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汉人吗,其仕途为何半途而废?一诗一文即可得窥,原来如此

李白是汉人吗,其仕途为何半途而废?一诗一文即可得窥,原来如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诗一向气势磅礴、意象雄奇!开句便令人忆起《晏子春秋》中“酒醴之味、金石之声”的意境说来这首乐府古体诗,确实也暗合其意。一路吟来,掷地金石轰然,琼浆幽香徐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通览全诗、细品其味,于粗犷恢弘的雄心勃勃中,却闻到一股潜伏的恬淡随性;

“鲲鹏之寿十亿,虽千年其犹稚也“,其赤子之心和凌云壮志,令人动容不已!

李白总是那么空灵写意。一首篇幅不长的小诗,便将失落不堪和嗜酒成瘾,舒展成如此洒脱大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又将及时行乐的颓废,痛诉得如此悠闲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不是因为他叫李白,怀才不遇的沉郁自怜,才会变得如此壮美大气,而是因为他笔花胸臆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的缘由;

不是因为他是李白,嗜酒颓废的萧瑟落寞,才会变得如此煽情动人,而是因为他天赋异禀的“笔势纵横,天才自放”(欧阳修)的原因。

这是才华和天赋转瞬即逝的胜利,权倾朝野的太监高力士,破天荒地捂着鼻子,不得不为李白褪袜脱鞋;

这是世俗和官场持之以恒的失败,鲸吞古今的天才李太白,活久见地流落名山,自顾自寻道访仙。

李白是汉人吗,其仕途为何半途而废?一诗一文即可得窥,原来如此

《将进酒·君不见》是将斗酒行乐的颓废与家国功名的情怀,销融至最令人扼腕嗟叹的诗篇。

幽怨郁愤似水中著盐,洒入富丽堂皇的酣语水酒之中,

入味后,就不见了。

从李白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又饱受坎坷的人。

下面从《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可得窥他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李白为什么会有半途而废的仕途。

开元十五年(727年),他隐居在寿山之中。他的至交安陆的孟县尉认为,李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小小的寿山,显然不配李白的隐居。

所以,李白应移居到巫山、庐山等名山大川中隐居为好。要是这样,既使隐居之山与其学问相称,又便于制造与皇帝的偶遇,易被皇帝所征召。

进而为国筹谋、一展宏图,实现李白远大的理想。

于是,孟县尉就开玩笑似的,用公文的方式,令李白移居至名山大川。哪知李白更会开玩笑,直接以寿山的名义,回复了孟县尉的公文指令(移文)。

文采飞扬、绚丽奇幻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大意,就是唐文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精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婉言谢绝了孟县尉的提议。

这里要交待下当时选官的环境。虽然自隋朝始有了科举,但这是从“察举制”变过来的。

“察举制”的一个核心,就是政府从门阀、士族的推荐中,来挑选官员。也就有了非士族之后,通过投靠士族的门下,来获得举荐。这种事,李白其实也干过。

还有,就是有些名气的人,直接向中央自荐成官。隐士呢,基本上都是高士,就靠高官或皇帝巡视相遇去提拨了。

所以,孟县尉的去名山隐居的想法未必不对,俗是俗了点,不过挺接地气,确实是一条待皇帝召见成官的好路子。

但李白不这么看,我才气逆天,绝无仅有,为啥要削足适履去屈就呢,就呆在小山隐居了,小山也会因我的隐居,而成为名山,然后吸引政府过来选才。

李白有无高估自己的才华呢?事实证明,李白要比历史上大部份皇帝的名气都要大。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个李白,许多皇帝很多人都报不出姓名来。

在中国历史上,李白几千年来诗词No.1、唐诗No.1,才华横溢,绝无仅有,相当厉害,李白确实没高估自己。这个,我们后世人都明白。

可是,选才和才华是二回事呀!

封建社会政府的选才和官员的晋升,基本上都是靠人情和才华兼具才行,才华不是选官的必要条件,但人情在潜规则上是。

比如人情放在“察举制”上,那是显规则。

“科举制”考官要好多了,开始对天下读书人开放仕途,书生也不必依附于某一门阀士族之下了,但官员晋升与“察举制”相差不大,只是转入潜规则、桌面下。

才具卓异,却又恃才傲物。这是天才的重要的性格特征,李白亦如是。

李白在此文中写道,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以此阐述了他浪漫天真的为官情怀,及与管子、晏子等名相、宰辅相比肩的宏伟目标。

李白郁闷的经历告诉我们,李白极有情怀的一生,大半浪费在世俗和官场持之以恒,对人才的逆淘汰之中。

彼时,面对失落,他那兼济天下不得,便放飞自我的真性情呼啸而出。心灰意冷的他,欲寄情山水和沉溺狂饮之中,遂上表唐玄宗乞求辞归,唐玄宗则顺水推舟,赐金准其放还民间。

于是,也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超凡脱俗,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的逆反决绝。

他的仕途,他的一生,其实就蕴含在这2列诗句之中了。

可惜,李白,可恨,人才的逆淘汰。

李白是汉人吗,其仕途为何半途而废?一诗一文即可得窥,原来如此

中国的孩子是饮汲着唐诗、宋词的芳风幽露中长大的,“诗仙”李白,早成为国人心中“史诗”级的存在。

就是这位诗界的顶级大佬,声名早因其诗而赫赫,来历却若边塞的琵琶声,忽远忽近,寻摸不得。

描写李白相貌的史料,诸如魏颢《李翰林集序》中的“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崔宗之《赠李十二白》中的“双眸光照人”等史料,倏然使李白的种族、身份变得扑朔迷离、意象模糊起来。

“剑雄品评”不揣冒昧、私下乱猜一番,结论就是李白是汉人。

歪理如下,

自诉不满七尺(唐尺约今1.71cm),而心雄万夫的李白,明眸善睐,风流倜傥不说,双眸之色,还可能是玄幻迷人的蓝绿色的。

这样的汉人,小编至今才见到过一个,是同事。其相貌、五官、皮肤均与汉人无异,当然也是实打实的汉人,只是其双瞳是蓝绿色的,显有胡人基因。

时人对李白双眸和相貌,多有特意的描写,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李白的双眸和《周书·突厥传》中,所描写木杆可汗双瞳的“晴若琉璃”有点相似。

古之琉璃,其光溢彩、其色晶莹。确与李白“眸子炯然,双眸光照人”凹凸相合,故李白应有一些突厥,或匈奴的血统。

根据《通典·契骨传》的记载,契骨之“身悉长大,赤色,朱发,绿眼……,”又似与契骨人的血缘相贴合。

李白是汉人吗,其仕途为何半途而废?一诗一文即可得窥,原来如此

史籍对李父记载,比较语焉不详;李白在其诗文、信笺中,对涉及其近亲之况,也多有曲笔遮掩、言辞闪烁之处。

只知李父单名一个客字,性格与李白一般仗义任侠,亦手刃过人。

“凉武昭王8代孙。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下称“范碑”)

因凉武昭王李暠,为西汉将领李广16世孙,故李父系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一脉相承之后裔。

范碑》中所言,犯事窜于碎叶的凉武昭王一房子嗣,正是李父。待风平浪静后,李父携全家潜返广汉(江油)偷偷侨居。

其母为何方人氏、何族人等,则一概不知。

因李白有些许西域少民的特征,那么推断李母为西域人、或可为汉胡混血儿,应该是合理的。

大唐对西域边地的政策摆在那儿。毕竟开放好几代了,汉胡杂居、汉胡联姻不足为奇。再有,根据史学的研究成果,李白生于碎叶城,即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

可再作佐证的,如刘全白《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云:“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

又如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亦云,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

蕃书是由蕃文书就的,李白口译蕃语能口若悬河,笔译蕃书也是勤勉不辍。

那时,大唐虽然对西域异族兼收并蓄,持宽容开放之姿,但因时日尚短,“蕃语蕃书”又属蛮荒偏居之语,语言能跨族而通,需要长期的民间积累。

所以,能翻译蕃语的汉人,显然是不多的。

李白是汉人吗,其仕途为何半途而废?一诗一文即可得窥,原来如此

李白能引起唐玄宗对他的重视,其笔译、口译“双料王牌”的翻译水平。实在是寥若晨星。

也许有人会诘问,李白5岁就随迁回川,再不能师习“蕃语蕃书”,说他有如何了得的

“蕃语蕃书”的水平,这太不可信。

不要忘了,随迁四川后,其母以一己母爱,所持续创造的语言环境,是世界上最好的外语学校。对李白以后“蕃语蕃书”的精进,显然是不容忽视。

所以,猜测其母为西域人、或汉胡混血儿,也就愈加符合逻辑了。

说到这里,李白有西域血统,似乎也是事实。民国文史大家陈寅恪倾向于认为,诗人李白为胡人无疑。

鉴于“剑雄品评”,既无史家鸿儒探幽发微之才,又有民国大史家断言李白为胡人之凿凿在前。

似乎一切都勿需争辩,李白是胡人,肯定是没错的。

然而,南辕北辙往往都在看似殊途同归后,才猝然发生的。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剧情转折的“又一村”。

根据权威的儒家理论

“夷夏之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3点,一在血缘,二在地缘,三在对中原文化的承继。

由于中国文明长期运行在父系社会系统之中,故李白虽有些许西域的生理特征,也理应从父,归属汉人,这是一。

至于地域一节,李父举家隐名埋姓遁于碎叶时,大唐早已于贞观14年(640年)建立安西都护府。下辖安西四镇,

即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喀什)、于阗(新疆和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李白出生时(701年),碎叶为大唐所节制羁縻,算不上外国,这是二。

至于文化方面,就更无疑议了。李白在中原文化上的造诣无与伦比,非有汉人文化底蕴的加持,又岂能轻易望其项背。

几千年来,众所周知的,也只有康熙时期的满人纳兰性德,在诗词造诣上,超越了同时代的汉人。

然而,即便是汉人,其中百分之99.9999的人,也是对李白高山仰止的,这是三。

何况,文史大家陈寅恪自己也认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李白虽不是百分百的汉家血脉,但世事总难尽善尽美,这点遗憾,不过是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玉璧微瑕之事罢了。

在这里,不仅能让你读到历史故事、秘闻,在深度分析的同时,毫不费力地让你了解诸多枯燥无比的历史知识点。欢迎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