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在中國歷史中,有許多大一統的王朝,我們通常會根據這些朝代的特點給他們一些稱謂,例如強漢、弱宋、富隋、盛唐。作為國祚僅有38年的短暫大一統王朝隋朝,史學家一般都用富字。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稱“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隋開國皇帝隋文帝劇照

隋朝有多富呢?

在封建社會, 人口的增長速度基本能反映經濟增長的速度, 因為人口的增長離不開糧食和布匹的增加, 而在封建社會糧食和布匹是其最重要的經濟指標。除此之外在封建經濟時代耕地面積的大小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當然國庫豐盈更是一個國家富裕的最直接表現。

我們就分別從人口、耕地、國庫三方面看一看隋朝有多富。

根據《隋書》和《舊唐書》記載,隋朝開皇元年人口為359萬戶,到隋煬帝大業5年人口增長到890萬戶,約4600萬人口。人口差不多是南北朝時期總人口的兩倍。這與《舊唐書》中記載的盛唐人口峰值最高的天寶十三年人口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也不逞多讓。

關於耕地,《文獻通考》中記載:“開皇九年 (公元589年) , 任墾田千九百四十萬四千二百六十七頃……至大業中天下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頃。也就是說從開皇九年 (公元589年) 全國耕地面積近兩億畝, 到大業五年 (公元609年) 增至五億多畝。

國庫方面我們看一下各文獻記載:

《文獻通考》中說:“隋煬帝積米其多至二千六百餘萬石。”《貞觀政要》中也記載到:“計天下儲積, 得供五、六十年。”《隋書·食貨志》記載:“隋氏西京太倉, 東京含嘉倉, 華州永豐倉, 陝州太原倉, 儲米粟多達千萬石, 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開皇九年 (公元589年) 在隋滅陳之後“帝親御朱雀門勞凱旋師, 因行慶賞。自門外夾道列布帛之積, 達於南郭, 以次頒給。所費三百餘萬石。”(《隋書·食貨》志)。

“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考古發掘的隋朝糧倉

此外,大業十三年 (公元617年) 瓦崗軍擊破洛口倉, 開倉任人民攜取積粟, 老弱來者, 幾天幾夜仍不絕於路, 也從側面印證了隋朝倉儲糧之多。

從以上史料我們可以分別從正面側面看出隋朝國庫糧、帛儲倉之多,國庫稱得上十分充盈。

綜合人口、耕地面積、國庫三方面表現可見隋朝的富名副其實

我們都知道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國祚僅有短短的38年。隋朝這麼短暫又這麼富有,給人的感覺彷彿突然“暴富”,那麼壽命這麼短暫的隋朝又為何會這麼富裕?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要要從隋朝的經濟制度說起。

隋朝的經濟制度實行的是均田制,說起均田制我們先說說均田制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均田制的前身是“計口授田”,北魏道武帝把都城遷到平城以後,百姓由遷移的生活方式變為了定居。為了適應變化,北魏政府實行“計口授田”,簡單講就是國家把土地分給民戶耕種,但土地所有權是屬於國家的,民戶生產出來的糧食按一定比例上交給國家。

“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戰亂的十六國時期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遭受長期的,大規模的戰亂,大量土地荒廢,農業遭到嚴重破壞,以前中原經濟發達的地區許多變為無人區和草場,大批農民淪為無業遊民。《魏書》記載:今京師民庶,不田者多,遊食之口,三分居二。”而地方豪強和貴族則不停地兼併土地,蔭佔依附人口,跟國家搶勞動力。

北魏統一北方後,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了“計口授田”的加強升級版——均田制。而此後北周,北齊也延續了北魏的均田制。而後來的隋也沿襲了這一制度。

通過均田制產生的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均田制的兩個核心要素:土地和人口,確切的說是無主土地和入戶籍的人口。

國家的收入多少是一個國家富有的直接指標,在古代封建國家的收入主要靠賦稅。

隋朝的賦稅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租調製。租:通俗的意義上就是向國家繳納的糧食。調:就是指繳納的帛絹或者麻布。國家要想收入多,就需要民戶納的租調多。要想租調多怎麼辦?顯而易見,結合上面說的均田制,只要耕種的土地多,糧食、桑麻產量就多。入戶籍的人口多,納稅就多。簡而言之就是隋朝要想富就要耕種的地多,交稅的人多。

這樣就清晰了起來,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隋朝,開始抓兩個核心問題:分配無主土地讓百姓耕種和讓更多的人口入戶籍納稅。隋朝把經過戰亂,重新洗牌的全國的無主土地分配給民戶讓民戶耕種和開墾,擴大耕地面積來增加農作物產量。

“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耕種土地

土地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如何增加戶籍人口呢?

在增加戶籍人口方面隋朝下了一番工夫,總結一下主要用了推和拉兩個辦法。

推是指國家主動推行,按道理說國家給你土地種,你把收成一部分上交國家,你有吃的國家有稅收,民戶應該很樂意,但事實並不全是這樣。隋建立初期"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奸偽,避役惰遊者十六七。"(《隋書·食貨志》)因此隋文帝下令整理戶口,實行“輸籍定樣”, 開展“大索貌閱”。

什麼是“大索貌閱”?這個非常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人口普查,“貌”是相貌, “閱”是當面看清。“大索貌閱”就是把全國各地能住人的地方, 都逐個清查,把他們的相貌特徵記錄在戶籍上, 防止百姓逃匿和隱瞞戶籍, “貌閱”的發明相當於用文字記錄的照相。

“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漫畫“大索貌閱”

“輸籍定樣”就是讓百姓五百家或三百家為一團,根據不同的檔次交納相對應的稅,並寫成定簿,避免了地方官任意加稅。“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隋書·食貨志》)。

拉的方法就是吸引,輕徭薄賦,通過減免賦稅的方式,提高百姓生產積極性,讓更多隱瞞戶籍的人入戶籍,並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來。

這樣做的成果就是在短短的28年,隋朝編入戶籍的納稅戶數就由359萬戶暴漲到890萬戶,翻了兩倍還要多。再結合開篇提到的耕地數量的快速增長,隋朝的富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說隋朝制訂的有利的制度和政策是隋富的主要原因。

隋富的第二個原因是繼承前代南北朝發展的結果

馬克思說:“人們在創造自己的歷史中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 而是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下一代經濟的繁榮與否與上一代經濟的好壞有著密切聯繫,隋朝的富也是繼承南北朝發展的結果。

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絕對分裂, 相對穩定的歷史階段。絕對分裂是因為北朝、南朝先後都有數個朝代的更替。相對穩定是因為在這個分裂的時代戰事較少尤其是北魏建立後, 北朝社會穩定更顯得明顯。

“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齊民要術

北朝中期以後, 北方的經濟開始恢復和繁榮起來。均田制在北朝的實施,對農業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再加上北朝歷代政府對農業重視,北朝農業開始繁榮。在中國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齊民要術》一書的問世, 也能充分說明北朝農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北魏永興中, “人皆力勤, 歲數豐穰, 畜牧滋息。”(《魏書》)。文帝大統時, “自是公私豐贍, 雖有水旱不為害。”(《文獻通考》)。

隋統一之前的南朝經濟也有了很大發展,從東晉開始,大量農民流徙到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種技術,史載“新開塍畝, 進墾蒿萊”, 就是說明了當時南方的開發。南朝政權更迭,除了侯景之亂外,都相對溫和,沒經過很大規模戰亂,再加上土地肥沃, 氣候環境優越, 辛勤的南朝勞動人民經過一個半世紀的開發, 到陳朝滅亡時, 江南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這一點也可以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從江南往中原運輸大量的物資得到證明。已經發展起來的南方經濟在隋滅掉陳後, 對隋朝繁榮與富強起到了推動和補充的作用。

“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祚僅有38年的隋朝,為什麼這麼富?

南朝百姓耕作蠟像

所以說南北朝的發展給隋朝的富裕打下了很不錯的基礎,表面看隋朝用短短几十年變得那麼富有,其實也是積蓄了南北朝170年發展的爆發。

總結:隋朝的富是內外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隋朝制訂的有利制度和政策是主要原因,外因是繼承了南北朝發展的結果是隋富的必要條件。內外條件共同作用給隋朝這個短暫的大一統王朝打上了一個富的標籤。雖然富庶的隋朝短暫,但他也為後面的盛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