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和寫作》

讀書和寫作都是心理活動的反映。讀書,是將作者心裡的世界呈現在你面前。你可以將你自己的世界與作者眼中的世界結合,便會有共鳴。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不同,於是喜歡讀的書也不同。

其實你偏愛讀的書,與你自己的心境相吻合,讀書是在讀另一個自己。書,讀到動情處,會身臨其境。傷心處會黯然神傷,感動處會潸然淚下,讀到情深意重處會拍手稱快。讀到完美的結局會歡呼雀躍。

多愁善感的人善於寫作,讀他們的書,你自己也會變得多愁善感見微知著。這就是所謂的共鳴。情感豐富,心思細膩的人(不限於女性)常寫溫情脈脈的作品。讀之,

“初讀不知文中意,

再讀已是文中人”。

代入感特強。很多人的作品可以從細微處著手,把平淡生活的點點滴滴,所思所想通過傳神的文字表達出來,便是妙筆生花。很多文學作品都細緻描寫了我們想寫卻寫不出來的東西。有人替我們表達出來,更容易共鳴。

而寫作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會讀書,慢慢的你就會寫書。

寫作一般是現實的自己與心中理想的自己對話,求的是合鳴:圓融,通透和統一。

寫作起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與現實緊密結合,和諧統一。所以才說,寫作是合鳴,不是共鳴。合鳴比共鳴高了一個檔次。

那讀書能不能合鳴呢?這就難了。也許你讀紅顏或藍顏知己,他們的書,你可以與之合鳴。問題是,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但總是有的,可是你能找到這樣有思想又有能力寫出傳神作品又貼合自己心境的知己嗎?

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啊。

想想還是算了,找到共鳴已經非常不錯了。

《關於讀書和寫作》


《關於讀書和寫作》


《關於讀書和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