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赶在过年前一周,看了《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在家附近唯一一家且最后一场放映该电影的电影院。

冲着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东木),必须去看,但基于他的上一部电影,我确实犹豫了一下。

先来说说他的上一部电影。

2019年的夏天,抱着巨大的期待看了东木的《骡子》,说实话,有点失望。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老爷子一如既往的倔,用老派的方式在执拗地对抗着新世界。这种执拗是自以为是的老牛仔的固执,也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

他不愿意在家人面前承认错误,选择逃避,以为用金钱可以弥补曾经的遗憾,可对警察才说了实话,对家人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他把运输毒品挣来的钱捐给老兵,觉得这样就心安理得了,却忽略了一直在践踏法律的事实;

他的花卉事业被互联网毁了,东木暗戳戳地讽刺了一把新时代,他在运毒路上帮别人抛锚的车装好了轮胎,因为那一家人的手机在路上没有信号,无法求救。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他自私地活在自己的旧世界,他需要的是大家对他的认可,他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不管是种兰花还是运毒品。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他只要自己觉得是对的就行。

虽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电影情节设置生硬和电影语言表达老套,89岁的老爷子多少让人感觉有点英雄迟暮。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但是,老东木是几代人心中的牛仔男神,所以《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出来后还是要看,毕竟导演90岁了,他的电影看一部少一部。

看完之后,容我大言不惭地说,2020年度十佳电影的席位可以提前预定了。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东木真的是宝刀未老,老骥伏枥、老而弥坚、老当益壮……这一堆词放在他身上都再合适不过。

依旧是传统的电影表达方式,叙事节奏和镜头运用还是老派的,一样地带着东木式的固执,可这一次在这部电影里一切都是那么对味。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影片是根据美国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真实爆炸案改编。一个三十多岁,肥胖的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工作尽职尽责,内心怀揣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理想,曾当过副警长,秉公执法,却常常遭遇到误解。

他在奥运会安保期间,发现了庆祝现场的炸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当了三天的英雄之后,又迅速成了头号嫌疑人。接下来,在律师朋友的帮助下,凭一己之力对抗政府和媒体,最终洗清罪名。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影片紧张但不刺激,信息密度大但叙事从容,导演搞得观众和主人公身边的人都很焦灼,为主人公捏一把汗,只有主人公看上去不急不躁。当然,随着案件的调查,他对政府的信心一点点被消磨和瓦解,被媒体和警察逼到几近崩溃时,曾经在他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公器的形象开始崩塌。

导演的细节处理得很妙,有好几次朱维尔都用手按住胸口,应该是心脏不太舒服,现实中的原型人物确实是44岁时心脏病去世的。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电影叙述平实、质朴,不耍技巧,扎实冷静地讲述一个普通人对抗权威的悲壮故事。没有痛哭流涕,声嘶力竭,甚至还有点幽默,主人公比所有人都平静地面对控诉。而他不过是一个怀抱美国梦的普通美国人。

这里的美国梦,大概是崇拜联邦政府,想成为一个英勇的警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至于有多普通,就是肥胖,大龄单身,和妈妈住在一起,爱吃垃圾食品。

保护国家和人民是他的理想荣光,他即使退出了警察岗位当起了保安,仍然坚持练习射击,熟悉枪械和炸弹,对环境不安全因素具有高度戒备,熟知警察的办事规则。然而他的美国梦和他的所有特点加在一起,活脱脱成了爆炸案的“最佳嫌疑人”。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FBI探员直到最后将解除朱维尔嫌疑的文件交到他手里,还是铮铮有词地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

可他真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有理想的肥宅啊,外表憨憨傻傻,内心单纯的肥宅。尽管他的律师要他不要相信任何人,他妈妈也说“你怎么那么蠢?”电影中好几处情节都让观众为他感到着急,隔着屏幕都想对他喊,不要相信那帮警察和记者,不要相信美国政府。可是他还是轻易被政府和媒体套路了。

仔细想想,朱维尔是蠢吗?他不过是善良正直的普通人。

可善良和正直有错吗?相信政府有什么值得叹息和嘲笑的?我们需要扼腕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手中掌握着公权力的政府工作人员,不是吗?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让人深思的是,如果理查德·克维尔的所作所为被误会,那不是他的“哀歌”,而是社会的挽歌。

东木还是一副硬派作风,试图借朱维尔的耿直发问:为什么人民会对公权力持怀疑态度,为什么人民不能笃信公平和正义,为什么政府不能对民众有一说一?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好在最后朱维尔拿到了证明他清白的文件。他没有抱怨,依旧勤恳的工作。这就是小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肥胖又怎样?单身又怎样?年纪大了又怎样?撕去这些标签,他就是个普通人:正直善良,有英雄梦,有正义感,爱朋友,爱妈妈,可爱又可敬。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影片中有一个女记者的形象惹来不少非议,她曝光了朱维尔成为嫌疑人的消息,但在记者招待会上,她却掉下了鳄鱼泪。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反应,她不是坏,她就是有点蠢。就像她在获得了独家消息之后,要同事帮她写稿,她说“我的文笔很烂……”

她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朱维尔成为嫌疑人的消息,如获至宝,因为她也相信政府啊,也有她的职业理想啊,只不过她蠢到不经调查,轻易就将未曾证实的信息不计后果地发布了出去。

吊诡的是,她的报道发出之后反倒成了职业理想的高光时刻——她的独家爆料获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赞赏,这一点还挺让媒体从业人员警醒的。

女记者真的蛮“拼”的,比如,第一时间出现在爆炸现场,声称要手撕罪犯;为了获得消息色诱FBI探员;甚至偷偷爬进律师的车里,可以说不择手段,完全抛却职业道德。

而当她发现坑了朱维尔之后,去找FBI探员的麻烦,觉得他欺骗了她,她自认为自己不过是在追寻报道的真相。而FBI探员觉得是她出卖了他,明明事先答应了不会发布这个消息。

尽管,影片中女记者的情节与现实中不符,但有人说,既然FBI可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根据朱维尔经历和长相特征推断了朱维尔是嫌疑人,那么东木就在电影中设计推断女记者能够从FBI那里获得消息就是色诱,算是一种讽刺吧,反正他老人家认为电影是艺术创作。这是东木的对抗。

影片中FBI探员的自大、傲慢,和记者的愚蠢是一个级别的。

当你轻信别人时,错的是别人还是你自己?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只能说,媒体和政府都没那么可信,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机构和体制。

可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公民对政府和媒体需要相信,但又不能迷信,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到来的非常时期,东木硬气地抛出了这个信号,可究竟如何判断尺度和权衡利弊,对弱小的底层民众来说实在太难了。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最后,再说说全片我最爱的演员——律师的扮演者山姆·洛克威尔。山姆的演技毋庸置疑,关键是大叔真的太有魅力了,优雅、体面的造型让我几乎认不出他是那个在《三块广告牌》里饰演的让人恨又让人同情的暴力警察。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90岁的东木没有停止思考,依然在创作第一线,能导能演,用作品持续向世界发问,关于理想,关于尊严,关于真善美。这相当励志。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该唱给谁听?

那些惦记着六十岁退休的人们(包括YO姐),积极点吧,还年轻着呢,有大把韶华值得努力。从今天开始,锻炼身体,不说为人类做多大贡献,起码争取好好活着,不拖人类的后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