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黨建引領“志”“智”相扶

湖南日報|黨建引領“志”“智”相扶

湖南日報|黨建引領“志”“智”相扶

漣源市湄江鎮祝融峰村在該市融媒體中心駐村幫扶隊支持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了 “油茶、金秋梨、黃桃、山雞、野豬、養牛”等特色農業產業,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圖為該村幫扶第一書記劉果林(左五)把通過朋友圈為特困戶吳田中賣掉一頭黃牛,將所得的16000多元送到他的手中,並與村支兩委幹部、吳氏兄弟等商量今年的產業發展大計。劉再麗 攝

黨建引領 “志”“智”相扶

——漣源471支駐村工作隊助力脫貧攻堅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熊小平 龔雅麗 通訊員 劉再麗 戴漢驕

一條條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座座農家新居拔地而起,一個個特色產業遍地開花……4月10日,走進漣源新農村,所見皆是脫貧攻堅帶來的新面貌。扶貧工作隊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力量,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

471支駐村工作隊,1.3萬餘名黨員幹部與所有貧困戶結對幫扶,實現148個貧困村和323個貧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貧困村駐村幫扶、所有貧困戶結對幫扶“兩個全覆蓋”。2014年至2019年,全市累計脫貧13.9萬人,14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18.30%下降到0.45%。

盡銳出戰 黨建引領齊攻堅

三甲鎮銅盆村位於漣源龍山,該村2017年由原三聯村和銅盆村合併而成,平均海拔400多米,山地多、平地少,村民居住分散,扶貧難度大。2018年10月,譚瓊主動請纓,成為漣源市婦聯派駐三甲鄉銅盆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

工作紮實的譚瓊,入村第一件事便是帶領工作隊走訪該村所有貧困戶,每到一戶,仔細詢問、詳細記錄。另外,他還注重村支兩委建設,把黨建工作抓牢抓實,以黨建促脫貧,加強入黨積極分子和後備黨員幹部的教育培養,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能帶領農民群眾致富的強有力黨員、幹部隊伍。

圍繞“怎麼幫、如何扶”,漣源市採取集中培訓、外出考察、示範帶動等方式,提升駐村幹部與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駐村工作隊下村後,制訂實施脫貧規劃,摸清村情,掌握民情,找準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原因癥結,科學制訂脫貧規劃和年度幫扶方案,組織實施好整村推進工作。另外,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與外出學習機會,優選配強村支兩委班子,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提高村兩委班子的素質與能力,打造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工作隊”。

2016年11月,漣源市委派出漣源市移民開發管理局進駐古塘鄉塘邊村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以前的塘邊村完全依靠煤礦開採發展經濟,煤礦資源枯竭後,群眾失去收入來源,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駐村後,工作隊隊長吳燦將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作為第一要務,以黨建促脫貧,注重發揮村兩委班子的示範帶頭作用。

“駐村後一週,我密集走訪了全村,瞭解村裡整體情況,找到致貧原因,採取‘訓’與‘推’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黨員冬春訓的機會,組織全村黨員就塘邊村的發展問題開展專題討論,推廣參與扶貧理念,選舉村民代表,多次組織帶領村兩委班子外出考察學習,找到自身不足,轉變村民思想觀念,提振脫貧信心。”幫扶隊隊長吳燦說。

“扶貧工作雖苦猶甜,扶貧幹部雖累猶榮,既著力為民謀了幸福,幹好了工作又有奔頭。”不少駐村幫扶第一書記駐村已三年了,絲毫不見懈怠情緒,反而越是臨近脫貧摘帽,越是勤幹苦幹,成為了廣大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夯實基礎 多點發力“活水”來

3月18日,古塘鄉塘邊村產業扶貧黃花基地上,村民在忙著耙田、開溝、起壟。“我去年就開始在這裡做了,每天能賺100塊錢,感謝政府的好政策,給我們派來這麼好的駐村幹部,為我們賺錢找路子,公路也通到了家門口。”63歲的貧困戶吳聘桃笑著說。

為了在全村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塘邊村扶貧隊長吳燦和工作隊員先後在全村建設光伏發電、黃花黃桃基地、安格斯牛養殖基地等產業,確定了將“地下產業”向“地上產業”轉型的工作思路,種植黃花面積200畝,光伏發電站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3萬元,湘中黑牛規模擴大到200多頭,拓展企業幫扶,能人帶動,抱團發展,培植集體經濟等產業發展組合拳。一樁樁,一件件,全村村民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吳書記這三年來變黑了,瘦了,白頭髮多了不少,這都是為塘邊村的發展累的。”不少村民飽含深情地說。

駐村幫扶隊要完成扶貧重點工作,就要牢牢抓住基礎工作這個根本。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將引水、通電、修路作為幫扶優先項目;認真落實全城行動、春季攻勢、鞏固提升、清零行動等工作;發展產業,提升“造血”功能,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2018年3月,湖南省稅務局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白馬鎮鹹秀村,通過上門走訪、座談會等方式,瞭解到該村存在水田少而散、機械化程度低、產值低、荒廢度高,缺少產業支撐等難題。為此,扶貧工作隊決定發展多元化生態農業,激發內生動力,讓村民富起來。

於是,村裡成立了鹹秀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省稅務局以村委會名義入股60萬元,按照“個人控股+集體入股+村民”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承包200畝連片水田,發展“稻田+”經濟:田壟種植“玉針香”水稻,田下養殖青蛙、禾花魚等。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參與集體分紅,還能家門口就業,真正讓“資源變資本、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截至2019年底,漣源全年共實施1089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資金1.47億元,完成村組道路通暢工程210公里,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86個,投入資金1793萬元,惠及17個鄉鎮77個村。在產業扶貧方面,全年共投入資金1.67億元,實施省級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市級重點產業扶貧項目、貧困戶家庭自主產業項目和村企聯建產業扶貧項目等共126個。

奮力攻堅 “志”“智”相扶換新顏

過去的楓坪鎮龍師村,因地形陡峭,基礎設施落後,灌溉水資源缺乏 ,村民靠天吃飯。婁底市菸草局對口幫扶該村後,派出駐村幫扶工作隊,協助該村發展特色產業,村裡300畝油茶林、安格斯黑牛養殖、風力發電等特色產業發展碩果累累。

但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國富卻仍不滿足,他又加快跟進村容村貌建設,拓寬了3.25公里村路,挖井通渠,電子商務平臺、留守兒童之家、老年活動室等設施均配套到位,村幹部帶頭做好鄉村環境整治工作,著實提升全村村民的生活質量。“要想富先修路。扶貧隊總有一天會離開,寬敞公路、良好的村容村貌,這些是帶不走的財富,也是村裡脫貧致富的最大底氣。”幫扶隊隊長李國富說。

鞏固脫貧成果更要扶志、扶智。除了繼續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外,要讓村民不僅能脫貧,還能致富有方向、有方法。

3月18日,橋頭河鎮甘衝村貴粟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新廣早早地吃過早餐,來到40畝魚塘邊,一頭扎進自己的養魚事業中。“我自己也是一名貧困戶,在政府好政策下自主創業,現在,我們已經與90名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養雞養魚,開展技術指導培訓,鎮政府通過消費扶貧的方式,助力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李新廣邊說邊露出幸福的笑容。

“扶貧不是扶一時,而是要想方設法,留下可以‘開枝散葉’的扶貧成果。”橋頭河鎮甘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霞說,“除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扶貧外,我們還吸納‘能人’,充實村支兩委班子,並將鄉村振興和扶貧相結合,開展‘六治’工作,培育鄉風文明,立志留下一支‘永不撤出的扶貧隊’。”

扶上馬,送一程。脫貧並不止於“摘帽”,不返貧才能確保脫貧質量和成色,讓脫貧群眾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