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皓首:原来只有这样活着的人,命运才会向其低头

远尘曾有一段日子很痴迷于“三国演义”,究根结底来说,是非常的迷恋于诸葛亮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风姿,而诸葛亮也成了智慧的化身,似乎意味着智慧等同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又绝不局限于去解决实际问题。那时总会想象着成为那种人该是如何如何的风采,毕竟我们学了那么多不就是为了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解决一切问题么?再到后来,看了些诸如“遥远的救世主”这类的书,里面的主人公也依然超凡脱俗。心里的那种悸动与渴求便怎样也压制不住。既然智慧的人能有此等能力,那一定是有同一的根由的。一定存在着某种方法能让人变的有智慧,变的“超凡脱俗”,那究竟会是什么呢?随着后来思考的不断深入,首先排除的就是知识并不是让人有智慧的根本因素,如是,那么掌握大量理论知识或者信息获得更多的人一定就是最有智慧的,但实际上,生活中来说,诸如高学历的人,有某种门类大量知识的人并不能很好的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其次,那是不是所谓的“天赋异禀”,某些人生下来就注定了如之何的不凡有智慧?平常人无法去获得智慧?这点上来说,不绝对,一个人能达到的极限这和天赋关联,但与此同时并不影响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只影响其高低程度。

想来想去,看了各类大量的书籍。从国(玄)学到心理学,再到,哲学,社会学如此之类,可谓是穷经皓首了。也彻夜苦思。但答案却依然难见,找不到那个通往“超凡脱俗”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路径。直到,某一刻,我意识到,我越是学越是死板的知不就越是被框住陷入一层又一层的框架里面了么?在里面就被束缚,无法去超越它而看到根子处。知识给了我对于某类事物内容的解释,但这个解释不等同于解决啊!这是两码事,你知道了某事的内容,先不说你能理解多少的问题,单就说这也不意味着你能去在不同的境地下从心所欲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办法。有人会想,不就是遵循规律吗?透过现象看本质,遵从那个理,那个逻辑,这不就解决问题的方法么。这叫做理性。可往往于实际中来说,解决不了问题,更多的时候不说做不到纯粹的理性,哪怕就是做得到,那也不见得是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如,假设你的家人去医院做个手术,你遵守一板一眼的规矩,而中国的文化观念里存在着人情的浓重性,你不给红包,那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你会在医药费之类上面多花出去很多。诸如此类,很多时候,那种文化的力量,习俗的力量大过所谓的理性,大过那个本应该怎样子的东西。那又该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对这么多种力量进行恰到好处的拿捏呢?什么时候要重人情什么时候要重理性才能把问题处理的相对恰如其分?我想这种可以叫做智慧的一部分了。面对变化随之而变,根子却又一成不变。这是于面对实际层面的智慧的表象解答。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与众不同的,但绝不脱离与众相同之处。那么,这个思维方式是什么?又为什么能达到“超凡脱俗”的效果?远尘来举几个例子剖析一下深刻的东西:

新闻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报道说,农民工的工资比大学生的要高。那么,培养个大学生所耗费的成本与培养个农民工耗费的成本哪个更多?显而易见是大学生,那么引申来看,之于人的富贵来说,能力与你培养这种能力所费的成本,跟你能赚到多少的财富关系有多大?其实,答案显而易见,很多时候没多大。常人理解中的诸如考什么什么证,有什么什么学历之类,学某种技能之类。认为有了什么就能换来什么。物以稀为贵之类。先不说一些理论讲的,价值论与稀缺性哪个决定了事物的价格之类的。就单说,人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情很多时候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大过了能力,毕竟事都是要人做的。这就会引出人们常说的公平与不公平之类的东西。还有诸如,你的家庭出身之类的又在决定你富贵上起了多大作用?等等。那么,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于常人来讲,其对某个问题某个事物是倾向于,割裂开的,要清晰的简单的罗列,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舒服的解释,找到一种链条。因为什么,所以什么。但记得,是单一的,尽可能的去避免复杂,但这种避免复杂必然就会带来无所适从,常常都会让自己陷入到自我怀疑当中,以至于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连看都看不全,何谈解决?

第二个例子,来源于对一些实际命例的思考,我们说,有一对年轻男女,从刚开始第一次见面到慢慢接触,相恋结婚。这么个链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来看看这个信任与不信任的变化,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一定是有信任的,否则不会产生交集,但同时也必然存在不信任。而之后的接触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是因为不信任才开始的,然后却为的是奔着信任去的。信任与不信任所达到的目的却为一,那就是了解彼此,再到以后,结了婚,可能会存在着一方查看另一方的行踪之类的。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无法准确的评判出其信任与不信任,也就是区分不出来了。不信任就离婚了,信任就不会跟踪对方行为去确定不信任了。常人眼中看到的就如易经当中所讲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你总能去做一个阴阳的分类,或者类似于辩证法矛盾论之类的区分。但于实际中你永远也无法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第一你分不清,第二,甚至都不像常人眼中,嘴中说的那种,标准不同,其他就不同,没有绝对的对错之类。就上面的例子说无关乎标准,因为其本身就无法用那种常人理解的体系区分,并不是建立在二元的维度上的东西。不信的人可以自己琢磨一下,哪怕你学了多少那种关于易经书本之类的东西,实际中你有多少时候会把其用到实际中并解决了问题?你还得老老实实的在你那个固定的熟悉的框子里按部就班,并不会出现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第三个例子,如,我被仙人掌扎了一下手,流血了。于常人来讲,两种想法不可避免,第一种,我的原因,我不小心被扎到了,以后我得小心注意一些。然后至于怎么保护自己这就是你的知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第二种,这仙人掌跟我过不去,敢扎我。把它连根拔除,不然难消心头之气。大体不逃此,这就是利害关系决定的常态。但是细致想一下,不管怎样,唯一的问题只有“手流血了”需要处理,并没有其他的任何问题,诸如我要加小心,我要报复仙人掌之类都只是自己找的问题。另外,我的手能被刺 破,反过来讲仙人掌能刺破我的手。这本身互为因果,可倒果为因。每个都只是禀赋其性罢了。不存在天然的必然的一定会怎么样的关系。也就是说,能怎样与会怎样是两码事。于常人来说,其眼中因果是固定的,如,有人说,我能力很强,这次升职一定有我。我家孩子很乖巧,不会欺负别人家的小孩。等等,如此之类。你看到的那个认定的链条,那个所谓的因果关系,都可以倒过来看,升职与你能力很强有必然性么?不必然,你家孩子欺负了别家孩子,跟他乖巧有必然关系么?也不必然。越是看似那么本该怎样的,其实越不一定怎样。常人只能应付自我认定的定下来的部分,难以应付不必然的部分。

再来说个类似的例子,比如,你回到家里,老婆问你为什么无精打采的?你说因为我疏忽犯了错误,被领导批了一顿。这是一种回答。另外一种:这领导瞧我不顺眼,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训了我一顿。而这两种回答,都出自你的性格,习性之类的习惯性的东西。这具有一贯性。这两种不同的回答会导致你不同的行为,第一种来说,往后你可能就谨小慎微的做事了,你自己的能力很可能受到压制,难得展现。第二种,基本就是跟领导对着干的路数了。直到你俩离开一个为止可能才解决。 在这个例子中,很明显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个“我”存在,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利己这个基础上的,而都忽略了,本来就只一个问题,你被批了,不管因为什么这就是仅存的唯一问题。你可以情绪低落,但有了那个“我”作祟之后,你就不再是你了,那个事情也不再是那个事情了。你有了这个“我”就会变成古人讲的“我执”。那么,面对你的工作环境你的领导之类,你就做不到恰如其分的解决问题,赢得你的目的。因为,用常人话讲就是,谁都不傻。你那点小九九都看得到。人怕的就是这样赤裸裸的被人看到。这里可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那个桥段能够更直白的指出有智慧的人的特质了。人都有情绪好恶,但智慧的人一定是能够看到这个念的起落的。分得清楚明白。所做之事绝不是出于“我”。如此才能说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该如何便如何就是了,那个才是很多人口中讲的“自然而然”。古人把这个也起了个名字叫“无我”,还有诸如讲境界之类,哪怕说到与天地同一处,实际上直白的用例子来说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但,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词会觉得虚无缥缈不实际,又或者觉得太难做到之类的。这又是给了个定性,加了个框架。所以说,这世界有智慧的占少数,再简单的东西,都会有人乱七八糟的把它弄复杂。人若此种行事,自然就能很好的利用现有的条件解决问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一定是限定条件下的有效解决方法。如此才可言天命之类的东西。常人是不断的钻研内容,加规则加框架,有智慧的人便是没框架,没框架没束缚才能看到一切框架。这种心性及思维状态,相当于操控者,而人的可用的知识之类便如同工具。决定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不在工具,而在于是什么在操控着你。怎么修?怎么得?自然有其路径。

一位旧识与远尘说过一段话:“万事万物万千,形成大千世界,不说对错,一心一世界,各有所求,得看那个标准”;很显然,这段话只能看,而无用。若只看到你求你的,他求他的,这本身就已经在根子上没了差别,不管你求的是什么。不都是求么?都是在做了一种,内外,你是你我是我之类的分别。否则何来求?说到求这个字的时候,其实,前面说的那些,万事万物万千,大千世界之类的于那个人来说都没了。有的只有他自己了。从大千世界能看到同一处,这是智慧。你能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过来,若先从最高点往下细分看这纷繁万千,可能只能叫做活着或者诸如“心灵的保健操”之类,你看到的只能是连自己都把握不好的实际。也仅仅只能局限于一亩三分地。而这也只是,前面说到过的因果互换的逻辑产生的差别。换句话讲,这世界哪里有什么标准呢?天地它没标准,所以它不区分你好坏之类,也不去管你地上的人的死活,你也无法说那个天是善是恶,那不足以形容它,于人来讲,你用来判断对错的那个标准确定了,就有了对错之断。其实,按照常人的理解来说,不管你说不说对错,只要你还存在着,对错之类的就有了,因为最起码你自身就是个标准。你总会去顺从什么习性之类,你学到的某一定类的知识去做个判断贴个标签。根本处,你可以存在,可以有欲有求,但这不妨碍“无我”,没了“我”你才做的到古人讲的“物来顺应”。

之所以去剖析这么多东西,所指是为了说明一点“我们学的不是知识,学的该是解决问题的智慧”。扪心自问自己一下,你是否能够从容的面对你的现在与未来?如不能,人如层云,翻涌重重,如何保证你是那云海里特别的一朵呢?又如何安然自得?这世间,没有纯粹的理性,同样的,也没有纯粹的非理性,哪怕你的胡思乱想也都带着符合你的现状的成分,多与少而已。

远尘将所悟所得,汇集于所创之断八字的方法“立象轮序法”,并以此为纽带,传一条“通智路径”。无论殊途同异,不争不求。此为以此号发文传法之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