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的小城生活


佛系的小城生活


活到40歲,剛剛認識了一個詞,是個網絡詞-佛系:我比較認同的是下面這個解釋:看似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順其自然,一種悲觀文化,在物質生活進入到一定層次後,快節奏的生活、競爭中的無力感、消費主義的壓榨、階層固化,讓人沒有了慾望,也沒有了動力,得過且過的一天。

其實我覺得這個詞是個很恐怖的詞。

作為一個健康的成長的人,沒有慾望,每天得過且過的生活,真的無法想象。

但是事實就是這麼殘酷,我的家鄉是一個六七線的城市,七八萬的人口,所有的中青年,基本上都已經外出打工了,去了省會,而留在城市裡的30歲到45歲之間的人,大多數都是有工作的,他們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離不開固有的體制,離不開每個月的那三五千塊錢的工資。

隨著這兩年經濟形勢的不好,加上人口的大量外流,整個地區的經濟感覺也不是特別好,每週六日的時候。中心地帶的商業街,人也並不是很多,加上互聯網的衝擊,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偏遠的城市來講,如果沒有跟上互聯網的步伐,實體店真的沒有辦法活下去,在這麼一種情況下,大家都知道錢比較難賺,賺錢不易就不宜花錢,所以人們現在就進入了佛系的一種狀態,無慾無求,不怎麼花銷。

這種狀態有點像我們小區裡每天在下面曬太陽的老大爺,60多歲,孩子都在外地,沒有什麼事,每個月不是拿著退休金,就是拿著低保的保障,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他們每個月的消費基本上就是幾百塊錢,每天一日三餐,三五塊錢的標準。你讓他們去商業街買東西去消費,那是不可能的。而陪伴他們的都是小孩要麼在上小學,要麼在上初中。這些孩子的生活狀態也跟著老人的狀態有所下調,只有在父母回來的時候可能會去消費一些,其他的時候也都是由爺爺奶奶帶著,那麼整個社會的消費呢就趨向於一種低消費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沒有工作的像我一樣的人,在這個城市裡生存真的很難。

佛系的小城生活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大學過後的打工,外地的北漂,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迫於壓力又回到了這個小城,說實話。是在外面沒有混好,混好了肯定不會回來。回來之後呢,又沒有什麼機會也沒有資金來啟動自己的事業,就這樣一天掙扎在生活的邊緣,每月的收入將將夠吃喝而已,要想掙大錢勢比登天。

這樣的城市的就業機會,跟在外打工大城市的就業機會來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整個城市沒有重工業而沒有支柱產業,廠子都很少,而且現在一般廠子裡招女的多,男的很少招,40歲以上的你要麼去做做快遞員,要麼去幹重體力活拉腳,錢賺的著實不容易,就更不捨得去花了,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不是我們喜歡這樣,而是被生活所迫,逼著我們向佛系靠攏。

你不去適應生活,就被生活左右

在這種外交焦內困的形勢下,互聯網成為了我們精神的唯一寄託,也並不是在上面創業,而是在空閒之餘。以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接近了互聯網,在互聯網上看抖音看快手看微信,把自己的僅有的時光浪費在手機裡。想要在手機裡掙錢,又不懂得技術,40歲的人,漸漸的已經被這個時代淘汰。

前兩年沒事的時候還跟朋友們在一塊聚一聚,喝喝酒,吹吹牛,這兩年我七八個兄弟,有五六個都已經外出了,只有我們兩個人留在這個城市,另外一個哥們他是上班的,他想走也走不了,無力衝破生活的牢籠。

有的時候覺得避世未嘗也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佛系的小城生活


在我們這代人的心裡,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種田園情結,幻想著有一個自己的大院兒,養條狗,閒來無事的時候種種地。沒事去河裡釣釣魚,去山裡采采蘑菇,秋天的時候看自己播種的莊稼豐收,看著自己孩子長大,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夢想。現在看來,這只是夢想。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

改變了我們模樣

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

我有過夢想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

只剩下(平凡)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看那滿天飄零的花朵

在最美麗的時刻凋謝

有誰會記得這世界它曾經來過

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

(還在堅持曾經理想嗎 )-一老男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