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跟著小編過仡佬族吃新節

吃新節又叫嘗新節,是仡佬族最古老、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曆七月(逢“龍”或遇“狗”)這一天舉行。

「非遺」跟著小編過仡佬族吃新節

由於地域、風俗等因素,各地的吃新節也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貴安新區高峰鎮狗場村的吃新節是怎麼過的。

過吃新節,一定要趕早,否則會錯過很多精彩的節目和可口的食物。

「非遺」跟著小編過仡佬族吃新節

一到鎮狗場村村口,就看到很多身著仡佬族傳統盛裝的男女老少,唱著仡佬族歌曲,手捧自釀的米酒,看到客人就敬上一碗。這就是吃新節的第一個活動:“擺攔門酒”迎客人,要喝了這碗攔門酒後才能進村。

米酒甘甜可口,但可不要貪杯哦。這些米酒後勁大得很,喝醉了可沒法參加後面的活動了。

「非遺」跟著小編過仡佬族吃新節

迎客結束後,就是“開荒闢草”活動。在寨老的安排下,仡佬族男女來到一處荒坡上,用鋤頭、鐮刀、樹叉等工具開荒。

其間,男女青年互對仡佬情歌,相互中意的便可定情。是不是羨慕妒忌恨呢?

據說“開荒闢草”是為了紀念仡佬族人的先祖“叨西嘍”和“嶽西嘍”(叨西嘍的妻子)的,讓後人瞭解先人的艱苦以及夫妻互助美德。

隨後就是“採新”活動了。人們分成幾組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熟透的穀物瓜果,不管是誰家的,都可以伸手採摘。

「非遺」跟著小編過仡佬族吃新節

等等,不管是誰家的都伸手可以採摘?不會被打嗎?

沒錯,只要是熟的,只要是你看到的,都可以採摘,不會受到任何阻攔!爽吧?

然後是打餈粑祭祖。仡佬族同胞將新熟穀物,豬、雞、香燭紙錢、糯米粑準備停當,置於村中古樹下,在祖師主持下祭祖。祭祖結束後,大家便可分食餈粑。

「非遺」跟著小編過仡佬族吃新節

祭祀活動一般會持續整個上午。下午,村民們就會舉行文藝匯演,和客人共同慶祝節日。

在文藝匯演上,還能看到平日裡難得一見的仡佬族傳統文化表演,如跳花燈、打篾雞蛋,仡佬族古歌演唱、棍術表演等。

怎麼樣?這個節玩得開心、吃得過癮吧?是不是想了解一下吃新節的來歷呢?

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已無人能說得清楚吃新節是從何時傳下來的。

仡佬族是貴州最早的土生土長民族之一。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南方有一被稱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佈遼闊、人口眾多,故稱“百濮”。春秋戰國時,廣西境內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進,進入西南地區,與濮人雜居,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族群——僚(獠)。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發展成為單一民族——仡佬。至於貴安新區的仡佬族最早於何時開拓這片土地,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因此無法考證,但從口碑資料、墓葬、民族習俗及有關資料推測,在貴州所有民族中,仡佬族確實是貴州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雖然仡佬族吃新節起源時間已無從考證,但先人勤勞勇敢、開拓進取的精神一直延續了下來。因此,每年農曆七月,仡佬族都會在收割穀子前擇一個好日子,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感恩先民開荒拓土,祈求全村人平安健康,來年五穀豐登。

2005年,狗場村的吃新節入圍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全媒體記者 曾瑤 劉先誠

校對 先世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