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斥巨資幫助在華企業撤出?

日本斥巨資幫助在華企業撤出?


日本推出了空前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以復甦受到新冠疫情重創的經濟。值得我們警惕的是日本政府從價值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中撥款22億美元,協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或轉移至其它國家!剛剛還在疫情中首先給予中國極大幫助的日本似乎已經得到中國人民的熱愛,可轉過頭又來一次釜底抽薪,日本政府到底所欲何求?

日本斥巨資幫助在華企業撤出?

撤離在華企業首先是日本新經濟計劃的需要,日本想要振興基礎工業

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日本製造業有極大一部分的上游企業建立在中國。自新冠肺炎爆發後,中國經濟面臨嚴峻考驗,連帶使在華的外國製造商也受到重創。自今年二月以來,日本自中國進口的的規模下滑近一半,導致日本製造商無法取得必要零件。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系汽車二月份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日產汽車、豐田汽車在華的生產量分別減少87.9%和77.4%,而在湖北省武漢市設有工廠的本田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則大幅減少達92%。此外,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停止,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也減產了29.3%。

日本斥巨資幫助在華企業撤出?

日本在這次新冠疫情危急中深刻體會到全體系工業系統的重要性,在以前三十年的全球化過程中,全世界形成了資源全球配置的格局,每個國家只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建立了全生產體系。而日本和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則極為依賴中國的基礎工業供給。這在以前沒有問題,中國賺血汗錢,日本賺技術附加值。

可是這次全球新冠疫情令各國閉關,進出口大量削減,如果本國產業嚴重依賴外國供給,那經濟就會嚴重受損甚至一朝崩潰。日本很害怕這樣的情況再來一次,因此決定就算虧欠也要把上游生產鏈接回國。

撤離在華企業意圖傷害中國

從產業鏈分佈的廣度方面來看,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從而形成了一個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航空母艦的一切工業產品,到可以滿足民生、軍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領域的需要,中國產業界藉此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成為中國經濟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日本斥巨資幫助在華企業撤出?

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受惠極大,中國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具有工業全品類生產能力。換個說法,如果從現在開始全球貿易歸零,全部閉關鎖國,那麼活的最滋潤的會是中國!因為中國可以生產從螺絲釘到航空母艦的所有工業產品,可是美國不行,日本也不行!

從經濟安全角度考慮,這也說明中國產業鏈的擴張和完善,已經到了讓美國、日本都寢食難安的地步——如果說,以前他們還覺得中國的產業鏈讓他們有擔心但並無大礙,但這一次的新冠疫情爆發,中國迅速組織起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相應的醫療防護產品的工業生產並供給全球,卻一下子讓他們一激靈的清醒過來: 如果遇到更大的危機,與西方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中國卡脖子怎麼辦?

這一點讓美國和日本很不爽吧,同時也預感到了危機,因此日本和美國想要趁這次疫情狠狠打中國一拳!從中國撤離外資企業對中國的打擊會非常大,首先會傷害中國的工業體系,同時也會造成經濟體量的減少,更直接的傷害則是外資撤離後的失業問題。

日本可能並不是罪魁禍首,只是被迫跟緊美國步伐而已!

首先提出政府出錢讓企業撤離中國的是美國政府,當然動機也和日本一樣,只不過美國在刻意傷害中國的動機上更強烈,這和它制裁華為的動機是一樣的。

日本斥巨資幫助在華企業撤出?

如果只是美國一家撤離企業對中國傷害不夠大,因此會拉上日本,後期可能還會拉上韓國和歐盟,不過我預測歐盟應該不會同意,因為歐盟目前更需要中國幫助。日本即使也需要中國,但面對美國的要求是拒絕不了的。

日企撤離中國並沒有那麼容易

中國有最全的產業鏈供給,有最高效勤奮的工人,中國還有更廣闊的市場,這一切都是外企捨不得走的原因。像做鞋子和做衣服的去東南亞也許還可以,但那些化工、機械和高科技企業去其他發展中國家根本不可能,拿越南為例,它提供不了適應這些產業的工人,也沒有完整的生態供養。

如果撤回日本本土,也面臨人員工資成本和其他一些成本的增加,日本並沒有提供百分之百的搬遷費用,最多隻支付三分之二的費用。

對中國而言,我們要做好外部環境劇烈動盪的準備吧,其中最重要一個準備就是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比如降低地價和租金,降低人才的買房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