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八旬老兵讲述两次入朝浴血奋战的故事——火线入党 是他一生最光荣的时刻

听八旬老兵讲述两次入朝浴血奋战的故事——火线入党 是他一生最光荣的时刻

当志愿军时的李文年

天空不时有敌机盘旋,藏在战壕里用机枪射击敌人,战友牺牲在自己身旁……这些平日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场景,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李文年的亲身经历。4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李文年的家中,听他讲述那战火纷飞浴血奋战的岁月。

今年已88岁高龄的李文年,1932年1月出生在唐河县。记者见到他时,他依然很精神,只是早年战场上长期听炮火轰炸声,耳朵被震聋,听力不是太好。那段烽火岁月,像是刻在了他的脑子里一样,如何参军、如何入朝作战,每个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16岁被抓壮丁

次年参加解放军

老人回忆,当年国民党抓壮丁,每家都要出一个人,考虑到自己的二哥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上战场,只有16岁的他就顶替二哥,成了国民党里的一名勤务兵。之后国民党带着他们一路逃到湖北省恩施,到那里之后大家各自逃跑。他和几名唐河老乡一起逃至山里,恰巧遇到解放军,就直接参加了解放军,那是1949年的10月份。

后来他随部队解放大西南,到成都后,他们接到了新的任务,到湖北省原松滋县修大堤,从1950年3月份开始修,到9月底时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直接让他们坐火车去吉林省的通化县。到那里后才知道要入朝作战,保家卫国。部队沿着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进入朝鲜。

坚守帽落山八昼夜

一个班就剩他一人

“我团奉上级命令坚守帽落山阻击美军。刚到达的第二天,我们什么防御措施还没开始做,阵地就被敌人的炮弹袭击,不少战友被炸阵亡。我亲眼看到有个战士被燃烧弹击中,浑身是火,非常惨烈。”李文年说,帽落山位于汉江以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每天交战两三次,落下来的炮弹有几百发,阵地上到处响起爆炸声,升起的烟雾什么也看不清,被炸翻的冻土四处飞扬。敌人武器先进,飞机坦克连环轰炸,枪炮无眼,但大家一点都没有退缩。就这样他们坚守阵地8昼夜,歼敌1500余人,胜利完成了坚守任务,接到撤退时连队当时参加战斗的148名战士,仅剩10多个人,他们班就剩李文年一人。

火线入党 是他一生最光荣的时刻

“美军看我军没有反坦克炮,就把坦克摆在距我前沿几百米处,当时全连上下都在积极想办法阻止敌人的坦克向前,我向连指导员建议,用爆破筒插入敌人坦克链条中,指导员问我敢不敢,我说那有什么不敢的。”李文年说,因他在几次战斗中主动请战的表现,指导员问他愿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当即表示愿意。指导员和班长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停战间隙,他在阵地上写了入党申请书,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是我这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火线入党吧。”

听八旬老兵讲述两次入朝浴血奋战的故事——火线入党 是他一生最光荣的时刻

李文年向二女儿讲述当年的战争故事

战争艰苦又惨烈 吃穿睡都是难事

还有汉江南北两岸整整50个昼夜的战斗,李文年说其艰苦、惨烈程度,超过了他参与的入朝作战后的所有战斗,当时一线连队打得没什么人了,机关人员如警卫员、炊事员补充下去继续打,大家都发誓要“和美国佬拼到底”,没有撤退命令,就是拼光了,也决不后退一步。当时白天丢了阵地的话,晚上就组织兵力实施反击,夺回阵地后,迅速恢复工事。有一天晚上,他和班长在挖战壕,一个照明弹打过来,班长说趁亮赶快挖,照明弹刚落下去,只听到“嗖”的一声响,他感觉不对,对着班长大喊了一声“卧倒”,顺势就滚到一边,等他觉得危险过去,喊班长继续干活时,发现无人应答,再一看,原来班长已被炸得血肉模糊,牺牲在他的面前。“不少战友都长眠于朝鲜,我能活着回来真是无比幸运。”李文年说。

“入朝后,我们从来没住过房子,都是在战壕里或防空洞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打个盹。由于美军的炮火封锁,我们后勤给养十分困难,有时候好多天都送不上一顿饭。”李文年说,战士们出发前都用长长的布袋子在里边装上炒面,饿了就抓一把,没有水便就着雪吃。战斗后期,山上的雪全炸成黑色,吃到嘴里都是苦的,吃炒面就跟吞沙子似的,即使这样大家依然坚持着。有一次好不容易搞到一点大米,为了避免白天做饭炊烟引来美军飞机轰炸,炊事员趁着夜色做好饭往阵地上送,可是半天也没有见送上来,指导员命令他和两名战士前去接应,他们摸黑在半路上找到被炮弹击中的炊事员和撒了一地的米饭,草草掩埋了战友,他们把撒了一地的米饭,用衣服和毛巾包着带回阵地。大家都饿极了,几乎是狼吞虎咽地把米饭吞进肚子里,天亮后才发现每个人的嘴都是红红的,再看包米饭的毛巾也是红的,这才意识到米饭已经被炊事员的鲜血浸红。“当时大家都流泪了,但是我们志愿军是吓不倒击不垮的,这件事更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大家都发誓一定要把敌人击败,为死去的战友报仇。”

退伍后不忘初心 工作时兢兢业业

1951年3月李文年随部队回国休整,同年7月,第二次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此后,他所在的部队一直担负西海岸守备任务,直到1955年4月撤军回国。

回国后,李文年曾被部队送往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64年毕业回到部队,1978年转业到南阳行署防空办公室,随后又到其他单位工作,直到退休,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李文年的二女儿告诉记者,父亲一生非常低调,很少在他们面前提起自己入朝作战的事,也从不为家里谋私利,但他从来都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她记得小时候有一年“五一”父亲带着她和家人去成都市人民公园玩,有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掉到湖里,她父亲快步上前“扑通”一声跳到湖里,把那个孩子救上来,之后就带着他们一家悄悄离开了。还有一次父亲单位轮流涨工资,好不容易轮到他了,他又把名额让给家庭困难的同事。“现在父亲年纪大了,我们一家只希望他晚年每天都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