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強弱項補短板擦亮“非遺扶貧”品牌


本報訊(劉海波)以“非遺+扶貧”模式蜚聲全國的豐寧滿族自治縣聚精會神落實舉措,抓鞏固促提升、補短板強弱項,擦亮“非遺+扶貧”品牌,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貢獻非遺力量。

豐寧文化底蘊深厚,全縣有各類非遺項目61項,滿族剪紙、布糊畫、木作技藝、鐵編技藝四項非遺是當地特色資源龍頭。在脫貧攻堅中,留守家庭婦女、無勞動能力或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脫貧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如何讓古老的非遺技藝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作用煥發出光彩?該縣通過舉辦非遺技藝培訓班、考察研學、外出交流、作品展示等,使242人掌握了一技之長、傳承了非遺,還想方設法拓寬銷路,帶動89個貧困戶人均年收入2000餘元,非遺技藝帶動脫貧的作用凸顯。

“要想利用非遺來推動扶貧發展,就要適應新時代的市場需求,讓古老技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作品才有生命力,‘非遺+扶貧’模式才能堅持下去。”豐寧旅文廣電局主管非遺工作的副局長張豔玲介紹,“為擦亮‘非遺+扶貧’品牌,我們提出抓鞏固、促提升、補短板、強弱項的思路,研究了落實舉措。”豐寧制定出臺了《豐寧滿族自治縣“非遺+扶貧”鞏固提升工作方案》和《關於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以原有8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重點,鞏固“非遺+扶貧”成果。扶持非遺傳承。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100萬元,用於開展培訓、宣傳推廣、考察研學、展覽展銷、產品研發,為帶動能力強、投資規模大的扶貧就業工坊提供補貼等;提升技藝研培。開展1次全縣範圍內的手工技藝培訓活動;以傳統工藝工作站為平臺,為各級傳承人及工坊帶頭人、優秀學員提供2至3次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提升對作品的創新設計及衍生品的研發思路;搭建銷售平臺。引進電商及各類企業採取訂單生產、合作銷售等形式,幫助非遺工坊產品對接市場,擴大銷路。同時加大和北京故宮、恭王府、郡王府等單位之間的合作對接力度,擴大銷售面,持續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1000—3000元;強化產品創新。建立縣級傳統工藝專業研發團隊,對傳統工藝產品提升整體品質,形成更好滿足社會需求、具有更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擴大產品宣傳。積極藉助各種自媒體、新媒體等資源,創新傳播渠道、搭建傳播平臺,加大線上宣傳力度,提升非遺扶貧產品的曝光率和轉化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