彙都可以用上。文兆傑的這張EP確實區隔於尋常,尤其是如果長期接觸商業化音樂套路的話,在這裡更能夠體驗到跳脫常規條框的各種嘗試。

不一樣的發聲方式,不一樣的詞曲創作,不一樣的編曲思路。曾經,華晨宇在《明日之子》節目裡說他是“敢於去打破流行,去衝撞流行的人”。這個觀點,在EP《其後》裡得到充分印證。

各位千萬不要誤以為“打破流行”跟“衝撞流行”是多麼浮誇的標籤,它本質上肯定的其實只是尋找屬於自己聲音的意識,這,無非是我們對於國內音樂人長久以來最基本的期待:

聲音有辨識度,創作有獨到想法,最終,作品有個性。

很難做到嗎?

不難,也難。說“不難”是因為,保存自主特質這算不上什麼難以達成的目標,足夠堅持,足夠執意就能做到。說“難”是因為,當進入到產業體系中,個人的堅持跟執意往往都會遭受到來自市場的擠壓,這時候,如何調配跟兼容就成為難題。

是自我多一點,還是迎合多一點?這考驗著音樂人的平衡能力。別誤會,這兩者並不矛盾,真正有技法的音樂人,總會找到它們之間的對接點,即,讓的自我能夠被大眾所接受,讓普世的迎合也散發著個體魅力。


文兆傑《其後》:異質、另類、偏門,都是在衝撞流行

在我看來,文兆傑就做到了。最直觀的是,雖然EP《其後》整張作品有明顯的Alternative化取向,但其中的六首歌曲都做到了最標準的可聽性。這點,在或許是好評度最高的歌曲《鼻鼻》裡體現到最真。旋律極其優美,Hook記憶點充沛,歌詞簡潔鮮明,配合主題確實有“幸福感”滿格的聽感體驗。很明顯,這就是一首稱得上“流行”的歌曲。

就是這般流行質感足量的歌曲,經由文兆傑的創作跟演繹,則呈現出完全另外一種畫風。這裡可以大膽做一些假設,如果文兆傑的唱腔再平常些,如果創作再符合慣常格式些,如果編曲再貼近潮流些,《鼻鼻》是不是就極有可能成為廣泛傳唱的熱門歌曲?

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但,這不是文兆傑。

這反倒是充分證明了,他並不是因為無法跟流行對接才去刻意製造怪異,而是在積極地,有意識地要塑造屬於自己的本色。並且,手法足夠講究,他的“怪異”具備著可觀的音樂性。

所以,除異質、另類、偏門外,註解EP《其後》還有一個重要的詞彙:爽勁。這是從始至終潤順的連貫聽感,六首歌曲無縫銜接,構建出整體的交融。這也是從單獨每首歌曲中可以獲得的充分回甘,每首歌曲都留下延遲滿足感。


文兆傑《其後》:異質、另類、偏門,都是在衝撞流行

具體關於六首歌曲的印象:開場EP同名曲《其後》,頗有北歐風味,我甚至感受到類似Sigur Rós將Art Rock跟Ambient Music結合的空靈及縹緲意味。隨後的《抱歉》投入到復古的氛圍內,遵循Dream Pop式曠遠的同時依然在強調Ambient Music的範式。《廢派》則是將Lo-fi跟Shoegazing元素融合,在樸質現實跟多彩夢幻間完成關聯。

《興致》,1分28秒的片段式作品,盡顯空泛氛圍內的Folk Rock質感。《鼻鼻》,我個人對標到的是Frank Ocean,鮮明Midtempo,靈性旋律線條,自由化的歌曲結構,總之是呈現出實驗色彩。收場的《拜了》裡,我聯想到了Bon Iver,有著Folktronica與Ambient Music手法的結合,製造出真切的抽離與冷峻。

總結來講,EP《其後》所提供的爽勁,絕對不僅限來自於某段旋律的“抓耳”,更是來自精心打造出的一種氛圍,一種場景,甚至是一個空間。

在這裡,我們可以體驗到想象力的遊弋,以及,靈光的肆意。

從這個角度來講,是EP還是完整專輯並不重要,畢竟,六首歌曲就足夠達成效果。更核心的在於,六首歌曲將文兆傑作為音樂人的“體系”完備彰顯。

所謂“體系”是指,不是單獨靠某一方面支撐起特質,而是多維度的均衡。對於他而言,只有三個維度。

首先是唱腔。應該會有不少聽者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唱歌?確實奇特,大量運用假音,核心音色倚重於高位置共鳴,且尤其注重氣聲的延綿輸出。對於其他歌手,這或許只是一種需要時的修飾,而對於他來講,則是表達主體。有問題嗎?其實沒有。在我看來,並不存在一種規定正確的唱腔,對於歌手而言,舒服順暢就是最佳方式。

很明顯,這就是最適合文兆傑的唱法。而這內裡其實是跟其它維度的呼應,縹緲的人聲可以依附旋律,融入氛圍感音樂,詮釋跳躍文字。由此,這不是故意作怪,而是基於表達需要的自然選擇。


文兆傑《其後》:異質、另類、偏門,都是在衝撞流行

我個人認為,像他這般奇特唱腔不應當被質疑或是限制,應當提倡。畢竟,新生代歌手,就該有多樣化的詮釋方式,而不是隻一味追求聲樂層面的技術指標。並且,我覺得相比於不那麼尋常的唱腔,更應該關注他良好的樂感,EP裡的這些歌曲,這些完全不同於商業化流行範式的歌曲,從演唱層面來講,沒有出色樂感是很難傳達到位的。

樂感的極致體現是,他的演唱其實更確切地講是在Song跟Speech的模式間頻繁切換,有時在演唱有時在訴說,他把歌曲變成了如常傾訴。

其次是創作。EP中的歌曲給我最強烈感受在於,這都是依隨靈感的表露。無論是旋律還是文字,都保持著足量的“原始態”,保存住自產生那一刻開始就湧動的新鮮跟本真。文兆傑似乎就是要徹底區隔開固定的格式跟常態,進行一番“任性”的表達。我不敢說這樣的嘗試就是高級的,藝術的,但至少,可以提供完全不同的路徑。

這條路徑所歷經的絕對不是恆定的節點,比如在Verse就只能鋪墊,比如到Chorus就該提振。而是,在Verse部分同樣可以感受到噴湧,在Chorus處也有著接續的沉澱。當然,特定的段落分隔,對於文兆傑的創作來講是偽命題,他的隨性表達已然是不受限於格式化的模板。

最後是編曲。這裡要特意提及陸希文,編曲兼製作,很明顯跟文兆傑配合度極高,都有著歐美化的音樂審美,並且對於Indie系音樂有著足夠深刻的認知,如此才能將他人聲跟創作的個性強化。總體思路很清晰,力求氛圍。六首歌曲都有著Ambient Music的籠罩感,或許通過電子音樂模擬,或是通過吉他效果器輸出,或是真實樂器音色製造,讓每首歌曲都成為一種氛圍。這種思路的優勢是保證作品整體感,而不是某個元素的突顯,從而讓它成為畫面、情節、氣味。

此外,編曲還有極簡思路,典型樂器的典型處理,標誌性音色的標誌化運用,一切都是最恰當的編排。避免了不必要的繁複,也就是避免了嬌飾造作。所以,能夠做到以細節處的巧妙達成豐富飽滿。這同時也暗合了文兆傑的個人屬性,他不屬於花樣翻新的音樂人,他所專注的是用有限的表達製造無限的想象空間。不難感受到,在EP《其後》裡有著大量的留白,這就是演唱、創作、編曲合力製造出的效果。

《其後》這張EP的內核就是各維度的平衡協作,它實現了人聲、文字、音樂的互融,進而會有Call and Response式的“對話”感。這也就不難解釋,雖然文兆傑的演唱有著強烈獨白的感覺,但他在音樂裡並不孤寂,在跟音樂的互動裡他獲得了充盈。

出於私心地說,我希望文兆傑能一直保持這般充盈狀態,繼續創作異質、另類、偏門的作品。不是刻意地逆市場,逆流行,而是在市場流行的大潮中保持住一股個性力量,持續“打破流行”跟“衝撞流行”的力量。我同時也相信,他這樣的音樂人,以及他創作的這樣音樂,會得到足夠多的認可。畢竟,相比於風格標籤,決定作品成色的關鍵永遠是質量。對於優質的音樂,我們會有清醒判斷。

文兆傑的這張EP,配得上“優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