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县天池 这里是陇南,你相信吗?摄影/冉创昌

一座让人留念的城市,既要有时代的高度、历史的深度,更要有人性的温度。陇南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她带来了温暖印象和诗意美好……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鸡峰山下的农田。 摄影/冉创昌

一路我们穿越大山河川,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盘旋而上,两边是繁茂的原始森林,路边点缀着不知名的野花,不远处人工开垦的茶园,都镶嵌在绿水青山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海棠谷瀑布。 摄影/谈龙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阳坝梅园风光。 摄影/刘振成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低垭云海。摄影/谈龙

陇南作为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两当兴化彩林秋景。 摄影/冉创昌

说起甘肃,很多人就会想到黄天厚土、戈壁千里, 一派“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而甘肃陇南,山高水长鸟语花香、清泉流水响叮当……

她的的诗意,写在陇南的每一寸土地上。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范坝风光,时值春日油菜花开放,天地间自成一幅山水画卷。 摄影/冉创昌

为什么是陇上江南

人们说:“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这并不夸大,虽然没有江南的温婉,但这里高山、丘陵、峡谷一样不差。而秦岭和岷山刚好在这里交会,长江和黄河也恰巧在这里缠绵,大自然在陇南洒下神奇和秀美。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县碧口古镇(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说) 摄影/冉创昌

陇南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仇池、文明肇启,秦人先祖牧马西垂、一统华夏;哈达铺一张报纸作出了“到陕北去”的战略决策,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等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特产品不仅诱惑着人们的“舌尖”,更稳稳地鼓起了民众的“钱袋子”;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高11个百分点,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宝”级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陇南境内还拥有1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成县西狭颂、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文县天池让甘肃印象增添了绿色生态韵律。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西狭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成县县城以西13公里处的抛沙镇丰泉村鱼窍峡峡谷,该景区因历经1800余年仍完好无损地保存有我国“汉三颂”之首的《西狭颂》摩崖石刻群而闻名于世。供图/成县旅游局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李白笔下的 “青泥何盘盘” 。摄影/冉创昌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成县鸡峰山云海 刘闽江 摄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嘉陵江干流发源自陕西凤县,流经甘肃陇南两当、徽县东南部。 摄影/冉创昌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白龙江畔白鹭飞。 摄影/冉创昌

宕昌官鹅沟,仿佛是这种层次感的化身。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官鹅沟,沟紧靠县城,全长32公里,总面积约1763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5.1%,沟内前14公里为13个色彩斑斓的湖泊,后18公里为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有9道高耸入云的险峻峡谷,有11处从山顶或半山悬崖上直泻而小的大小瀑布,有60余处令人赞叹的景点,最深处为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官鹅沟大景区富有层次感的雪景。图1 雷古雪山。 供图/官鹅沟大景区管委会;图2 冰瀑。 摄影/张燕宏;图3 官鹅沟雪景。 摄影/杨清明

文县天池

所有人都知道吉林长白山有天池,新疆天山有天池,可是少有人知道陇南文县天池。鲜有人知,所以游人稀少,这里的风景未被过度开发,一片原生态。商业化程度很低,值得探索一番。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县天池水深最深达九十七米,从边上看倒没有那么深,就像一条大河一般,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凉爽舒适,这里就像美国黄石公园一样,五颜六色的水,美极了。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高原明珠文县天池。 摄影/冉创昌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天池秋色 摄影/冉创昌

多在南方大放光彩的喀斯特地貌,在陇南这座“地质博物馆”,同样位列一席。从洞内纪游题字来看,万像洞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吸引游客。

清代武都人贾廷管的《万象仙洞》最有代表性,他在诗中赞曰:“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卧龙何日起?玉柱几时悬?谁凿鸿蒙窍,空留丹灶烟?洞深苔不滑,何处遇神仙?” 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有识之士、有勇之士到万象洞来考察、探险。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武都万象洞。 摄影/冉创昌

山高水长。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国参加。从此时算起,古蜀道的出现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诗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里,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同时,陇南成为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白龙江、西汉水与嘉陵江支流,以及其他3700多条各级支流一起,让陇南足以当得起“河网密布”的形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县白龙江白水江两江交汇处。白龙江,旧称羌水,为嘉陵江一级支流,长约600公里,其中甘肃境内450公里,是陇南的母亲河。摄影/冉创昌

陇南市气候湿润、生态良好、物产丰饶,曾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山清水秀的陇南已成金丝猴和大熊猫“天堂”。近年来,陇南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实施“两江一水”生态综合治 理,无论是植被覆盖率,还是空气质量都位居全省前列。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陇南成为国宝级动物的“天堂”,110多只大熊猫、2000多只金丝猴在这里“安逸”地繁衍生息。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裕河自然保护区秦岭金丝猴(西秦岭金丝猴)。摄影/冉创昌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在冬天气势凛凛的野生大熊猫。供图/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因此,在陇南一样也可以在碧绿的河畔邂逅金黄的花,在崇山峻岭之中看尽"深山碧玉"的河水上悠闲自得的渔夫。这一切,仿佛都远离大西北的印象,留下的几乎都是江南的美景。

“秦”从何处来?

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齐家文化红陶人头像,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供图/甘肃省博物馆

西和仇池山,则汇聚了诸多神秘传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刑天和轩辕黄帝决战地“常羊之山”,据称都在此处。赵逵夫教授认为,之所以把"常羊之山"认定为仇池山,主要基于三种理由,可以基本确定常羊山就是仇池山。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西汉水

曾将一对秦人情侣分隔两岸

相思之情化作千古名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河流冲出大山,在河谷两侧以及山峦的平缓处滋养出茂盛的牧草,秦人在这里可以饲养出良马,良马又可以装备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再加上秦人长期与西戎争战,逐渐形成比中原地区战斗力更强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陇南山地还盛产食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食盐可以为秦国提供极大的财富,正是依靠陇南山地的哺育,秦人在其后的600余年间,逐渐扩大领地,直至扫灭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因此,秦人崛起于中国西部的关陇一带是毫无疑问的。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图一 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蟠虺纹车型器,可能是首饰盒或小型玩具或挽车用;图二 窃曲垂鳞纹鼎,是最常见的礼器之一。供图/礼县博物馆

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谁掌握了祁山堡这艘山岳间的巨舰,谁就控制了陇右战场的航向。摄影/冉创昌

三国故事里最光辉灿烂的悲剧之一 “六出祁山”(史实为五出祁山)注:祁山堡坐落在西汉水北岸的陇南礼县,是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现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蜀汉自汉中往陇右的北伐路上,尽是秦岭和黄土高原交织的茫茫深山,从崎岖的山路到便利的河谷,正是祁山堡扼住了地势变化的咽喉。摄影/薛小平

1932年4月,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等人在两当县发动“两当兵变”,点燃了甘肃省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踏破雪山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的红军,在宕昌县哈达铺得知陕北红军根据地消息,于是挥师陕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摄影/冉创昌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陇南大地得以见证。

多远文化在此汇聚

四战之地,英雄来往,他们带来朴健的关中文化、秦陇文化,也有巴蜀之地的丰足与灵秀,本土的羌、藏等民族文化,同样在此有一席之地,如果要给陇南文化下一个定义,那可能不是多彩,而是汇聚。一种习俗,在陇南便是一条长线,随便一串就是沧海桑田。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古朴的罐罐茶。摄影/付肇雯

地处北纬33°的陇南,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最北端区域之一,甘肃省唯一的茶叶产区,境内高山林立,河谷丘陵、盆地交错,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便利。陇南以生产绿茶为主,高纬度、高海拔的产区特征,为陇南绿茶带来了香气高昂的特点,青翠透金,栗香甘醇。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武都裕和,老人正在采茶。摄影/冉创昌

最早的“七夕”传说同样在此生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西汉水畔象征爱情的诗歌,据赵逵夫教授考证,也许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印刻。

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

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乞巧前夕,西和县汉源镇牌坊村的李晓英为乞巧姑娘们传授刺绣工艺。摄影/冉创昌

如今,甘肃陇南的西和、礼县交界一带的几代民间艺人通过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和完善乞巧风俗 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古典与现代杂糅的高山戏,以武都方言“演故事”,多以充满戏剧色彩的“欢音”唱腔,吹弹唱跳,调剂大山深处的生活。摄影/冉创昌

而若要深究陇南最“本土”的文化,则源于已经消失的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曾在历史上“背蜀面秦,峭绝险固”的氐族杨氏仇池国,如今已成遗迹,而氐族这个称雄陇南的民族,也已在岁月流水中散落成汉、彝、白、纳西、哈尼等民族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很多姓杨、姜、符、强等姓氏的人,身上都可能流着氐人这支高山古族的血。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风雪之中的池哥昼,池哥指面具,昼是跳的意思,池哥昼也就是面具舞。面具上的第三只眼,可与巴蜀三星堆出土的“三眼神人”互为印证。摄影/冉创昌

西北雄浑与南国灵秀,汉唐古韵与现代新风,每一种在陇南的文化,追索起来,都如同一张趣味十足的拼图。但另一方面看,这张历史交错的文化拼图固然多彩,背后却是群山万壑所导致的地缘分割。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文县丹堡二十四道拐。摄影/冉创昌

陇南人走出大山的希冀,也许自秦人时代开始,就从未改变。山是奇险的景观,也是幸福生活的阻隔。陇南地区高山遍布,闭塞的交通让陇南丰富的物产久不为人知;而多雨湿润的气候和复杂的水系,也让要么沿河谷地聚居,要么依山而居坐落峡谷的山民,接受一年一度夏秋时节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考验。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武都张坝古村落,仍保留着陇南山民的住宅风貌。摄影/冉创昌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武都坪垭异地扶贫搬迁点,集中搬迁,是改变深山艰辛生活的一条道路。摄影/冉创昌

幸而,交通阻隔正在一点点被打破: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公路,渭武高速……让陇南高速逐渐成网;成县机场,则自群山万壑中连接全国各地;而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兰渝铁路,“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的构想,也在2017年9月底,打通西段秦岭的天险,全线贯穿陇南这片深山中的宝田。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成武高速马街段。摄影/贠锦文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成武高速。摄影/贠锦文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成县机场。供图/陇南成县发布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兰渝铁路自油菜花田穿过。摄影/冉创昌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渭武高速谢家坝停车区出入口段 摄影/于维闯

诸葛丞相当年未竟的北伐路,如今仅需几个小时便能走遍。陇南北边的人们,沿西汉水畔的高速,自天水南站上宝兰高铁,从宝鸡岐山旁的五丈原呼啸而过,便可来到一点也不着急的长安城,进而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南边武都、文县等地的人们,则沿着杜少陵的诗史,在更不着急的成都寻找自己的心灵草堂。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成县杜甫草堂是最古老的杜甫草堂之一。摄影/冉创昌

火锅巴适,肉夹馍喷香,只不过让他乡的陇南人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土蜂蜜煮的清茶、橄榄油与苹果、炖肉时放的一抹花椒、半片当归……是那些平淡日子里细细密密的家乡味道。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西和养蜂人,养蜂人逐花而行,是现代的“牧人”。摄影/冉创昌

陇南味道,温暖你的胃

陇南山地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和高原气候过渡,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礼县苹果 摄影/来源网络

礼县地处西汉水上游浅山河谷地带,土地肥沃、光照充沛、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主栽品种主要有元帅、富士、金冠三个品系。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而原本只在地中海气候区出产的油橄榄,在温暖湿润,气候相似的陇南安家落户,古希腊文明重要的支点之一油橄榄产业,跨越时空与山海而来,为白龙江两岸的人们带去丰收与希望。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面面俱到。陇南人的面食,更是容纳了各地风味,另汤面、荞面节节、扯面、杠子面……一条面团演化出百种风味,还有牛肉扁食、撒子油香、漏鱼面皮……面也能变得千姿百态。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连锅面里啥配料都可以放。图/汇图网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陇南早餐:现烤核桃饼子、热辣辣的礼县热面皮加蛋、普通面皮。供图/陇南发布

而西北地区常见的浆水,来到陇南,也翻了花样:小芹菜透着一股清香、大白菜爽利下饭、雪里蕻口感尤其清脆……在陇南,只要是沾点绿色的,都能扔进浆水缸里作为佐料。

陇南人家的浆水缸,便有一百种不同的酸香,舀一勺浆水,韭菜、葱花、辣椒一炒一炝,浇上面,再调上腌韭菜花,酸辣清香,别有一番风味。若自家浆水没了,去邻居家随便就能盛一大碗回来,浆水味鲜,人情味也浓。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浆水面最配韭菜花了。图/网络

一碗面配套的,是山里田间的野菜,羊角菜(蕨菜)、木龙头(乌龙头)、苦苣……春天采野菜,洗净煮好,冻进冰箱,就能尽享一年的鲜美,陇南人尤其喜欢吃木龙头,清脆微苦,正与潮湿气候适配。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宕昌鹿川田野,优良的气候让陇南人的田间总是生长着丰富的野菜。摄影/冉创昌

面食之外,粗粮同样是地道的陇南味道,擅长山地里生长的玉米被熬成玉米糁糁,而一碗“黄团长”是陇南人的童年回忆。这说的就是散饭(搅团)。“散饭要想好,三百六十搅”,烧好开水,一点点下玉米面粉,同时,另一只手用擀面杖不停地在锅里搅和。随着面越加越多,锅里的搅团越来越稠,直到搅不动为止,散饭也就好了。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配色虽然红绿灯,吃起来可一点都不含糊。图/图虫·创意

而洋芋(土豆)搅团,是在陇南更流行的款式,高原上的洋芋质地厚实,上锅蒸熟,就按在木槽里砸,口感比起软趴趴的土豆泥,要柔韧劲道得多,按流行语,吃了这一口,保你“支棱起来”。

甘肃陇南——一座虽在西北,却最不西北的地方

乡愁,是一个时代的情感背景,也是是一个个无序闪动的温暖画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树池塘,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里,唯有流淌着史诗的西汉水,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默默问一句,客从何处来?

图片由冉创昌老师授权,其他图片由陇南发布、陇南成县发布、陇南康县发布以及网络提供

备注:目的及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只为信息共享宣传甘肃,并无其他目的;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