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幾年前看了一部紀錄片,最近看到有朋友在截圖分享,昨晚上又再刷了一遍。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它就是鄭瓊導演歷時6年拍攝的紀錄片《出路》。


三個不同的家庭,三條不同的人生軌跡。


1、馬柏娟


馬柏娟,來自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山村,父親年近60,母親弱智,哥哥14歲輟學在家務農,一大家子擠在窯洞裡,2008年整年的開銷不超過50元。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拍攝的初期,她12歲,就讀於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野鵲溝小學二年級,每天早上吃完開水泡饃就神采奕奕地去上學,眼裡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儘管上學之路每日耗時6小時。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她對著攝像機說:她要去北京上大學,要去打工掙錢,要一個月掙1000元,買面,因為家裡面不夠吃,再買點油。


畫面一轉,被採訪的父親固執地認為,女孩子是別人家的,遲早要嫁人。讀書讀一點,夠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拖累大,即使有工作,想幹也幹不成。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如此情況下,她似乎根本就沒有選擇。儘管她非常想去嘗試,卻還是向命運妥協了。


15歲,第二次拍攝馬柏娟,她已經退學了。這樣的年紀連打工也無法實現。所以,16歲的她,和表哥結婚,村子裡面的大家,都是選擇一樣的出路。最後記得最深的畫面是她面對鏡頭,無奈的搖頭,隨後走向土坡,後面是一望無際的荒蕪。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2、袁晗寒


袁晗寒,生活在一個條件優渥、極富藝術感的家庭裡,從小就讀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初中、高中也是北京最好的高中--美院附中。但她沒有讀下去,袁晗寒的母親給她辦理了退學,她卻記掛的是剛買的舒適小被子還沒睡過幾天,可惜了。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對她來說,人生最大的困難是對抗無聊,以及找到活著的意義。


為此,她花半天的時間看電影,閒書,到大街上寫生,開咖啡館,開酒吧,投資失敗只是她的人生常態,或者不能用失敗來形容,因為第二天她總有新的點子。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第二次拍攝,她最終去了德國,進入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讀書,拿到了碩士文憑,回國實習,開了一家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她無需為生存掙扎,父母又給予了大量的試錯成本,走些彎路又何妨?


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不會被餓死就行了,而且沒有人會被餓死”。


出路之於她更多的是說“不”的能力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並由父母為此承擔後果。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3、徐佳


第三位主人公,名叫徐佳。


和馬柏娟、袁晗寒相比,整部劇中,徐佳的境況更符合普羅大眾,更有代表意義。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父親是進城務工的第一代農民工,深覺自己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殷切希望兒子能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事與願違,徐佳落榜了,兩次高考,都考出了497分的成績。


帶著老天似乎有意捉弄自己的懷疑,他選擇再次復讀。彼時,父親早逝,他決定帶著父母親的期望,再去賭上一年。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一段時間內,他很難克服復讀帶來的羞辱、壓力、恐懼、以及自卑感,甚至出現冒汗、手抖、走神、做不了試題等問題。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幸運地考過了二本線。


當導演第二次把鏡頭對準他,他大四了,四處投簡歷,由於非985、或者211大學,工作找得十分艱辛。但最終,找到了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和相戀四年的女友如願結婚。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十年後,他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武漢買車、買房,成為了一個城市新一代。變成人人眼中,能吃苦,有拼勁,有出息的新一代中產階級。

為了生計、為了父母、為了出人頭地、為了家人,徐佳的前半生,都在為他人而活。


但他卻從未感到怨恨,哪怕導演把袁晗寒的生活片段展現給他看,他也只是淡淡地回應:“我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存在,但我會努力去改變,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可以擁有那樣的生活。”


雖然他奮鬥的終點,雖然還遠未到達袁晗寒的起點,但他紮紮實實是三個人中,唯一一個確實被讀書改變命運的人。


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

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當年看這個片子的時候,

我一直在問自己:貧窮,是最可怕的事嗎?


不,無知才是。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教育分層

在我們這代人的有生之年,會看到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那就是:教育分層。社會階層的不同,帶來教育階級的分層。社會階層不同的家長,能夠給孩子的教育影響各有不同。


1、父母的文化修養


父母的文化修養是影響孩子個體化最主要的因素。家庭其他因素很大程度上就由這一點決定的。


首先,父母的職業就是由文化層次決定的,不同的職業決定家庭的經濟收入,經濟收入又決定了物質生活水平。


其次,父母的文化修養決定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對孩子的期望水平。父母也不是天生會教育孩子,他們也是在不斷總結經驗,汲取他人經驗基礎上慢慢摸索出來的。文化層次較高的父母,學習能力通常高於一般家長,因此,父母的文化修養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句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雖然不全對,但卻有一定的道理。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於父母的發展。如果你的父母秉持女孩子不值錢,終歸是別人家的孩子,讀那麼多書並沒有什麼用,這樣的認知會使得你最終走上父母的“死路”。


2、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對孩子的個性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說明了孩子對父母的認同心理。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另外,沒有原則的父母,教育出沒有原則的孩子,並且失去孩子對他們的尊重,教育出來的孩子要麼自卑,要麼暴力;要麼任性,要麼霸道粗暴;又或者是對人生充滿無聊感,對任何事情沒有責任心,沒有規劃。


3、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引導和期望


中國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視孩子、在孩子身上投入最多精力的父母,也正是因為這種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會更精確。


如果我們精確的把自己的意願投射到孩子身上,最“好”的結果,不過是把孩子變成我們自己,這意味著:孩子或許能繼承我的大部分優點,也會繼承我的全部侷限性。基本上等於培養了一個“我”。又或者說,要求孩子朝自己制定的目標前進,不顧孩子的真實想法,把他們的想法強加於孩子的未來藍圖,讓他一定變成那樣的“他”。


而那些極個別打破了階級固化定律的孩子,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把自己的侷限性一代代傳下去,而是放手讓孩子做選擇。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教育中的放手就像藝術手法中的留白——留白可以給孩子更多可能性,去體會到我們無法教給孩子的那些東西,他們才有可能超越我們,才能打破階級侷限性。


當然,有一點我一直認為,無論怎樣的“留白”都應該有底線,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有引導的不做決定性作用的“指路”。


無論是哪個階層,他們的孩子都不過是在父母生命中路過,藉由家長提供的物質和精神支持,終究去擁抱他們自己精彩的人生。


教育的精髓不在於做多和做少,而在於做對,和做好。


三個家庭的故事,三條人生軌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社會階層分化一直會有,教育分層也將愈演愈烈,想要找到出路,無論未來怎樣,都是一道整個家庭必須共同解答的難題,這從來都不是任何單方面的自私選擇。你需要堅信的是,出路一直都會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