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交響樂評價音響器材的準確方法 —— 以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為範例


通過交響樂評價音響器材的準確方法 —— 以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為範例


一、介紹一種準確客觀的主觀評價方法


評判音響器材是音響發燒友朋友們永遠的話題。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評判音響系統,例如有客觀測量方法,也有純主觀聽音評價方法。單純使用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我推薦一種準確且客觀的主觀評價方法,即以交響樂總譜為依據來仔細聆聽新錄製版本的交響樂,通過不同樂器的音色辨識度、動態變化程度、旋律線條的辨析度以及樂器定位等多方面來評判音響器材。評判的標準並不是個人覺得好聽或者不好聽,而是音響系統的重放是否能夠準確的展現樂譜中的所有細節,是否能夠忠實的傳達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準確且客觀的主觀評價方法呢?這主要是有這幾個原因:


(1) 與流行音樂不同,交響樂——無論是演繹還是錄製——基本都會相對忠於作曲家、忠於作品,而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我們可以通過總譜以及各種音樂學術研究而挖掘出來。因此,作品本身就是音響重放的最根本的錨,可以能夠以此來判斷音響器材能不能重放好。


(2) 交響樂演奏中,不同樂器的音色截然不同,不同演奏法的樂句處理截然不同,不同演奏力度的響度截然不同,而這些演奏細節在總譜(交響樂的樂譜)上有著明確的標註,並不是純粹由聽眾的主觀臆斷而來的。如果音響重放能讓聽眾把這些客觀的演奏細節都辨別出來,就能夠說明器材有較好的重放能力。


(3) 2010年以來,錄音技術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已經能夠把這些演奏細節完好的錄製出來。尤其是部分新錄製新發行的高碼音樂文件和SACD唱片,已經能夠較好的重現音樂廳的現場演繹,因此可以被我們拿來作為標準的古典音樂節目源。


通過交響樂評價音響器材的準確方法 —— 以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為範例


通過交響樂評價音響器材有一些關鍵要素,主要有下面這幾個方面:


(1) 各種樂器的音色辨識度要高。交響樂的樂器種類繁多,不同樂器的音色差異較大,好的音響器材應該能將其準確表現出來。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這主要是評價器材的失真。


(2) 各個音樂聲部要清晰,音樂旋律線條要明顯。與大部分的獨奏樂器不一樣,交響樂是有著多種音樂聲部的,好的音響器材應該能展現多聲部的音樂線條。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這主要是評價多種頻率下器材的失真


(3) 演奏細節要清晰。古典樂器演奏方法眾多,就拿小提琴來說,就有撥絃、拉弓斷奏、連奏、泛音演奏等多種演奏方式,好的音響器材應該展現出這些演奏細節。這也是評價器材的細節與瞬態能力。


(4) 演奏的動態要能表現出來。樂譜上的強弱記號是很豐富的,可以從極弱到極強,這也是考驗器材的動態範圍與瞬態表現。


(5) 交響樂隊的樂器定位要清楚。交響樂隊中各種樂器的座位都是有規則的,音響要能夠較為準確的呈現出舞臺的聲場,能夠讓人聽出各種樂器是在哪裡發聲的,這是考驗器材的聲場與定位。


研讀交響樂總譜是這種聽音評價方法的核心,考慮到大多數發燒友朋友並不具備這種能力,我會在仔細研究總譜後,將總譜用通俗的文字描述出來,大家可以一邊看我的文章,一邊仔細聆聽對應的音樂,品味箇中真諦。


這一期,我通過解析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來以實例講述這種準確客觀的主觀評價方法


樂理小知識:力度記號


通過交響樂評價音響器材,或者是音樂愛好者理解音樂,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樂理知識,我將會逐步通過小欄目將這些樂理知識用通俗的語言介紹給大家。


所謂力度記號,是作曲家在樂譜上標有詳細的力度標記。從最弱的到最強,通常可分為十幾個層次,每一個層次的力度都是一個相對值。


力度記號基本由p及f表示。P是piano的縮寫,是弱的意思,P越多就越弱。F是forte的縮寫,是強的意思,f越多就越強。有意思的是,現代鋼琴的英文全稱就是PianoForte,簡稱piano,這正是指鋼琴能夠表現從極弱到極強的動態的意思。


正常的樂曲中,從弱到強的關係排列是ppp(極弱),pp(很弱),p(弱),mp(中弱),沒有標註(普通力度),mf(中強),f(強),ff(很強),fff(極強)。當然,一些特殊的樂曲也有4個甚至5個p或f的。


ppp(極弱)的聲音響度和在安靜的環境下一根針掉在瓷磚上的響度差不多,而fff的聲音響度和一大群人在房間裡同時大喊的響度類似。


通過交響樂評價音響器材的準確方法 —— 以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為範例


二、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簡介


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是浪漫主義時期奧地利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氣勢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傳統技巧,以及古代眾讚歌的手法和後期浪漫派的音調,內容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氣氛。


《第九交響曲》是布魯克納生前創作的最後一部交響曲,六年時間也只完成了第—、二、三樂章和第四樂章的部分草稿,上帝就匆匆把他帶走,留下一部殘缺的“天鵝之歌”。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布魯克納在寫第九交響曲時說:“現在我要把最後的作品獻給眾神之主,我親愛的上帝,希望他能保證我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它,並樂於接受我的禮物。”由此可見,《第九交響曲》是發自布魯克納內心的虔誠之作,同時,死亡的神秘和恐怖始終貫穿其中,這或許就是一個人在生命終點前最深切的感應。


布魯克納本人完成的 《第九交響曲》有三個樂章,但後世也有音樂家增補上了第四樂章。第一樂章莊嚴而神秘,採用奏鳴曲式(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通常都採用奏鳴曲式),表達的是以患重病的布魯克納對生活的渴望、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上帝的敬畏。第二樂章是激動、活潑的諧謔曲,音樂風格具有暴躁粗魯感,採用了三部曲式。第三樂章是緩慢、莊嚴的柔板,也採用三部曲式,布魯克納稱該樂章是他“向生命的告別。第四樂章是後世音樂家修訂增補的,不做介紹。


2012年,西蒙•拉特爵士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出了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此次演出非常成功,《留聲機》雜誌也以“恢弘、震撼”等字眼形容了的這場演出,EMI也隨即推出了根據現場錄音整理的唱片,後來華納收購EMI後也擁有了該唱片的版權,並推出了該唱片的無損高碼文件(24 bit,44.1 kH)。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是經典名曲,有著眾多的優秀演繹版本。

為什麼我以西蒙•拉特爵士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的版本為範例呢?主要原因有幾點:


(1)從音樂性來看,此版本較佳,能與知名的優秀歷史錄音版本相提並論;


(2)最重要的是,這是2010年之後的新錄音版本,錄音效果非常好,從錄製層面能夠達到上述的所有要求,而眾多的老錄音版本在錄製效果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


(3)雖然本版本是四個樂章的補全樂譜版本,但前三個樂章與經典非補全版本毫無差別。


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所採用的樂隊編制也遵循了樂譜的規定,分別有這些樂器


(1)木管組:3只長笛、3只雙簧管、3只單簧管、3只大管;(2)銅管組:8只圓號、3只小號、3只長號、1只低音大號;(3)打擊樂組:1組定音鼓;(4)絃樂組:第一小提琴組、第二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大提琴組、低音提琴(貝斯)組。

通過交響樂評價音響器材的準確方法 —— 以西蒙•拉特版《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為範例


三、《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詳細解析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的三個樂章中,第二樂章的音樂內涵相對簡單,音樂形象較為鮮明,換句話說,此樂章既效果好又好聽,因此我著重分析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的譜面標註是激動、活潑的諧謔曲,採用了三部曲式,也即本樂章從結構上分為三個部分,音樂理論上分別稱這三個部分為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


1、呈示部(即第一大部分)


(1)呈示部的A段(即第一大部分的第1小部分)


本樂章的呈示部又分為三段,其中A段(第1段)是本樂章的最主要及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會非常詳細的描述此樂段。


樂曲開始時,由一隻雙簧管與三隻單簧管同時以弱的力度(譜面標記為p)奏出三個音,從而開始了本樂章。緊接著,第一小提琴以中強的力度(mf)通過撥絃的方式奏出奇怪而陌生的主題旋律,然後,中提琴與大提琴也是撥絃奏出第二句旋律。


在第10秒的時候,一隻小號以極弱(ppp)的力度奏出一個單音,如果器材不夠好,這個音有可能聽不見。這個音會一直持續到第37秒,而且力度在逐步加強,最後會發展成非常明顯的一個聲部。


在這個小號弱音出現後,小提琴、單簧管、中提琴、大提琴交織演奏著旋律發展,力度也逐漸加強,直至第35秒,在高音區會出現三隻長笛以強的力度(f)和斷奏的方式吹出9個音符。


其後,樂曲短暫的停頓半秒,在第38秒的時候,突然進入全曲的第一個高潮,此處,突然停頓、突然進入高潮以及高潮段落內的演奏,要表現的乾淨利落,絲毫不要拖泥帶水,這也是考驗器材的瞬態及動態能力。在這次高潮時,低音提琴(貝斯)第一次出現,除了長號、低音大號、定音鼓外的所有樂器也都參與演奏,而且全部是用很強的力度(ff)奏出。在這裡,好音響器材應該表現的既要地動山搖又要從容不迫,換一句話說,就是既要極富衝擊力,傳達出作曲家的不安且粗暴的情緒,又是在大編制大動態下表現的絲毫不亂,並且每一種樂器都能夠分辨出來。


在第1分鐘的時候,第一次高潮結束,緊接著第二小提琴拉奏出旋律,其間雙簧管、單簧管、小號斷斷續續的會奏出音符,四隻圓號也會持續斷奏出伴奏音符。在第1分08秒,旋律改由三隻長笛奏出,到了1分12秒, 旋律又轉為由單簧管與中提琴齊奏,在1分18秒,低音樂器大管第一次演奏出聲。在1分22秒,圓號與小號以三個音為一組以很強的力度交替出現。


在從第1分鐘開始的這一段中,演奏力度由很弱開始,通過逐步的增強,到了1分22秒時,已經到了很強的程度,開始進入第二次高潮。第二次高潮比第一次高潮要更強烈一些,到了1分31秒,具有很大低頻聲壓的樂器——長號、低音大號、定音鼓全部出現。在此次高潮時,樂隊所有的樂器都以很強的力度進行演奏,營造出比第一次高潮更猛烈的氣氛。此處,管樂器盡情嘶吼,樂隊十分粗魯,持續的重音象一記記重拳揮向阻止作者完成第九交響曲的一切因素。

直至1分47秒時,第二次高潮結束,呈示部的A段(第一大部分的第1小部分)也同時結束。


(2)呈示部的B段(即第一大部分的第2小部分)


一般來說,三段式中的B段都會與A段形成對比,因此本樂章的B段也顯得輕快一些。


在第1分48秒, 定音鼓輕輕的敲擊,然後小提琴拉奏出一小句旋律,緊隨其後是一隻雙簧管的吹奏。在1分58秒,又是定音鼓輕擊,然後是小提琴的拉奏,這次緊隨其後的是一隻長笛與一隻單簧管合奏旋律,同時另外兩隻單簧管做復調對位。接下來是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與小提琴的不斷交織發展。


(3)呈示部的A’段(即第一大部分的第3小部分)


一般來說,三段式中的第三段(通常用A’表示)是第一段的變化性重複,本樂章的A’段也是如此。在第2分34秒,樂曲有變化的重複第一次高潮,並基本按照A段的發展重複第二次高潮。至3分57秒時,呈示部結束。


2、發展部(即第二大部分)


一般來說,三部式中的發展部會與呈示部有較大的對比,本樂章也不例外,發展部也顯得比較活潑。


發展部從第4分開始,小提琴主奏的旋律與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交織出現,形成活潑的畫面。


在第4分28秒,小提琴會用連奏的方式拉出本樂章最優美的樂句;在第4分38秒,雙簧管也會吹出優美的樂句。


在5分03秒,第一小提琴拉出低沉的旋律,而長笛在高音區吹出持續的快速伴奏織體。


在第6分40秒,相對活潑的發展部結束。


3、再現部(即第三大部分)


一般來說,再現部是呈示部的變化性重複,但在本樂章中,再現部與呈示部卻是一模一樣,連樂譜上都是通過反覆記號直接使用呈示部的總譜,因此大家可以嘗試自行辨別各種樂器、各種演奏方式及力度標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