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安陽殷墟的考察,由器物陳列參觀,到王陵遺址巡覽,是一個透過歷史層累,觸及和傾聽歷史現場的過程。

外出的路途已然是種奇妙的體驗。在清晨睡夢中,忽然被高速的列車拽向未知的目的地,而後又被拋上大巴,幾經顛簸,已近中午。空間的疏遠感和日程的陌生感,將我們從熟悉的校園、書卷和日常節律中抽離,迫使我們直面歷史現場。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安陽殷墟博物館

上午參觀出土器物,時間匆忙,未能悉數端詳,但考古工作者“透物見人”,還原歷史現場的洞察力,依然讓我印象深刻。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晚商青銅製作的繁盛,不僅可由出土重器直觀印證,更可以從窖藏的陶範、鉛錠規模加以推想。商王朝號令、征戰與貿易的範圍,史書所載地名蕪雜,難以稽考辨偽,而出土的海貝、鯨骨與西北銅鏡,明白勾勒出商王的斧鉞所加、聲威所及。對於彼時的社會結構,持不同理論範式的史家多有爭鳴,而規模龐大、以私產隨葬的平民墓葬,清晰折射出平民社會的時代面影。以小觀大,由物及人,從規模、範圍到結構,考古工作者梳理審視遺物,最大程度還原文明的形象。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青銅酒壺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3000年前的精湛技藝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3000多年前的下水道三通構件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這件文物讓我非常震驚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代造型精美的陶器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甲骨文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代貨幣——海貝殼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石頭打磨的石杯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酒具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青銅酒樽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婦好配飾玉鳳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玉蟬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鎮館之寶:司母辛鼎

如果說,上午的器物參觀讓我對殷商的宏大氣象有了初步的外形認知,那麼王陵遺址,則作為更生動的遺蹟,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現場的精神距離。

下午陽光隱微,曠地上風吹著有些涼,四圍松樹墨翠,更顯肅穆。半天的路途,讓倦意漸漸蓋過了興奮。不過這種心境,似乎也適於和薪燭將盡、藏魂黃土的王陵主人們對話。

這些生前坐擁重器,掌握天命,俯視眾生的商王,逝去後為何依然要埋葬在洹水邊,靜默地注視宮殿?身前宮殿與身後墳陵,為何要家族聚集,血脈相連?他們墓裡的人殉、人牲意味著什麼,與饕餮食人的紋樣有無絲縷關聯?青銅饕餮所封藏的那個今天看來充滿血火的時代,是怎樣塑造“中國性”的?中國文明戎祀並重、允執厥中的禮儀政治層級模式,怎樣在王朝興替、天命推移中代代承繼?從band, tribe到chiefdom, state,甲骨刻寫的群邦家國,鐵折銅鉤的經史子集,真的能夠被套上國際概念的禮帽和領帶,擺入文明譜系中合影嗎?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殷墟的銅鼎

西風,夕照,漫步,遙想。

千般疑惑,一時翻湧。

讀書時也有斷續的思考,但只有走近黃土、青銅和白骨,書中的蟻排黑字才漸漸鮮活,色彩次第顯影,聲響此彼起伏。撥開歷史層累迷霧,觸及歷史現場,實非妄語。

太史公遍訪六國故地,而後成一家之言。顧頡剛走出書齋,考察西北,探微古史愈加深刻。在荒野中體會過塵暴和乾旱的沃斯特先生也說,歷史研究者要去到自己書寫的那個地方,因為視覺的印象會改變很多原有的偏見。前輩學人考察遺蹟、感知歷史現場的研究路徑,值得我們體味和效仿。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殉葬品及人殉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代車馬坑,能夠感受到的歷史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殷墟王陵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活人殉葬坑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3000年前殉葬的士兵

傍晚到了安陽市區,忽而從晚商被拖回當代,強烈的反差讓人有些目眩。假如真有蓬萊奇方,竟能使一位商王回生,那麼,當他目睹今天的中國城市,除了遙相呼應的漢字筆意,還有沒有熟悉的家傳遺物呢?須知那是詩經未成編,青牛未西行的年代,更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假如將我們的歷史書譯成甲骨文遞送回商代,那一定是一本寫滿狂想和荒誕的預言集,足以使所有大巫師的龜甲占卜相形失色。或許,對商王來說,我們是遠方的陌生人,對我們來說,殷商是遠方的陌生文明。先祖在天,我輩在地,而觸及歷史現場、與古人共情的願景,或許終究只能是曠野遠方的地平線:眼中所見,分明是天地相接,策馬奔行,卻永遠無法抵達?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安陽,現代與古典結合的建築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壯麗的中軸線設計

帶著思緒,回到酒店,嶽老師顧不上一天的辛苦,講解了發現殷墟的坎坷歷程和輝煌成就。殷墟發掘的意義不僅在解釋晚商文明,也是中國現代考古的蹣跚起步。殷墟所承載的歷史現場,不只有晚商,也有1928以來考古學的成長與考古學人的風采。

按李濟先生的看法,安陽殷墟的考古成就,並非偶然,但實屬不易。乾嘉考據和清代金石學為甲骨的發現奠定了基礎,西方考古學者的活動引入了科學方法,文物保護觀念的進步減少了阻力,古史辯“

東周以上無信史”的挑戰刺激了學者們重建商史的決心,大眾傳媒的報道提供了國人考古學啟蒙的最初契機。雖然如此,發掘的困難也是顯然的。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上世紀30年代,殷墟發掘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殷墟發掘工作舊照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1935年殷墟發掘團隊合影

考古學家眼中的文物與遺蹟,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信息,而在盜墓者、地方軍閥眼中,卻只有挖寶。在內憂外患中的安陽發掘,如果沒有傅斯年的大力提倡和四方奔走,沒有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的專業素養,或許安陽又會成為一段“吾國學術之傷心史”。幸運的是,中國考古的迅速發展,及時回應了時代的關切和挑戰,並一路延續至今。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李濟先生進行考古發掘

我們對歷史現場的還原,總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上,回望殷商的王都氣象,其間不僅有統一王朝禮儀政治的萌芽,也隱約重疊有前輩考古學人田野工作的辛勤身影。我們這次去到的考古工作站條件樸素簡單,學者紮根堅守其中,需要許多付出與犧牲。這樣說來,雖然時空相隔,我們依然為一脈貫通的學術精神所聯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術的綿延嬗遞,學人的會心相知,將歷史的浩茫時空化作比鄰咫尺。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代都城規模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朝宮殿復原模型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代城鎮居民復原模型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代村落復原模型

或許我們需要感悟的歷史現場,不是凍結的,而是流淌的,是流淌的光影投射到今天。今天的中國,從版圖到文字,難道沒有殷墟遺影嗎?今天的中國人,從面容到心態,難道沒有商民形貌嗎?今天的中國考古學,從範式到實踐,難道沒有安陽血脈嗎?歷史研究的對象,不是死了三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三千年的生命。研究歷史的學人,不是置身史外的上帝,而是歷史發展的一部分,正如黑格爾說宇宙通過產生人類精神來認識自己,以達到完滿自身的目的。形而上的世界我們或許不瞭解,但是我們的確常常忘記,自己就身在重重疊疊的歷史現場之中,也構成歷史層累上新的一層,我們與遙遠的歷史現場,本是一脈相連,理解與共情,並非虛言。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商代文字記載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甲骨文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甲骨文“眾”

忽然記起,上午在殷墟博物館看見甲骨文的“眾”字,與人民大學的校徽驚人地相似。或許日下躬身勞作的眾人,是在宅土茫茫之上耕耘文明的殷商先民,是在兵荒馬亂之中開拓發掘的考古學者,是紮根黃土心懷眾人的陝公和人大,是千千萬萬平凡的勞作者,他們層累地投射成為今天的中國歷史。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原始社會

探尋華夏文明發祥之地:安陽殷墟漫步

奴隸社會

《中國考古學》結尾那個未盡的問題:這片土地上的諸多小村落,是怎樣一步步變為這個被稱為“中國”的偉大文明體系的?或許我們要在一層層的歷史現場中,一個個的人身上開始尋找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