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中國知網開通了新冠的成果彙總,截止2月8日,已經可以檢索到相關成果64篇。

從1月9日首個研究成果發佈至今日,相當於每日發佈1.9篇論文,這產出已是相當不錯。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不過,首篇論文雖然發表於1月9日,但是其實與此次武漢疫情並無直接關係,真正首個成果應該是1月21日發佈在《生物信息學》上的《武漢 2019 冠狀病毒基因組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收稿日期為1月14日),這樣算來,相當於每天的成果產出達到3.3篇。

那第一篇論文有什麼新的發現呢?一起來看看!

首篇成果由南開大學和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研究者發佈,第一作者為南開大學一名本科生陳嘉源,其使用 beta 冠狀病毒基因組中的一個互補回文序列(命名為 Nankai complemented palindrome)與其所在的編碼 區(命名為 Nankai CDS)對新發布的武漢 2019 冠狀病毒基因組(GenBank: MN908947)進行分析 以期準確溯源,並對 beta 冠狀病毒的跨物種傳播和宿主適應性進行初步研究。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研究的結果表明:武漢 2019 冠狀病毒源自中華菊頭蝠,但與 SARS 冠狀病毒差異巨大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研究還認為,beta 冠狀病毒可能通過可變翻譯以適應不同宿主。

2月3日,《Nature》雜誌發佈了中國科學家帶來的研究報告進一步印證了南開大學的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將新型冠狀病毒與其他的5種病毒進行全序列的對比,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研究團隊此前在雲南省的中華菊頭蝠身上提取到的蝙蝠冠狀病毒BatCovRaTG13高度相似,同源性為96.2%,這是目前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蝙蝠的最重要證據。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雖然新冠的源頭已經發現,但是關於中間宿主的研究成果暫未在中國知網有報道。

不過,華南農業大學2月7日通過召開新聞發佈會的形式公佈了有關中間宿主的科研成果。


中國知網關於新冠的文獻已達64篇,第一篇論文發佈了什麼成果?

據稱,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表明,

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攻關團隊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知網上得到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