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伍爾夫:你成為你,何其所幸!

2002年的電影《時時刻刻》讓許許多多不曾讀過伍爾夫的人,認識了這位英國女作家。

在電影裡,由妮可·基德曼飾演的伍爾夫遊走在虛構與現實邊緣,在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同時,感到被生活所深深束縛的痛苦,內心甚至渴求著死亡。現實中的伍爾夫也幾近如此:情緒不穩定、 精神時常崩潰、試圖自殺.......在經歷29年的無性婚姻後,1941年的今天,她用石頭填滿口袋,投入了位於住處附近的歐塞河,終年59歲。

弗吉尼亞·伍爾夫:你成為你,何其所幸!

電影海報

弗吉尼亞•伍爾芙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 年 1 月 25 日-1941 年 3 月 28 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

伍爾芙出生於英國倫敦,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於劍橋的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學者和傳記家。父母親在結婚前都曾有過一次婚姻,父母結合後又生下四個孩子。

伍爾芙被譽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是英國文壇的前衛開拓者之一,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主義潮流的先鋒。由於年少時曾被兩個同母異父的兄長性侵,導致伍爾芙的作品中對女權思想的體現淋漓盡致。她批評《簡•愛》這類故事“總是當家庭教師,總是墮入情網。”夏洛蒂•勃朗特沒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寬闊的視野。她不想關注人生的普遍問題,甚至沒有察覺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她的全部動力,就在於她要自我申訴:“我愛,我恨,我在受苦。”她認為托爾斯泰是最偉大的,但是“當我們真心誠意地拜倒在他面前時,他一定會滿腹狐疑地避開”。

然而,在文藝圈風光無限的伍爾芙並不快樂,彷彿母狼一樣充滿攻擊性的不羈氣質只是遮掩脆弱本質的盔甲,猶如窗紙一般,一捅就破。

弗吉尼亞·伍爾夫:你成為你,何其所幸!

幼年被性侵

大多數人的兒童時代如風鈴一般隨風搖曳,悅耳動聽,可是伍爾夫的童年卻滿滿地都是破碎的聲音,悲慘與痛苦是她兒童時代的主旋律。那時的伍爾夫,就像一個被遺棄的嬰兒一樣,無人關心,無人疼愛,即便打開探照燈她也會迷失方向,即便身處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睜開眼睛她也看不到未來。

她的父母親在結婚之前都曾有過一段婚姻。父親和前妻有一個女兒,母親和前夫有三個孩子,她的父母親結婚後又生育四個孩子。錯綜複雜的家庭背景,八個年齡、性格不合的子女,常常發生激烈的爭吵。同母異父的兩位哥哥時常對她性侵犯,巨大的傷害也給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傷。

1941年,當她給埃塞爾*史密斯(英國著名女作曲家)寫信講述此事時,她曾這樣描述“一想起我的同父異母哥哥,我就羞恥得禁不住顫抖起來。在我六歲的時候,讓我站在臺資上,探查我的私處……捂住我的嘴,不要開燈……”

幼年的折磨與傷害,讓她對性和婚姻產生了無比的恐懼,無法使自己進入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營造的家庭中。悲劇的因子,或許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並無意識地根植在她的思想與精神當中。

第一次精神崩潰

父親是她的引領者。那時的女孩子不被允許去公立學校讀書,在父親的安排下,伍爾夫在父親書房開始了自己的學習之路。父親帶著她散步,突然發現了一片黃色櫻草花和藍色風鈴草。父親很愛母親,當即就給她寫信,“這些花草像新鮮牛奶那樣氣味甘甜。”

伍爾夫很喜歡聖·伊文斯海濱,在她的記憶裡,這是“家”的象徵,是遠離塵囂的容器。在這裡,她找到了回憶與幻想結合的最緊密的縫隙,足夠她一生取之不盡。

然而, 1895年,母親的突然離世,讓本來就脆弱不堪的伍爾夫崩潰了。

第一次發作,那時她才13歲。

第二次精神崩潰

還沒有從母親的去世中緩過來。

1904年,父親也離開了人世,緊接著斯坦拉懷著身孕去世。

伍爾夫再次精神崩潰,企圖跳窗自殺,索性被家人救助。

海德公園22號完全成了一個傷心地,一家人再也待不下去了。

他們搬到了倫敦。與原來的家相比,新家布魯斯伯裡46號,明亮,通風又寬敞。

姐姐凡妮莎監督搬家,伍爾夫則安心養病。家裡的另外兩個兄弟,一個過上了單身漢的生活,一個已經結婚。

由於童年的遭遇,伍爾夫從小就依賴著姐姐凡妮莎。歷經一系列變故,伍爾夫幾乎將所有情感與精神全部寄託在姐姐身上。

1905年,伍爾夫搬到了布盧姆斯堡,開始了職業寫作。

她最初為一家報紙散文和評論專欄撰稿,很快成為文學界的一位新星。

同性婚姻

對於自己的婚姻,伍爾夫曾大犯躊躇。

她曾與利頓•斯特雷奇這個著名同性戀者訂了婚,但最終兩人都沒有勇氣面對婚姻。

利頓認為自己的朋友倫納德會更適合伍爾夫,當遠在斯里蘭卡的倫納德回倫敦探親時,利頓找上了他。

伍爾夫的嫻雅風度與超凡智慧深深吸引了倫納德,在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倫納德寫出了上面那封飽含深情的信。

萬般猶豫的伍爾夫最後終於答應了求婚,1912年,倆人結婚,布魯姆斯伯裡的才子們驚訝萬分,他們不認為才具平平的倫納德能與伍爾夫天長地久。

但時間終於讓他們承認,嫁給倫納德是伍爾夫一生做過的最正確的事情。


弗吉尼亞·伍爾夫:你成為你,何其所幸!

無性婚姻

伍爾夫絕非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這個女人活在文學史上是個傲然的奇蹟,但將她移植進門,只能是場不折不扣的災難:她會在做飯時把婚戒丟在豬油裡,還在參加舞會時把襯裙穿反。

但這個被伍爾夫的絕世才華傾倒的男人絲毫不計較塵世的算計,他坦然接受了妻子性冷淡的現實,心甘情願地度過了 29 年的無性婚姻生活,放棄了自己的生育權,忍受著伍爾夫與一系列男女戀人的曖昧緋聞,細心地照料著時刻處於瘋癲陰影下的妻子。

伍爾夫在寫作的時候,不出房門,不讓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寫作的內容,包括倫納德在內。但是倫納德總是她小說寫成以後的第一個讀者,總是能客觀、公正地提出自己的意見,這給了伍爾夫的寫作,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因為伍爾夫對於別人對她作品的評價極為敏感,甚至到了神經質的狀態,總是以為別人都在譏笑她,對自己的作品事實上並沒有什麼信心。但是倫納德不會,這一點伍爾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評價其作品而不會引起她不安的人。

1913 年夏天,伍爾芙精神崩潰,吞服安眠藥自殺,是倫納德的鎮靜和機智救了她一命,他本來可以將伍爾夫送進精神病院,但他覺得只有自己的細心照料才更有益於伍爾芙的健康。

不管伍爾夫醒著還是睡著,倫納德的心總是顫顫抖抖,一看到妻子精神亢奮到醫生的警戒線,倫納德就會站起來,把妻子帶離激動地帶。

就在倫納德的精心照料下,伍爾夫迎來了文學生命的全面綻放,她所有的小說都是在婚後寫成的,為了出版方便,倫納德還幫助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弗吉尼亞·伍爾夫:你成為你,何其所幸!

第三次精神崩潰

瘋癲在伍爾芙每完成一部小說時就會糾纏上她,越來越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著已經漸趨衰老的肉體,自殺的念頭對伍爾芙越來越充滿吸引力。

1940 年,德國空軍開始對英倫三島全面轟炸,他們的出版社與房子都被炸燬,只有避居鄉下。伍爾芙的精神狀況跌到谷底,一直作為精神支柱的丈夫此時同樣忐忑不安,倫納德是猶太人,他深知英國一旦戰敗,後果將不堪設想。

夫妻倆像蛾子一般騷動不安,想過自焚,也設想過服毒。

終於,1941 年 3 月 28 日,59 歲的伍爾芙給丈夫和姐姐各留下一封書信,悄悄地走出了家門。

倫納德一個人前去認領了伍爾芙的遺體,他拒絕了所有的親友,獨自參加了她的葬禮。在無私奉獻了 29 年之後,他決定自私一次,單獨和妻子呆一會。

他把伍爾芙的骨灰葬在了家中一棵樹下。

墓誌銘是伍爾芙的小說《波浪》的尾聲:“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弗吉尼亞·伍爾夫:你成為你,何其所幸!

與生俱來的負罪感,讓她無法承受生活的負擔。

與別人親近時,她又感到時時刻刻在毀滅他人。她一直認為,沒有她,所有人都會更幸福。

在她選擇跳河時,她處在了絕望與崩潰的邊緣,戰爭讓她倍感失落,她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一次又一次完好無損地逃離了。

她不能,因為每次逃離,就因為倫納德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來照顧她。

她不能,再繼續侵蝕他的生活了她終究成為了她自己。


人的生命或許有千百種模樣,但只有一種最極致的模樣,

你成為你,何其所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