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茶韻 . 茶魂(徵文)

茶韻 . 茶魂

《鈺雪杯》徵文

採茶之候,貴在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四月正是採茶時。在這樣一個茶香花開的季節,我有幸隨《茶鄉花正開》劇組來到茶韻小鎮 ——海青。

過白馬河、經大場鎮繼續西行,大片綠色的茶園便會湧進車窗、撲入眼簾。路兩邊還可以不時的看到把你指引到某某茶園的、帶有白底紅字紅箭頭的廣告牌。

一接近鎮駐地,茶博園帶著茶鄉濃郁的氣息撲面而來。白牆黛瓦、綠茶翠竹、風車水車、潺潺流水,此情此景、恍如江南。以茶為主題的各種雕塑與綠色的茶園渾然一體:圍桌品茶人、天下第一壺、茶聖陸羽、採茶姑娘等等雕像栩栩如生,他們正在招呼我們,向我們敬茶獻茶、淺吟低唱。吟,茶鄉的安詳;唱,茶鄉的富足。

跟鎮宣傳辦對接後,海青鎮宣傳辦的郭主任帶我們沿茶博園內蜿蜒向北,向東蔡家村等村莊進發,為劇組選外景拍攝地。一路北行、一路茶園。當我們棄省道、進入縣鄉道路時,那才是真正進入了茶園。

深度好文、茶韻 . 茶魂(徵文)

茶韻 . 茶魂

“若隱若現採茶女,茶山如歌人如夢”。放眼望去,一籠籠、一片片茶園首尾相接、層戀疊嶂,茶香瀰漫、令人神曠。車在綠色的茶園中行駛,山巒起伏、峰迴路轉,似在碧波中盪漾。拐過一個陡坡,遠處的茶林層中突然現出了一片火紅。那是杜鵑花,是茶農們在地頭、溝邊栽種的,現在已陸續開放。車繼續前行,拐彎上坡、視角轉換,杜鵑花又從眼前的一片,變成了星星點點、漫山遍野,綠的茶、紅的花,紅綠點綴、相得益彰;茶香花香、縷縷清香。這不正是《茶鄉花正開》嗎?勤勞的海青人民培育了滿園綠茶為致富、栽種了滿山的鮮花,表達他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茶香花開象徵了這方水土的幸福生活,這大概就是編劇的良苦用心吧?

茶園連著村莊,村莊鑲嵌在茶園之中。我們在新奇、興奮中來到了東蔡家村。村頭村外就是綠油油的茶園,已分不出那是村、那是茶園了。進到村裡,我們收住遐想,立即展開工作。在鎮、村幹部的引領下,我們走了一村又一村、看過一家又一家,為拍戲選街景和室景。幾天下來,我們在東蔡家村、董家窪、後河西等村不停的工作,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當我行走在村裡的大街小巷時,親眼目睹了人人採茶忙、家家茶飄香的“海青村景”。海青鎮很多人家都有製茶炒茶的車間。大多都是北屋居住,東西兩廂加上南屋改造成炒茶製茶的車間。院裡院外的陰涼處都晾著剛採回的新鮮茶葉。我們進門,家裡的主人都會停下手中活計,張開雙手、滿臉笑容的把我們迎進家裡。客廳裡大都擺放著長長的茶桌、古香古色的茶具。在茶桌前落座後,主人會笑著從茶桌的抽屜裡拿出剛炒的新茶,邊往茶杯裡放茶邊說著:“嚐嚐今年剛炒的新茶”。水沸,主人會高高的提起水壺,把灼人滾燙的開水一傾入杯。茶在杯中一陣上下翻滾、再慢慢舒展,片片茶尖重又翠綠、嬌嫩、重生。海青茶那特有的豌豆香味隨著水汽氤氳蒸騰,直入肺腑,品茶者無不精神為之一振,不由自主的發出一句:“好茶!”端起茶杯輕輕放到唇邊,先吸後啜,飄飄如仙。茶水入口、綿軟醇香,微燙的茶水向兩腮滲殺而進。三泡過後口舌生津,體已微汗,精神煥發。這時,主人都會向我們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他們種茶炒茶賣茶的經歷。靜靜的聽著他們時而低沉、時而激動的講述,自己的情緒也被一次次感染、振奮。在不捨中,我們起身告別。帶著茶的餘香和全身的輕鬆,又走進村子裡的街巷。街上看不到一個閒人,處處顯得安詳和諧、舒適宜人。但在這靜謐恬淡中,我又總覺得似有一種潛能量在湧動、在催人向前!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能量、它源自哪裡呢?你在海青的村子裡待的時間越久,這種感覺就越明顯。我苦思冥想,而對這種感覺的答案卻朦朦朧朧、若隱若現......

深度好文、茶韻 . 茶魂(徵文)

茶韻 . 茶魂

6月2日,黃島區網絡作家協會又組織我們會員到海青鎮採風。上午我們到《茶鄉花正開》劇組拍攝現場“探班”。下午鎮宣傳辦的郭主任首先為我們播放了介紹海青的宣傳視頻,又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海青的茶葉生產情況。隨後我們一起來到了“青島鈺雪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採訪。鈺雪茶葉合作社成立於2007年,擁有生態茶園260多畝,年產茶葉30000多斤。我們到來時,區政協委員、合作社的總經理李桂臻熱情地迎上去和我們一一握著手。李總是一個典型的海青漢子,憨厚的臉上帶著誠實的微笑。一番寒暄讓茶後,李桂臻向我們介紹了他種茶製茶的創業經歷。

李桂臻今年54歲了。說起自己的創業經過和如今的成就,他十分感慨。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國家實行“南茶北移、南竹北引”的產業戰略。海青鎮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條件,被省裡確定為國家產業戰略轉移的承接地。1966年,當時的海清公社,從安徽省引進了綠茶,在董家窪村、東蔡家村、後河西村同時種植。並命名為“海青綠茶”。但因為當時農村缺糧,又加上計劃經濟年代,茶葉賣不了多少錢,因此,人們對種茶葉的態度不是很積極,總認為種茶不如種糧。開始茶園面積26畝,到1972年才緩慢發展到220畝。董家窪村 東蔡家村 後河西村成為“海青綠茶”的發祥地。

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大潮衝擊著農民的傳統觀念。李桂臻家在東蔡家村,當時家裡也分了幾畝茶園。1989年,春茶採收的季節,李桂臻把家裡茶園和姐姐家茶園的茶採回家,土法上馬,用竹篩子當烘籠,炒出了六斤“炒青”茶。背上自己的“炒青茶”,興沖沖走向市場去交換。幾經周折,“六斤炒青”換回現金70餘元。在當年收入70元現金就足夠讓人興奮了。

深度好文、茶韻 . 茶魂(徵文)

茶韻 . 茶魂

利潤,可以讓商品持有者興奮,也可以讓他們發奮。從此,李桂臻一發不可收,走向了茶業的經營之路。自家的茶園很快擴大到60多畝,又以“鈺雪”品牌為引領,聯合周邊茶農發展成“鈺雪”茶葉專業合作社。2006年投資100多萬元,新蓋了廠房,引進了“扁茶”流水線,使“鈺雪”茶既保留了手工炒茶的傳統工藝,又實現了機械扁茶、包裝的現代工廠作業模式。現在已達到年產30000斤茶葉的生產規模。

“現在,光我們東蔡家村就有30多家炒茶廠。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成就了我們海青的茶葉啊!”

李總一語,我豁然開朗。我連日來在村裡感受到的那種催人奮進的潛能量不正是來源於改革開放的這個時代嗎?改革開放改變了海青人的觀念,推動著海青茶在市場驚險的跳躍中不斷的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從不重視茶葉生產,到把茶葉培育成知名品牌,這是多麼大的思想跨越啊!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了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勤勞的海清人民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勤勞耕作、勇於實踐。我發現海青鎮已經形成了村村有特色、人人思創業的競爭氛圍。除種茶炒茶外,還有不少農戶立足本村和自身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從事花卉種植加工,種樹、種菜,草編、服裝加工、飲食服務等行業。人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大的收益。這是一種氣場、一種時代營造出的不停旋轉、向上的商品經濟的氣場。無論何人一旦進入這個氣場,就會被氣場的能量推著向前、向上!

茶品如人品。“鈺雪”茶喝到口裡就跟見到種茶人一樣,樸實敦厚、清香宜人。品著“鈺雪”茶,聽著種茶人用深沉的聲音講述著自己與茶葉的故事,在場的人都被感染了。李桂臻的話音剛落,客廳裡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座談結束後,李桂臻又引領我們參觀了他的製茶車間。車間裡窗明機淨、茶香四溢,製茶流水線抖動旋轉,工人們穿著潔白的工作服在流水線旁全神貫注的操作著,他們要把海青人的誠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揉進茶裡一同獻給客人。

深度好文、茶韻 . 茶魂(徵文)

茶韻 . 茶魂

一天的採風就要結束了。我們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在公司門口和李桂臻告別。出茶廠又走進了海清的茶園。夕陽下的茶園輕霧繚繞、綠意盎然。回想著在海青的每天每時,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海青鎮已形成了“北綠茶、南蔬菜、西林果、東水產、中養殖”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高效農業已建成“三萬畝綠茶、二萬畝林果、一萬畝蔬菜”的生產規模,培育出兩個國家級農業品牌———海青綠茶和“唐村”牌蔬菜。建有國家級無公害茶園基地6處,有機茶園基地5處,茶葉專業村43個,加工企業130家,研製開發十二大系列、30餘個品種,申請註冊40多個茶葉商標,年生產幹茶200餘萬斤,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

不久前,我因劇組的工作事情曾見過海青鎮黨委書記陳夕軍同志。在談完工作後,我們又談起了海青茶、談起了全鎮的發展和未來。陳書記如數家珍般的向我介紹著海青最近要引進的項目和進展情況:茶葉要深加工提升檔次、還要引進臺灣客戶種茶並炒制烏龍茶出口外銷;要引進外地客戶擴大蔬菜種植面積,服務董家口港區為農民增收等等。述說著這些項目,陳書記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最後他又深情地說道:“海青鎮的歷屆黨委政府都秉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工作中,一直都以綠色環保為底線,堅決拒絕汙染企業落戶海青。這為海青的良性持久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作為繼任者,一定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發揚光大,還要與時俱進、勇於超越。把海青建設的天更藍、山更青、茶更香、民更富!這是我們的使命和擔當!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海青的人民。”

這就是不忘初心、這就是牢記使命啊!

回想著陳書記的話,我的思緒又飛向了東蔡家村,在那裡還巍然屹立著四根上個世紀建造的海青第一代炒茶用的大煙囪,雖經四十多年的風雨侵蝕早已斑駁,但煙囪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白字標語還清晰可見。它們就像一身傲骨的世紀老人,在默默向我們訴說著海青茶的歷史......

我在問自己,這一切應該就是茶韻小鎮的靈魂吧?不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靈魂統領,才塑造出了今日之茶韻小鎮——海青嗎?讓我們祝願吧,祝願海青的明天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