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2018年12月2日的下午,溫暖的陽光讓人心情格外爽朗。我們《現代名人》雜誌編輯部一行人來到武漢音樂學院,對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陳國權教授進行採訪。

一進門我們就被陳國權教授爽朗矍鑠的風貌打動了,怎麼看也看不出他的實際年齡。他把我們帶到他的書房,只見門旁邊放著一臺鋼琴,沙發的對面是一整壁書櫃,裡面全部放著音樂資料和他的音樂專著及音樂作品,專心致志又博覽群書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麼陳教授能成為全國目前極少有的、集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於一身的註解吧!

陳教授很高興的說,你們今天來巧了,明天是我生日,去年的今天我在我們學院音樂廳舉辦了我的合唱作品音樂會,全國各地的同行、專家和合唱愛好者擠得滿滿,一場不夠,又加演了一場。音樂會得到了大家的鼓勵和讚揚。音樂會是我和一位職業主持人一同主持。我做作品解釋,幽默、風趣的風格引發全場不時的笑聲。音樂會由我和我的學生們指揮,開場前我講了話,我記得我說:“我是個低調的人,而且不僅是d小調,還更是降d小調。是學生們推著我搞的這場音樂會,所有的費用全是他們捐助的,我感謝他們,我深感到所有職業中教師應該是最好的職業”。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問:祝賀您,這場音樂會可以說是辦得十分輝煌。請問您是如何走上專業音樂道路的?

隨著我們的採訪,他把我們帶到久遠的年代。他說:“我是客家人,我們的遠祖從中原往東南遷徙歷時五百年,我們這一族最後落腳在廣西陸川縣。我出生在1937年11月1日子時(當年公曆12月3日)凌晨1點。我的出生還一個故事:長輩們說我出生的第二天,有一個雲遊的道士經過聽見有嬰兒啼哭,進來看了看問道“小孩幾時生的?”又特別問道“點燈沒有?”答曰“ 半夜生的,當然點了。”道士嘆了一聲“可惜 ,把他命中的老鼠嚇走了,不然這孩子將來是棟樑之材,不過還好將來這孩子還會很有出。”哈哈!陳教授自嘲地說:“幾十年過去了,棟樑肯定談不上,除了弄弄音樂,也談不上什麼大出息,”。陳教授的自謙讓我們感到,大凡有良知的優秀知識分子大都低調,他們做了十分,卻總覺得是隻做了七、八分,因而和另一類只做了七、八分,卻總是自吹成十分的人大不相同。

陳教授繼續說:

我父母親對音樂一竅不通,比我大四歲的哥哥是個高中生喜歡唱歌,他經常教我,我就從小喜歡上了音樂,解放前有個電影明星叫周旋,她外號“金嗓子”,那時的我童聲音色很清亮,同學們叫我“銀嗓子”。1951年,十三歲的時候,我們那裡廣西容縣地委文工團招生,我考取了,分到樂隊學習小提琴兼演話劇。1953年1月,我調到廣西墾植局文工團,1954年到1956年,我在廣西歌舞團樂隊當小提琴手。這時雖然我也算是職業音樂人,但是深感自己專業水平的不足,所以我一直想正規的學習音樂。1956年,我如願以償,考取了當時的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本科)作曲系。中南音專於1958年易名湖北藝術學院,1985年易名武漢音樂學院,分房子算工齡分,我才知道我的工齡是全院最高的。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問:您在音樂界做出了那麼多成績,請問您得到過哪些獎項,擔任過哪些職務?

主要的有: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13年湖北音樂家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2015年中國合唱協會授予“中國合唱傑出貢獻獎”。2002年在北京國際合唱節上獲“優秀指揮獎”,2007年在中國金鐘獎首屆合唱比賽獲“最佳指揮獎”。此外我還指揮過我國不少團隊赴奧地利、加拿大、德國、韓國等地參加國際合唱比賽,獲過多次國際大獎。國內比賽獲獎太多無法統計,大約有幾十項吧。

職務上是武漢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合唱協會理論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曾擔任過湖北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湖北合唱協會副會長,湖北省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員會第七、八、九屆委員,解放軍藝術學院兼職教授等。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問:這些年哪些媒體關注過您?能舉些您的代表作嗎?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刊物《歌曲》、北京《音樂週報》、還有《藝術與時代》、《長江音樂》、《長江日報》等眾多音樂專刊對我作過許多報道,湖北電視臺、電臺、武漢電視臺還做過專訪。中國名人研究院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1993年版)收入陳國權條目,如果在網站上搜索“音樂家陳國權”或“作曲家。指揮家陳國權”至少有一百多條條目。

我的專業是音樂理論、作曲和指揮,有不少專著、論文,比如專著《歌曲寫作教程》、《陳國權合唱歌曲集》、《陳國權教合唱指揮》《合唱編配》《新編合唱歌曲集》《通俗音樂欣賞》等。代表專業論文如《論印象結構—德彪西的曲式思維與結構形態》、《板式變速結構與我國當代音樂創作》等。

音樂作品有小提琴曲《送行》、《狂想曲》,小提琴與管絃樂《青春之詩》,箏曲《清江放排》以及在全國有影響的合唱作品《東方之珠》、《龍船調》、《天路》《在太行山上新編》《我的深情為你守候》等。在國內許多合唱比賽中,演唱陳國權的作品比比皆是。由於我的作品演唱率太高,常引起人們的調侃:“這簡直成了陳國權合唱作品音樂會了”。2014年一次全國合唱高峰論壇上,一位來自青海的藏族指揮家發言說:“我們唱了陳國權老師好多作品,我們很喜歡,今天終於見到活人了” ,頓時引起了全場一片笑聲。

問:陳教授您從事音樂一輩子,在哪些方面您感受最深又最難忘?

我覺得音樂雖然無形,但它的內涵是無界的,難以言喻的。音樂對人的靈魂、情操的影響可以滲入骨髓。但如何做到聽眾和音樂人一起共享,這需要我們的引領。我們音樂人受到音樂的感染不難,但這種感染不能停留在自我,還必須通過指揮傳導給演唱者,再傳導給聽眾最後讓聽眾和我一起得到音樂的感受、這才完成音樂的功用。聽眾是音樂人的上帝,讓人們喜歡你的作品,喜歡你的演唱,喜歡你的著作,喜歡你的講學,這是我們最寬慰、最舒心的了。比如我每次指揮《黃河大合唱》,這首作品裡的那種氣吞山河的民族精神,不僅深深震撼著我,同時也掀起了聽眾昂揚、激憤的情緒時,這才算是盡到了一個指揮的職責。我記得比較深的幾次演出,一次是1996年,我改編的合唱《龍船調》,參加全國比賽,演唱完畢,掌聲雷動而且經久不息,沒有任何懸念得到全國金獎。後來我們把這個節目帶到奧地利去演出,結果我們謝幕就謝了七次,掌聲一浪比一浪高,後來形成整齊的譁,譁,嘩的聲音,那個場景至今歷歷在目。還有就是我我帶領的廣東的一個團隊到奧地利參加世界合唱節,演唱根據阿炳二胡獨奏曲改編的二胡與合唱《二泉映月》,那蒼涼、悽楚的音樂震撼了所有觀眾和評委,我們一舉獲得金獎。後來我又帶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參加全國首屆室內合唱比賽,還是以這首歌主打獲得了金獎第一名。1992年我改編的《東方之珠》這可算是大陸將流行歌曲改編成合唱的首例,這首歌1993年帶到香港演出,後又獲得全國多項合唱作品獎,97年慶祝香港迴歸,由中央電視臺製作播放,並由北京萬人合唱會上演唱。前幾年改編的《天路》在國內演出頻率之高令人咂舌。另一首《在太行山上新編》在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的比賽和演出之多更是空前。2015年在齊齊哈爾舉行的全國“永遠的輝煌”老年合唱節46個團有17個團選唱,貴州省合唱節10個團決賽,評委裡的作者要回避,我就回避了八次。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問:您集音樂理論、作曲、指揮、教學四大領域於一身,您是如何在這四大領域裡遨遊的?

他略微沉思了一下說:“這個題目有點難,三言兩語無法說清。學音樂關鍵是要有音樂感,有靈氣。音樂的各個領域雖然側重面不一樣,但本質卻是相通的。對於我來說,我是教曲式理論的,也寫作品,近年寫了不少合唱,同時又學過指揮,當自己寫的音樂通過自己的手,由合唱團和樂隊奏響時那種美妙的享受感真是難以言傳。我從事的音樂四個方面(理論、作曲、指揮、教學),音樂理論方面除了研究如何繼承傳統外,很重要的是研究角度的創新,我那兩篇專業論文《論印象結構—-德彪西的曲式思維與結構形態》、《板式變速結構與我國當代音樂創作》就是填補空白的新角度,所以在全國同行中獲得很大反響。作曲方面也是要新的視角。我不喜歡那些沒有可聽性也沒有個性的所謂現代音樂作品,現在有不少作曲家寫作跨界音樂,融合了民族、現代,古典,通俗為一體,既有探索性又有可聽性的作品就很有價值。在指揮方面,我覺得一定要有靈氣,有音樂感。音樂感可以說是天生的,同樣的音樂一些人反映平平,一些人在裡面卻聽到了天籟之音。我見過許多沒有一點音樂感覺只是打拍子的指揮,也見過不少沒有章法但極富激情的指揮,相比之下我更願意在後一種指揮下唱歌。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問:作為教授教學中最要注意什麼?您能舉出幾個得意的學生嗎?,

他回答說:要注意的首先是把握好兩方面關係,比如既要給學生打基礎又要讓學生與實用相結合;既要學生有規範又要給他一定自由探索的空間;既要做他的老師又要做他的朋友,如此等等。現在的孩子是在網絡中長大的,接受的信息量大,對新事物比我們敏感,切不可用我們的慣性思維限定他們。簡單的例子是如何看待他們對流行音樂的酷愛,是幫助他們既涉足又提升這個越來越被年青人喜愛的音樂品種還是粗暴的禁錮?這需要老師的包容襟懷、也需有要既是師生又是合作的新型關係。

陳教授從教多年,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他教出來的學生有不少很有成就,他說,作曲方面比較突出的是王原平,他是省文聯副主席,他的代表作是《山路十八彎》等。另一個是方石,他是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他的代表作是《親愛的中國我愛你》等。他們都是寫歌曲為主,都有了全國性影響。

至於指揮學生,比較突出的一個是在武漢音樂學院任教的潘宇凌,一個是在江漢大學任教的陳智勇。他們從本科到碩士都是我帶,現在他們在武漢乃至在全國已小有名氣。我的學生們指揮動作開始像我,但我一貫認為“徒隨師影”不是長久之事,現在隨著他們的成熟以及四處拜師廣收各家之長,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學生的獨立甚至是超越,應該是當老師的欣慰和驕傲。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問:能談談您的音樂家庭嗎?

我家裡我,我兒子,我兒媳婦都是搞音樂的。我受我哥哥的影響,我兒子受我的影響走向音樂之路。兒子開始在武漢音樂學院讀附中,我親自給他作曲啟蒙,後來他附中畢業考上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一直從本科讀到碩士、博士,現在留校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和聲與作曲。2013年他的作品《頤和園的華爾茲--為古琴、單簧管、鋼琴而作》以其兼有民族、古典、現代和流行風格的跨界特點,拿到了臺灣金曲獎作曲大獎。2016年還出版了他很有新意的專著《即興鍵盤和聲》。2018年他的中西混合室內樂作品《大協奏曲》和管絃樂作品《雲韶》被中央音樂學院選中到美國林肯中心和卡內基音樂廳演出。2018年 5 月在“上海之春”第六屆劉天華獎中國民樂室內樂作品徵集還拿到了第一名。他沒有隨著我學指揮,說是“我不想控制人”,但他的作曲觀念和技法就已經超越了他的父親,當副教授的年紀也早過他的父親。我的兒媳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任教,專業是“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我的孫女五歲了,可能是遺傳基因的作用,音樂感覺很不錯,說不定將來也女承父業,那我們一家就三代同行了。

在我們的採訪中,陳教授不時揭開鋼琴熟練地彈奏幾下,還饒有興趣的取出珍藏的小提琴拉上幾弓。

時間總是流失的很快, 臨別時我們問陳教授:您要帶校內的研究生,又在全國講課,又寫書,又寫作品還要到處指揮演出、參賽,您怎麼安排你的時間的?您累不累?您怎麼保持那麼旺盛的精力的?

他含笑著說:據專家說身體主要不是靠吃什麼也不是鍛鍊,主要是心態,我心態很好,很豁達很隨和從不計較,我有句名言:“同一切人的優點合作”這樣一來在你的生活裡光明永遠是主旨,人在陽光下才會青春永駐。而且我還有四句箴言:“把工作當娛樂,把排練當鍛鍊,把出差當旅遊,把寫作當戀愛,”哈!那就樂在其中了。

藝海遨遊,音符飛揚——訪著名音樂指揮家陳國權教授

《現代名人研究》統一刊號:2257/SG


名家簡介

陳國權 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指揮家。1961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現任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合唱協會理論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兼職教授。曾任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武漢市第7、8、9屆政協委員。

專著有《歌曲寫作教程》《陳國權教合唱指揮》《陳國權合唱歌曲集》《合唱編配》《新編合唱歌曲集》以及專業論文《論印象結構--德彪西的曲式思維及其結構形態》,《“板式---變速結構”與我國當代音樂創作》等。器樂作品有:小提琴曲《送行》、《狂想曲》,箏曲《清江放排》交響樂隊與小提琴《青春之詩》等。著名合唱作品有《天路》《在太行山上新編》《丹頂鶴的故事》《我的深情為你守候》《南屏晚鐘》等。

他是我國著名合唱指揮家。是武漢、北京、重慶、深圳、珠海、海口、長沙、貴陽、南寧等全國各地多個合唱團體客座指揮。並曾率團赴奧地利、加拿大、法國、德國、韓國、新加坡及臺灣,香港等地參賽和演出。他又是指揮教育家,曾多次在全國各地合唱指揮培訓班授課。

他曾在2007年7月中國音樂家協會金鐘獎首屆合唱比賽中獲最佳指揮獎。

1985年起擔任碩士生導師,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