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文|江徐


什麼是禪?

禪是一門哲學,是一種佛教與道教合所產生的宗教,禪也是一種生命形態、一種生活方式、一份人生境界。

世界禪者鈴木大拙說:“禪就本質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藝術,它指出從枷鎖到自由的道路。

我們可以從吃飯喝茶中領悟禪,從春花秋月中欣賞禪,還可以從唐詩宋詞中品讀禪。

王維的“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慧開禪師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些雲水禪語,都給人帶來啟示。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最近讀了《詩裡特別有禪》一書,作者駱玉明藉助富有哲思的古詩,闡述精深玄妙的禪意,深入淺出,文字清新雅緻,讀來口齒生香。

正如作者所言:“我希望這本書的文字有趣而好看,且耐人尋味。禪是有趣的,詩是優美的,以詩解禪,寫得枯澀而呆板,那就不如省事一點。而如果能夠做到有趣而好看,讀者的閱讀過程就會有許多愉悅。”

禪不可說,借詩悟禪,悟的其實是生命真相。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1. 禪,是一種空靈的生命形態

紅塵滾滾,浮世喧雜,人心像一杯清水,在內在慾望與外界誘惑的雙重攪弄下,變得無明而混濁,無法窺見真相。

禪提醒我們,慢下來,閒下來,走入自然,在自然中讓心趨於寧靜,濾淨渣滓,重歸清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這是唐代詩人常建的《破山寺後禪院》。清晨,空氣清新,竹林靜謐,詩人一個人走在山路中,他拾階而上,前方花木蔥蘢,禪房就在樹林深處。

他一邊踏步徐行,一邊欣賞山道旁的景緻——晨光斜照,鳥兒啼叫,鳥兒彷彿因為在自然中獲得滿足而充滿喜悅。他繼續向前走,看到一方水潭,清澈如鏡,寂照之下,他感到自己的心靈同樣變得平靜安寧,也留下了“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佳句。

當心進入空靈狀態,就能敏銳感知外界的遠近動靜。這個時候,寺廟傳來鐘聲,低沉悠緩,他感到,天地之間越發顯得寂靜祥和。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從這首詩我們讀到,動靜並非立,世界本來一體。當我心空靈澄靜,整個天地都會安靜下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賈島的“獨行潭底影,數息身邊樹”,這些詩句,都有這樣一種禪意。

如果心靈堵塞,就會沉湎於夢幻泡影,如果己心空靈,才能洞見生命真相。

讓心空靈,才能領略自然的美妙。自然本身,又是心靈最佳的療養院。

禪,是一種空靈的生命狀態。

這種空靈,就像蘇軾在貶謫黃州期間寫下的詩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淨,染汙自落。表裡翛然,無所附麗。”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2. 禪,是一種圓融的生活方式

我們勸慰別人,要隨緣而遇,要隨遇而安,有幾人能夠做到?

在生活中,我們對人事總是存在分別心。符合預期的,便欣然悅納,未達預期的,就拒斥抵抗。在喜歡與反感、接受與抗拒之間,情緒時好時壞,心緒沉沉浮浮。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詩佛王維的《終南別業》。從中年開始,王維遠離官場,隱居在鍾南山腳下的輞川別墅,一心參禪修佛。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有時興之所至,他就獨自出門,漫步深山大林,其中佳味意趣只有自己清楚。信步而行,沒有目的,有時不知不覺走到了路的盡頭,呈現面前的是一橫流水。怎麼辦呢?索性,他隨意坐下,眺望遠山連綿,仰望雲朵曼妙。

即便行至絕境,詩人也不氣餒,不懊喪,因為在他看來,天地之大。能行則行,能回則回,無路則坐,若能通身放下,何處不是道場?所以他能安坐水窮之處,靜看雲捲雲舒,閒然自得。機緣運發,妙手偶得“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練就一顆從容平和的心,才能淡定坦然地面對各種處境。

禪,一種圓融的生活方式。

虛雲法師有一句佛偈:“春來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皆如來。”這種以平常心對待世界,圓融無礙,是在保持心性空明的基礎上,做到色空不二,順逆一境。

如此,一帆風順時,我們就可免於得意忘形;陷入低谷時,我們也不至於失意忘形。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3. 禪,是一種自然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呢?

叔本華說,人生是一個在無聊與痛苦之間搖擺的過程。

如果你自我觀照,不難發現:要麼,因為求而不得而陷入痛苦;要麼,因為得到之後而陷入無聊。如此看來,人生怎麼都是一出悲劇。

難道沒有什麼途徑,讓我們擺脫這一怪圈?

禪宗提供了一條自我解救的蹊徑。

你既無心我亦休,此身無喜亦無憂。


飢來餐飯困來睡,花落從教逐水流。

這是宋代僧人寶峰明的一首禪詩。他以女子的口吻,來寫對兒女情長的態度,藉此表達對人生的領悟。她曾痴痴眷戀,也曾欲罷不能。

不過她最終清醒過來——既然你無心,我又何必無休不止?何必呢?有時候,放下,只在一念。放下對方,也是放過自己,得失取捨,不喜不憂。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還自己一個輕鬆自在,那麼一切則可順其自然,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飢來餐飯困來睡,花落從教逐水流”。

要知道,世間遇見,都應緣構。緣起,相聚,緣滅,相離。緣有深淺,愛有長短,隨緣而行,讓愛自由。

禪,是一種自然的人生境界。

人生如旅,來來往往,彼此不過是相伴一程。想走的人,不必強留,求不得的物,無需掛念。就像《詩裡特別有禪》中的一句話:

“愛有盡頭,恨也有盡頭。不能愛時便不愛,事已過去便不恨,不能死在愛與恨裡,一切才有生機。”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4. 禪,是一種無我的精神解脫

人之所以會產生煩惱與痛苦,是因為太過執著於自我。

無我,是佛教的重要教義。要做到無我,就要破除執念,破除執念,第一步就是破除我執。如此做的目的是,消除自我立場,學會換位思考,從而消弭貪嗔痴慢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禪宗六祖慧能著名的佛偈。從中,五祖弘忍認為,慧能真正領悟了佛教法義,所以將衣缽傳承於他。

在慧能看來,菩提也好,明鏡子也罷,包括平日沾染在明鏡上的塵埃,都不是實體的存在。作為一棵樹木,層層解剖,不斷深入,你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系列成住衰亡的原子,或者原子都不是,而是一組時刻衍變的波動。

世間萬物,莫不如是。“我”同樣是因緣而起一個成出衰亡的過程,人本有的佛心即是空性。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無論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身處何種境況,人應當保持心性的空明,也就是牢記“無我”這一生命的本質。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當我們深刻覺知到“無我”,從我執著的虛幻與無明中解脫出來,才可能做到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驚、無意,是為了活得自在心安。如此,才能步入全新的人生境界。

禪,是一種無我的精神解脫。就像《桃花源記》中一句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我們為何要學禪?

往大處說,是為成佛、超越生死。往小處說,是為自我超越,獲得空靈的生命形式、圓融的生活方式、自然的人生境界與無我的精神解脫。

一飯一茶,一花一草,明月松風,唐詩宋詞,禪存在於一切美好事物。願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窺見生命的真相,活得明白,行得自在。


《詩裡特別有禪》:詩是最美的文字,禪是最高的哲學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