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放大學:思政課看“大片”開創學習新體驗

436萬名學生,有企業工人,有農民,有士官,還有殘疾人;有十幾歲的“00後”,也有“60後”的“大”學生;有的在東部沿海省份,也有的在少數民族地區或邊遠山區……這就是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生現狀。面對如此規模、類別眾多、層次多樣的成人在線學習群體,思政課教學要怎樣進行?國家開放大學將定位需求、聚焦優勢、突出特色、開創學習新體驗作為思政課改革和創新堅持的追求和著力點。

課程內容突出橫向整合,秉持“大思政”學習理念

國家開放大學思政課程改革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從政治意識和歷史文化兩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大思政”學習理念,設計了“1+4+X”的整合方案。“1”是國家開放大學的特色課程,突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早於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的開課要求。“4”是教育部規定的4門思政課程,“X”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等。

在課程建設方略上,國家開放大學強調“一脈相承”的理論框架,兩條線索兩輪驅動。一方面從政治意識出發橫向比較,勾畫歐洲和中國兩大歷史背景和國際格局,指出馬克思主義誕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通過與不同國家的結合,解決不同的問題,自身也獲得發展,雖然涉及不同國家、歷史階段、歷史人物,但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另一方面從中國人“根”的意識出發,用“一脈相承”的理論框架講清楚中國的文化淵源和歷史故事,激發民族自豪感。

“1+4”5門課程全部以5分鐘視頻學習為主,以專題的形式打造近400個微課程。每個微課程既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可根據課程的需要進行積木式組合,體現出“顆粒度微小”和“邏輯關係完整”的有機結合。

課程資源突出吸引力,採用“大片式”製作微課程

微課程作為學習資源,每個知識點時長5—10分鐘,以實用的知識點傳授為主,把音頻、視頻、文字、圖片、動畫等資源作為核心要素,讓事實史料說話,用技術呈現內容,讓書本上的字“活”起來。

這些思政微課程採用“大片式”製作,弱化專家講授,降低理論重心,強調藉助信息技術迴歸原點的情境式學習,將價值觀、理論評述“化整為零”地融入故事講述中,以客觀的事實表達主觀的意識形態,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係。

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時,不是用結論式話語模式,而是用“女皇要開戰——鴉片戰爭爆發”“國門洞開:南京條約”“圓明園之劫”“北極熊的野心”“甲午海戰,蒙羞千重”“國之殤:馬關條約”“八國聯軍血洗北京城”“世紀之交的新枷鎖——《辛丑條約》”“兩個外國強盜在中國土地上的戰爭”等歷史事實話語模式,以強烈的畫面衝擊、身臨其境的歷史現場感,引發學習者內心最強烈的感受,從而得出自己的認知。

用大片精神製作思政微課程,不僅是形式上的變革,也不僅是手段的創新,更在於這是教學方式的變革。它打破了以知識傳承為導向,“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有效路徑。

課程實施突出學生主體性,以“學習流程”進行教學設計

作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思政課程尤為重視以導、學、測、練、評作為邏輯順序的自我導向學習過程的指導。

在核心視頻學習之前,會設置一個導學及視頻導學活動,像公園地圖一樣先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交代清楚專題學習的時代背景,從而帶著思考進入視頻學習。通過學習重要歷史座標,引導學生去探索隱藏在這些重要事件背後帶有規律性的認識,總結歷史經驗,進而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疑難解答板塊則幫助學生在感悟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進行理論提升,讓其做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與常規教學關注考試輔導不同,疑難解答板塊更關注學習過程中重點難點的分析,並設計有案例進行學習強化,同時給學有餘力的學生留下拓展線索。國家開放大學建立了一支四級管理教學團隊,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輔導和交流。教學整體設計完全按照學生學習進階式的節奏來安排,同時創建融學習、考試於一體的“一站式”學習平臺,PC端和移動端可同步學習,學生只需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整個學習過程,體現了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教育理念。2019年春季學期,來自全國47個分部、6個學院,共167.07萬名學生參與了思政課的學習,總行為次數7.64億次,發帖交流27.53萬次,人均行為458次。

課程評價突出過程化,大數據管理激發學習行為

難以保證學習的有效性是在線學習的一大頑疾,所以在以大片式的5分鐘課程吸引學生之後,從技術層面也添加了激發學習行為的保障措施。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專題都內嵌了測試題,用來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專題中所有視頻必須全部看完才可以答題,記錄形成性考核成績,佔考核成績的50%。首次觀看視頻不可拖拽,一旦離開學習頁面,視頻將自動停播。

在每門課程的頁面頂端都設置有進度條,用來記錄學習進度。平臺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做詳細的大數據分析,為每一名學生、每一個分部建立學習檔案,全時監控學生在線人數、學習行為數、發帖或回帖數,同時記錄教師的登錄課程天數、發帖及回帖量、上傳資源數和評閱數據等信息,為後期進行的輔導、管理和完善提供精準的依據。

形成性考核還包括實踐教學環節,佔比20%,如在青島的“五四廣場”探索五四精神,在福州的“三坊七巷”體驗半部中國近代史的激盪,以此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和運用理論的能力,增強思政教學的時效性。

自2018年國家開放大學思政課改革以來,學生的獲得感大大提升,普遍認為課程界面友好、內容新穎、學習便捷、考評合理,極大提升了思政課程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學校已經與多家辦學院校和機構簽署資源使用協議,並建立了共享模式。

(作者軒紅芹系國家開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臣系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07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