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阿宮腔


「非遺」阿宮腔

阿宮腔因其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特點,故又稱“遏宮腔”,流行於陝西省禮泉、富平、興平、涇陽、三原等地。

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59年搬上舞臺後,在唱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阿宮腔基本沿襲秦腔程式進行表演,角色行當生、旦、淨、醜俱全,有劍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阿宮腔的傳統劇目多為反映倫理道德、男女愛情、抨擊忘恩負義的作品和弘揚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清官戲,如《西廂記》《王魁負義》《滾龍床》《紅拆書》等,取材於日常生活的大都是諷刺戲劇,如《三婆娘頂嘴》《屎巴牛招親》等。

阿宮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其唱腔突出了細膩、婉轉、剛柔並濟的特點,拖腔帶有“噫咽”之音,並以假嗓翻高唱出,與原秦腔唱腔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藝術效果,故又取名為“遏工小調”。阿宮腔的曲牌有400多種,主要曲牌有《石榴花》《流水》《朝天子》等。目前,由於老藝人相繼去世,後來培養的一批專業演員因專業演出團體生存艱難,也放棄了阿宮腔的演出,因此該劇種已處於瀕危境地,搶救保護工作是當務之急。阿宮腔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