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多 瀾滄江邊新生活

   近年來,雜多縣委、縣政府堅持就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關於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堅持做到“識別和佈局同步精準、責任和工作同步見底、政策和資金同步落地、審批和建設同步加快、搬遷和發展同步推進”的工作模式,堅守“精準識別界限、人均面積標線、搬遷不舉債底線、項目規範建設紅線”的工作標準,穩步推進雜多縣易地搬遷工作。


雜多 瀾滄江邊新生活

  組織實施: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

  雜多縣十三五期間共對全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7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兩個年度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投資1.422億元,其中2016年搬遷43戶已於2017年底實現入住;2017年共搬遷668戶於2018年11月實現入住。

  安置點全部採取統規統建的形式,在縣城吉乃灘分成2個小區進行集中安置,安置樓房共計46棟,總佔地面積205畝。安置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基礎及配套設施齊全,入學看病方便。通過實施易地搬遷政策使惠民利民效益進一步放大。


雜多 瀾滄江邊新生活

  政策推進:促進度、保質量、重實效

  雜多縣政府成立易地搬遷協調領導小組,推進工程進度。通過領導小組的協調,易地搬遷工地施工保障得到了有效落實,紮實的保障有力推進了雜多縣易地搬遷工程進度;前期工作開展紮實有序。工程啟動以來,雜多縣便開始緊張的籌備工作,從圖紙設計、地勘、環評等各個方面都做到了提前著手,超前謀劃,紮實的前期工作為易地搬遷工程儘快開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項目工程計劃表為載體,穩步推進工程進度。通過一週一計劃、一週一例會,一週一通報的方式,抓實工程進度及質量,提高施工單位工作效率,為順利完成項目工程既定目標,打好了基礎;建立健全督察機制,發揮社會力量共同監督。結合社會力量成立了“雜多縣脫貧攻堅項目老幹部督查組”及“雜多縣易地搬遷項目建檔立卡搬遷戶現場督查組”兩個專門的督查小組,加大對項目工程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項目工程進度、質量監督有保障,讓建檔立卡戶住上放心房;委託質監站對項目工程質量進行監督。縣易地搬遷協調領導小組委託縣質監站對易地搬遷項目工程開展質量監督工作,按照邊施工、邊監督的工作模式,將質量監督工作貫穿於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將易地搬遷項目建設成良心工程、民心工程;開創監理交叉檢查的工作模式。通過委派各標段監理人員交叉檢查工程質量和進度,提升了監理公司的工作質量和工作積極性,在保證工程進度的同時,嚴把工程質量關,杜絕了監理公司不作為、慢作為的現象;積極協調設計公司人員入駐項目工地進行現場對接。針對項目施工中存在的設計與施工對接難的頑疾,雜多縣易地搬遷協調領導小組多方協調,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工程設計與施工對接難、溝通難、信息不暢的問題;加大監督力度,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發放。雜多縣根據相關政策、法規要求,讓九個標段負責人在人社局注入工人工資保障金、不定期地進行明察暗訪,檢查工人的工資發放情況,保證了農民工的工資發放。通過扶貧部門幹部的努力,保證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確保了工資零拖欠;注重宣傳,廣泛參與,切實打牢項目建設群眾基礎。進一步強化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使我縣易地搬遷項目建設既符合全縣項目建設需要,又解決了廣大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


雜多 瀾滄江邊新生活

  產業助力: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原則制定了《雜多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規劃》,並按戶制定了脫貧方案。對三江源公家公園瀾滄江園區內的469戶搬遷對象以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建設試點為契機每戶安排了一名生態管護員,月工資1800元,戶均年增收21600元,切實解決了搬遷對象進城後的“兩不愁”問題;對園區外242戶搬遷戶中還未安排公益性崗位的147戶,搭建企業和搬遷群眾就業供需對接平臺,加強勞務輸出,安排到縣級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就業;通過實施技能培訓,擇優納入到雜多縣小微企業、物流中心、扶貧酒店、蟲草廣場等政府與企業協商設立的扶持性崗位就業;成立以農畜產品加工、批發、零售為經營業務的雜多縣易地扶貧搬遷創業合作社,由搬遷對象自主運營,雜多縣政府提供註冊資金並免費提供經營場所。同時對合作社提供貼息貸款,切實保障搬遷戶創業選擇難、缺資金的問題,從思想上消除搬遷戶創業的後顧之憂;對有勞動能力並具有產業發展意願的503戶1709人搬遷對象每人補助6400元,通過發展特色畜牧業和資產入股的方式建立與搬遷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並按股分紅,人均每年可增收640元;對沒有生產能力的208戶712人搬遷戶實施政策兜底,每人每年落實36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費;對非蟲草產區的查旦、莫雲、扎青的207戶830人在每年採挖季由政府組織到蟲草產區進行勞務輸出,戶均可增收2萬元左右,通過修建光伏電站,並與403戶1750人搬遷對象建立利益聯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