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古巴人曾開鑿出一條條穿越方斗山、七曜山的物流大通道,向東可達“湖北西大門”來鳳縣。由於承運過國家緊俏戰略物資——鹽,又位於神奇的北緯30°上,因此巴人的後裔稱其為“巴鹽古道”。隨著時代的變遷,古道深藏山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在上千裡的古鹽道上,有一段遠近聞名的路,如攀天梯,如達雲裡,當地人稱“連三衝”。它位於石柱縣金竹鄉(原稱水田壩)。從遠處看,此山形如駿馬,路就在馬背上,因此也有“馬背上的金竹鄉”之說。為何這段路有其顯赫的名聲呢?因為它有其獨特之處。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連三衝”的起點叫水井塘,海拔500米,是高山深壑中難得的一塊平地,被當地居民開闢成了一片良田,現在只有一戶人家居住。一條小溪從中間潺潺流過,河水清澈透明,行人能看見魚兒在水中游動。這條小溪流向“七曜山國家地質公園”的著名景點七眼泉和油灌溝大峽谷。在山中行走的人,到了水井塘,猛然聞聽雞鳴犬吠,恍若進入了世外桃源。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從水井塘至馬頸子(即金竹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1050米),為一衝;馬頸子至“一碗水”(海拔1400米),為二衝;“一碗水”至席子廠埡口(海拔1750米),為三衝。一衝更比一衝高,一衝堪比一衝險。

單走第二衝,上行大約需要兩個小時,下行需要一個多小時。這條路完全沿山脊而建,路兩邊均為懸崖絕壁,最窄處僅可落下雙腳,人稍有不慎,便會墜入百丈深淵。站在道上,自然心生畏懼,背脊發麻。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連三衝”經過的這座山,因其高峻,植被茂盛,成為了一道天然屏障。山的兩邊有著不同的氣候特徵,西邊陽光燦爛,東邊可能大霧籠罩;東邊風和日麗,西邊可能陰雨霏霏。山裡山外兩重天。

在東邊的“連三衝”上,常出現不同的自然風光,尤其是金竹雲海,可謂一幅絕美的風景畫。當雨過天晴,谷底霧起,冉冉上升,山腰便仙氣氤氳,像一床棉絮漂浮在上面,而四周山林間,彷彿有無數推雲童子,在拉扯著這一張大棉被,緩緩上升。雲層之上晴空萬里,可見一輪朝陽噴薄而出,而云層之下濃霧瀰漫,能見度極低。有首歌謠,正好道出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好個水田壩,不上就是下。上山在雲間,下山在河邊。”站在“連三衝”第三衝上,正好可以觀賞到“馬背”兩邊這一壯麗景象。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由於人跡罕至,這裡植被保存極其良好。走在這條古老的鹽道上,等於在森林中穿行。路兩邊被灌木雜草包裹得嚴嚴實實,遮天蔽日,根本看不見外面的景緻。路面上堆積了一層厚厚的枯枝落葉,人走在上面,就像踩著鬆軟的海綿。路邊的蘭草、杜鵑、野荔枝、櫻花、紅豆杉、楠木等植被隨處可見,茂盛而豐富,保持著原生態風貌。

在第二衝的上端,海拔1500米的地方,有小股清泉從石縫裡滲出。有人在石巖上鑿了碗口一樣大小的水凼,稱為“一碗水”。這“一碗水”一年四季從不幹涸,足可供過往行人飲用。在這千仞之巔,兩面絕壁,泉水不知從何而來,令人無不嘖嘖稱奇。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連三衝”巴鹽古道,向西連著慄新、沙子、三河、中益、橋頭、龍沙等地,經大歇鎮茶店翻越方斗山,到達忠縣神溪口碼頭,向東從新樂鄉出境,經彭水、黔江等區縣,到達終點站湖北來鳳縣,是一條穿越武陵山的巴鹽古道主幹道。

在公路未修通之前,這裡的對外貿易流通主要靠人力背運,僅從金竹鄉政府出發到石柱縣城,一個來回要走半個月。古老鹽道,不知留下多少金竹人民的艱辛汗水。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偉業的推進,金竹鄉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雖然老百姓早已不走這條古老鹽道,但金竹鄉黨委政府捕捉到“連三衝”巴鹽古道的歷史和現實價值,致力打造康養旅遊產業。相信不久的將來,古鹽道會被揭開神秘面紗,再見天日,並“脫胎換骨”,重現昔日行人如織的輝煌。到那時,鹽道文化得以傳承延續,綠水青山將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渝鄂邊界千里鹽道上有一處神奇的“三連衝”

神奇鹽道“連三衝”,一條讓人熱血沸騰、豪情萬丈的攀登天梯,一段足以記住鄉愁的康養福地,一片景色優美的天然氧吧。

(作者系重慶市石柱縣人民檢察院紀檢組長、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