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式教育,9成家长的不知如何引导,家长都看看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刘女士忧心忡忡的去找教育专家哭诉,说她5岁的女儿萱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老师反映上课老师走神,像是患上了“厌学症”。

“拔苗助长”式教育,9成家长的不知如何引导,家长都看看


“厌学症”这个词相信大家很熟悉,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并且,感觉到学习无比的压力,在聊天中,刘女士诉说了她的育儿经历,原来,从年初开始,为了培养女儿多方面发展,除了平时在幼儿园的上课时间外,每周周末,她都会带着孩子去学外语,钢琴,美术,舞蹈课程,每天几乎是排满上课时间表,没有双休,期初,萱萱还表现得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她就开始有点厌倦了,再后来,萱萱完全对学习有了厌烦心理,开始拖拉,不愿意参加培训班,幼儿园成绩也出现降低,更可怕的是,原本开心活泼的萱萱变得少言寡语,此时,刘女士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这不禁让我反思,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有调查表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或小学生,会在正常上幼儿园或小学课堂后接受至少一项或者多项兴趣班,而这些兴趣班很多都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

“拔苗助长”式教育,9成家长的不知如何引导,家长都看看


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像过去的自己一样,所以,会不断给孩子施加不同的压力,但这样“拔苗助长”式教育真的会有显著的效果吗?我认为未必,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孩子成长是有属于自己的规律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明确的指出,在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个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事物,这个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敏感期。

“拔苗助长”式教育,9成家长的不知如何引导,家长都看看


蒙台梭利通过对婴幼儿的观察研究,共归纳出九种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6岁),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秩序敏感期(2-4岁),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感受周围事物;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这时正是培养孩子注重细节和缜密思维的好时机;动作敏感期(0-6岁),这时是孩子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书写敏感期(3.5-4.5岁),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书写训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阅读敏感期(4.5~5.5岁),父母可选择多种读物,为孩子布置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文化敏感期(6-9岁),父母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拔苗助长”式教育,9成家长的不知如何引导,家长都看看


敏感期是每一个儿童必经之路,家长应该扑捉到孩子的这个时期,在适当的时候利用这个时期,而并不是盲目的跟风压制孩子学习,了解敏感期教育,更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脚步,而不是一味的“拔苗助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