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印章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而明代是文人篆刻藝術興起和繁榮的重要時期,人們認為文徵明、文彭父子“

朱琪 著始闢印源”,然而事實果然如此嗎?還是與王維被推為“南宗畫派”始祖一樣另有原由呢?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文彭刻“七十二峰深處”


科舉考試自古以來的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艱難操作”,“過了橋”的那些自然是去當官——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還有那數不清的沒能“過橋”的學子文人呢?入仕無望的底層文人,除了當“教書先生”還有沒有其他的出路?從另一方面來看,那些“過了橋”的人當中又有沒有被做官“耽誤”了的藝術家呢?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河北正定的梁氏家族是明代的高門大戶,這個家族在明代可謂位極人臣,收藏鉅富。明清之際梁氏家族有一位著名的收藏家——梁清標,徐世昌稱其“蒐藏金石文字書畫鼎彝之屬甲海內”,他書畫收藏品包括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等。梁氏墓園曾經是何等的莊嚴肅穆,梁清標的收藏興趣又是受到何人的影響?這些也都等待讀者朋友們來一一解密。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本書集結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無錫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21家文博機構的81方出土(含徵集)明代文人印章,以及各類印材、印盒等相關器具、資料共近百件,全部以清晰圖版精印呈現,為有史以來全國公藏明代文人印章的首次盤點,對於明代文人印章的斷代、鑑別、藝術特徵及印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標本參考意義。


作者更以十一篇論文對這些出土印章進行了細緻的整理和研究,一方面輯錄、介紹了印章的出處,考訂了印文內容和藝術特徵,糾正了考古報告及其他資料中的誤漏;另一方面也對篆刻作者、印主的學術背景、文化交遊以及史實、事蹟都進行了考證,為讀者勾勒出了篆刻藝術在明代文人階層中的大致樣貌。


名家作序

曹錦炎


古代印章,是人們作為昭明信用的憑證,劉熙《釋名》謂:“印者,信也。”同時,官璽也是國家行政機構實行職權的工具。戰國時期,私印大量出現,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後世作為私印的文人用印,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印章和中國書畫的結合與對書法用筆的運用,其濫觴於唐,兩宋以後開始盛行,從而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書畫作品上除了鈐有作者的名號印及閒章外,或鈐有收藏、鑑賞者的用印,包括姓名印、齋館印以及閒章等,成為一時藝術風尚。


明代在中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上處於顯要地位,是文人篆刻藝術興起和繁榮的重要時期。以吳門文徵明、文彭父子“始闢印源” ,文人學士親手參與篆刻,將知識分子的“尚意

”審美觀融入方寸之間,開創了文人篆刻流派之風。文人篆刻與用印體系之所以發軔於中國東南部的江南一帶,與兩宋以後江南地區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明代文人往往好古成癖,或考證金石文字,或彙輯印蛻成譜,或在用印中心儀手摹,以古文字入印遂成為一時風氣,入印書體中常見到採用宋人所編字書中的傳抄古文,便是很好的證據,這與宋室南渡後南方文人長期浸淫宋代金石學遺風的影響不無關係。


傳世留存在歷代書畫作品上的印蛻,自然是篆刻藝術研究者主要關注的資料;而歷代文人用印的實物,儘管發現數量不多,也是研究篆刻藝術者夢寐以求的對象。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基本建設的大規模開展,考古工作也蓬勃興起,加之文物部門的大力征集以及藏家化私為公的慷慨捐贈,各地博物館陸續發現和收藏了不少明代文人印章。收集、整理和考證研究這些新出明代文人印章,大有可為也是十分必要的。朱琪兄正是出於他的敏銳目光,加之孜孜不倦的努力,將其作為主攻科研課題,經過幾載寒暑的辛苦,終於成就了他的專著

《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一書,值得慶賀。


研究新出明代文人印,除了輯錄、介紹印章出處及考訂印文內容、藝術特徵外,印主的學術背景、文化交遊圈及其史事史蹟,也是十分重要的。印學史的研究,離不開這兩個方面,這與車之兩輪不可偏廢,是同樣的道理。朱琪兄的《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一書,正是把握好這個分寸,從兩方面予以切入。全書分成上下兩編:上編是新出八十三方明代文人印章的輯存與詳細介紹,內容豐富;下編則分八章從多維的視角深入探討這批新資料,鉤沉抉微,引人入勝。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朱琪兄長期從事印學史研究,尤著力於對明清文人流派印的探討。近日承他示以《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書稿,我得以先睹為快。閱讀全書,尤其是下編八章精彩的研究內容,使我對明代文人印有了不少新的認識和體會,瞭解更趨全面,受益匪淺。相信讀到本書的讀者和我同樣,一定會開卷有益。茲讀後贅上數語,權以為序。


(曹錦炎,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

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實拍書影

(識別二維碼立即購買)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一部“挖出來”的明代篆刻史:《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


文 | 懸魚

排版 | 清風師兄 編輯 丹陽市古代契約文書收藏館 孫國武 孫鴻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