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源於畲族山歌,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客家山歌在其最後形成過程中,融化了畲、瑤、黎民歌。客家山歌主要流行於廣東的梅州、福建西部的上杭、廣西的博白、江西南部的興國等地。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覆演唱。

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 民歌中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一種,它用客家方言吟唱,繼承了了南方少數民族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從題材內容看,包括了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等。曲調豐富,主要有號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優美。各種歌詞的結構大體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

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形成,首先應從秦朝說起,沿著客家人的足跡尋根探源,就可以摸清客家山歌的“身世”。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派趙佗率50萬大軍南下平定南越,這就是第一批由中原到南方的客家人。他們與本地的土著畲、瑤、黎等少數民族長時間的混居、通婚,慢慢被同化了,南北方言的混合,形成了客家山歌。客家話的形成過程。她們就是一對“雙胞胎”。說到這裡,我們首先列舉畲族的《族源歌》為佐證:

駙馬出朝到廣東,攜帶三子女留言;

女招軍丁為婚狼,名為志琛身姓鍾。

畲家姓籃盤雷鍾,四姓同為一祖宗;

盤狐世澤源流遠,世代子孫傳到今

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包括梅州地區的鬆口原板山歌、梅縣山歌、興寧羅崗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客家山歌題材廣泛,意境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如:"郎有心來妹有心,鐵杵磨成繡花針;郎系針來妹系線,針行三步線來尋。"這首山歌用比喻詞"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離的戀情比作始終不曾分離過的針和線,通俗易懂,形象可見,情真意切,生動傳神;"橄欖好食核唔圓,相思唔敢亂開言;啞子食著單隻筷,心想成雙口難言。"這首歌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並帶雙關,用於抒發相思之情,訴說傾慕對方想與之結成一對夫妻但又難於開口,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由於勞動條件、經濟條件和文化生活的變化,以往促成唱山歌的種種環境隨之起了變化,群眾唱山歌的機會愈來愈少了。現在的青少年,從小沒有受到山歌的薰陶,不瞭解山歌,不喜歡唱山歌、聽山歌,也不會唱山歌。在廣大城鄉經常聽到的山歌聲,基本上都是喇叭裡傳出來的。現在的群眾性山歌活動,唱歌的和聽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少部分中年人。各地山歌腔調的優秀代表人物,大部分已經去世,他們歌唱的風格韻味已經失傳,後人無人可及:還在世的也年事已高, 他們歌唱的風格韻味也瀕臨失傳境地。四位山歌大師還健在的三人最年輕的也年近古稀,數十位山歌師中,沒有一個青年人,不到十個中年人也是經過文化部門多年的栽培而成的。幾十年來群眾中已經沒有自發湧現出山歌手了。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情況與日俱增。山歌的危機,是基礎性的危機。多年來黨和政府採取了種種措施,也只是上熱下冷(幹部熱群眾冷、枝葉熱根基冷),表面繁榮,對基礎性的危機狀況並沒有明顯改善。如不採取有力的搶救保護措施,任憑山歌的生存空間遭到不斷壓縮,勢必面臨絕境。

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非遺科普|客家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