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由吴京等主演的《攀登者》正在各大院线热播,这部取材于中国两代人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影片,以震撼人心的画面,艰难曲折的故事,赚足了观众的掌声和泪水。

事实上,那些冲顶珠峰的真实故事,往往比电影更打动人心。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的队员,就是《攀登者》的真人版。1975年,8名国测一大队队员,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成功测得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首测珠峰后,测绘队员又对珠峰进行了5次测量。他们还两下南极,37次进驻内蒙荒原,48次深入西藏无人区,49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在这个过程中,共有46名队员在野外牺牲。

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九部委公布了22支集体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就是其中之一。本系列纪录片通过追寻普通测绘队员走过的脚步,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与成就。

首测珠峰

上世纪七十年代,珠穆朗玛峰科考由国外垄断,1975年,中国决定进行珠穆朗玛峰的高程测量。经过层层选拔,郁期青、邵世坤、薛璋、梁保根、张志林、陆福仁、杨春和、吴泉源等国测一大队的八名测绘队员,参与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队员出发前往珠峰大本营

1975年4月底,测绘队员郁期青、张志林等人在各个交会点位准备完毕,等待登山队员把觇标插上峰顶。然而,登山队员在朝顶峰进发途中,遭遇骤风暴雪,大家不得不全部撤回大本营。

一周后,登山测量队员再次向顶峰进发。队员薛璋在6120米的地方等待登顶的讯息,已经连续待命五天。第六天,他收到了大本营送来的一封信,而这封信,带来的却是一个噩耗。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薛璋讲述1975年测量珠峰时的情形

登山队员和测绘队员历经艰难险阻,四退四进。1975年的5月27号下午两点半,登山队员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将觇标插上峰顶,测绘队员们争分夺秒进行测量。

在这次珠峰测量中,测绘队员在生命禁区奋战了80多天,最终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登山队员在珠峰顶上插上觇标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队员在交会点位测量

1975年7月23号,中国向世界宣布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个精确的高度迅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世界的承认。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队员郁期青、张志林回忆首测珠峰时的情形

再测珠峰

自1975年用经典测量方法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测量以后,测绘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5年,为了研究珠峰和临近地区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情况,决定用新的测绘技术再次测量珠峰高程。2004年12月17日,由40多人组成的登山测量队正式组建。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测量队员从西安出发,奔赴西藏

2005年3月,青藏高原仍处于冰冻期,测量队员开始执行青藏板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网的观测任务。

第一次进藏的韩超斌,高原反应极其严重,每天吐得昏天暗地。但测量任务一天也不能耽搁。在完成西藏阿里地区洞措乡一个观测点的测量任务后,韩超斌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韩超斌讲述复测珠峰时遭遇的困难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测量队员进驻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为准确测出珠峰高程,测量队在珠峰脚下设了六个交会点位。为了便于和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相比较,这六个点都是1975年曾经使用过的交会测量点。

张建华担任峰顶交会组组长,负责寻找海拔5900米的西绒布交会点。这是所有交会点位中最艰险的一个,需要穿过一片冰塔林,跨过数不清的冰裂缝。张建华和队友经过多次艰难的寻找,找到了西绒布点位。然而,暴风雪却不期而至,他们经历了一段死里逃生的惊魂瞬间。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张建华在西绒布交会点测量

2005年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大年”,天气变幻莫测。按照计划,第一次登顶时间应为5月5日,但持续的暴风雪,让登顶行动无法实施,日期一推再推。

任秀波作为冲顶组成员之一,在行至海拔7500米左右时,遇到了特大暴风雪。为了测得这一地区的重力数据,他冒险摘下了手套。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任秀波和柏华岗在海拔7790米

2005年5月22日11时08分,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将觇标牢牢树立在珠峰的最高处。经过科学严密的测量和计算,最终得出了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海拔8844.43米。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登山测量队员在珠峰顶上插上觇标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队员在交会点位测量

消失的测绘者

1960年夏天,新疆南湖沙漠发生了一件大事。消息从新疆哈密市紧急传来,震惊了整个国家测绘局测量队,也就是如今的国测一大队,一名叫吴昭璞的测绘队员在南湖沙漠,作业时牺牲了。这一年,吴昭璞年仅35岁。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吴昭璞

1960年4月,吴昭璞一行六个人从新疆哈密出发,来到新疆南湖沙漠无人区进行水准测量工作,来填补中国大地控制网西部无人区的空白,这对于国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吴昭璞

吴昭璞一组,配备了两头骆驼,驮了四个铁皮桶的水。六个人,两匹骆驼,走进了茫茫沙漠之中。八百里黄沙,炎热难耐,而吴昭璞没有料到,他再也走不出南湖沙漠。

当时,吴昭璞任组长。在高温炎热的沙漠中,他和队员一步一步进行水准测量。即使干渴难耐,他们都不轻易多喝一口水。因为在沙漠中,水是那样的宝贵。然而,意外发生了,有一个铁皮桶的水漏了。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吴昭璞和队友在沙漠中测量

生死关头,吴昭璞做出了令家人心碎的抉择:自己留下来守护仪器和测绘资料。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吴昭璞的儿子吴永安讲述父亲的事迹

国测一大队成立以来,共有46位队员在野外牺牲。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国测一大队采取各种安全生产措施,保障了测绘队员的生命安全。从1991年至今,再也没有发生过测绘队员遇难的情况。

重大工程“先驱者”

近年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神舟飞天、高速铁路等,每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在奠基的第一锹土之前,最先的保障就是测绘。

李保峰是国测一大队第三中队的一名作业组长,在队里已经工作了13年。每年,李保峰和队员要在野外工作10个月以上。而这些作业点通常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高山和荒原。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李保峰带领小组成员在新疆进行埋设测量标石作业

埋设测量标石是国测一大队的基本作业内容之一,是为了给大地测量建设一个稳固的永久标识点。而这些标识点是国家大地控制网卫星定位B级点中的组成部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国测一大队承担了最为困难的区域。在西藏的国土三调中,程小凯带领20多人的外业队伍,在最冷的冬季,来到中国平均海拔最高的那曲市双湖县作业,平均每个队员需要负责6000平方公里图斑的调查。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程小凯带领队员在那曲市双湖县作业

世界最长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也有测绘队员们的身影。早在200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施工之前,尚小琦作为精密工程测量队队长,和队友一起开始在粤港澳三地,为大桥的建设施工做测绘基准的测量。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尚小琦和薛贵东在观看港珠澳大桥通车新闻

国测一大队队员曾两次到达极寒之地南极进行测量。2004年,何志堂和队友一起,成功在南极地区实施了相对重力和绝对重力测量,首次建立了中国南极重力基准。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何志堂进行重力测量

飞越地平线

国测一大队自1954年成立以来,从事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坐标体系等测绘基准建设工作。随着测绘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国测一大队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2015年前后,技术研究开发部、应急测绘中心、新技术应用部等新部门相继成立,使得测绘人的身影出现在众多领域。

在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也在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和推广,机载激光雷达,是国测一大队近年来引进的高新技术设备,其三维地理信息和影像资料数字摄影测量,为我国地形勘探、城市道路测量、地质灾害等提供了数据信息支持和技术参考。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王宏宇参加2014年机载激光雷达航摄任务

航空摄影测量,听上去比传统的测量方法轻松多了。但由于作业需要,航摄飞机机舱内部和外界是连通的,飞行高度接近四千米高度时,因机上没有加压舱,没有吸氧装置,遇气流颠簸,再加上低温,恶劣的作业环境让测绘队员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王宏宇参加2014年机载激光雷达航摄任务

应急救灾,测绘先行。2015年8月12日,陕西山阳发生特大滑坡灾害,国测一大队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监测分队,火速奔赴现场。面对摇摇欲坠的山体,应急测绘队员们冒雨穿过滑坡腹地,利用微形变技术对滑坡山体进行变形监测。在此次灾害救援测绘保障工作中,国测一大队现场进行了两次高危预警,用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确保了整个救援队伍的生命安全。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应急演练

测绘不仅在经济建设中突显“尖兵”作用,在文物保护上也是功不可没。地处十三朝古都西安,国测一大队不断探索测绘服务与文物保护的结合。经过千年洗礼的大雁塔经历了70多次地震,再加上历史上频繁的战争等原因,塔身出现了倾斜。为了保护好这座千年古塔,从1984年开始,国测一大队承担起了大雁塔变形监测任务。35年来,国测一大队队员凭借着精准的测量技术,为大雁塔建立了全面、系统、详实的“健康档案”。

硬核“攀登者”:没有脚步到不了的地方

队员对大雁塔进行变形监测

“远看像讨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搞测绘的。”这是测绘队员们自嘲时常说的一句话。在外人眼中,测绘是一项苦不堪言的危险工作,但在测绘队员们的心中,这是一份可以拿生命去交换的事业。当问到队员们是否想过换一份职业时,他们的回答很坚决,也很简单:从来没有想过。既然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为什么不是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