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原創」衛方正《柴村村名初考》


「書院·原創」衛方正《柴村村名初考》


2018年正月初一,攝於家門口。

洪洞縣廣勝寺鎮柴村,是一處一方有名的村落。然而,柴村何以叫柴村?似乎迄今無合理解釋。

柴村是我姥姥家。我生於郭家節,卻從四歲便在柴村長大。因此從小對這片土地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近期,受村中長者之託,對村名試作考證。

查《洪洞縣誌》,說:“據傳,過去,此地是一片古墓群,遍長荒草荊棘,附近村的農民常來打柴。後來逐漸有人在此居住後,起名柴村。”可謂望文生義,不得其解。而《廣勝寺鎮志》、《洪洞村名來歷》、《洪洞風物》等書,皆沿用了這一說法,可謂謬種流傳,以訛傳訛。

“遍長荒草荊棘,附近村的農民常來打柴”的說法,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柴村是平川地帶,霍泉分出的七分渠首先流經此地,村中全是水地。在“民以食為天”的傳統社會,此地怎會荒蕪?三分渠流經的道覺村尚有“金道覺”之說,比道覺灌溉更方便的柴村,理應自古便備受重視才合乎情理。

而且,在2008—2009年全國文物普查中,赫然有“柴村遺址”。其址在村南約一百米處,南臨季節河。分佈面積約六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和漢代文化遺存。地表採集有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的泥質紅陶線紋尖底瓶、泥質紅陶盆殘片,以及漢代的泥質灰陶片。這充分說明,早在一萬多年前,這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便有大量的先民生活,且代代不絕。又怎會成為長滿荒草的荊棘地?

目前查到的廣勝寺水利碑刻中,自元以來,常有“柴村”出現。這說明,柴村這個村名,最晚不會遲於元代。

那麼,“柴村”之名究竟因何而起?我推測,應該與姓氏有關。更明確地講,應該與柴姓有關。

如今的柴村,確實有姓柴的人家。但其久遠的根源已很難考證,而且也非村中大姓。因此並不能證明“柴村因柴姓而名”。但是,離柴村很近的馬頭村卻是柴氏族人居在洪洞縣的聚集地之一。

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柴姓人口為2519人,主要分佈在洪洞四個村莊:劉家垣鎮的磊上村、柴家垣村,廣勝寺鎮的馬頭村,以及龍馬鄉柴家莊村。其中柴家垣柴姓自磊上村遷出。

或許,在千百年的歷史滄桑中,柴村的柴姓人口或者自然地人口減少,或者已大部分遷徙他處,——比如附近的馬頭村,就像柴家垣柴姓自磊上村遷出一樣。

一個有力的證據是,臨汾為柴姓發祥地之一,自古平陽為其郡望。西漢開國功臣柴武便是臨汾人,唐高祖的駙馬,也就是平陽郡主的丈夫柴紹也是臨汾人,故被封為霍國公。因此,柴姓在整個臨汾一帶曾聲勢顯赫。即使到了如今,臨汾很多縣都有“柴”字頭的村莊,且都與柴姓相連,更跟打柴無關。

或許,隨著更多的資料尤其是譜牒資料的出現,我的這個觀點會進一步得到確證。

衛方正

2019年6月7日晚

於太原文瀛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