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直言現在的娃"太現實",交友功利心太強,需要早早糾正了

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有不少人覺得現在的小孩子都特別早熟,有時候想法比成年人還現實,有的人覺得這是好事也有人覺得這樣不好。

幾年前我在路過一個街道時聽到兩個小學生在吵架,小女孩衝著小男孩大聲喊"你憑什麼不跟我玩,你買辣條的錢都是我給的,你把我當什麼了",當時圍觀的路人還挺多,紛紛感嘆現在的小孩子真是太早熟了,吵架都要"談錢"。

家長們看到這樣的情況,也一定會擔心自家孩子是不是也會這樣,最怕的就是孩子在不該成熟的部分早早就抱著那種成熟的思想。


家長直言現在的娃


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們對於一些不恰當的想法比較推崇,自以為這樣就是成熟,就能夠高人一等,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家長應當早早給孩子糾正過來。

孩子交友態度很"功利"惹家長髮愁

江西的劉女士對自家女兒的交友態度感到很疑惑,不知道女兒小云受到了什麼影響,大概是從5歲開始,對於人際交往的態度越來越趨向於"功利"化。

寶媽一直以來對女兒的校園生活比較放心,因為孩子平時上學放學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很不開心的狀況,平時也有幾個玩得關係很近的朋友,也來家裡做客過。

寶媽劉女士一直覺得女兒這樣不錯,不和別人發生爭執,也不欺負別人,朋友關係也比較固定,學習下苦成績也不錯,沒有什麼讓家長不放心的地方。

可是沒想到女兒上了小學三年級之後,在一次閒聊時主動向寶媽說了自己交友的態度。

女兒小云很淡定地告訴媽媽:"小方這個人其實不怎樣,平時特別八卦,她跟我玩也是因為我朋友多,她想跟我打聽八卦而已,不過她也沒想到,其實我也是利用她打聽事情。"

家長直言現在的娃

這話一出寶媽愣了,下意識問女兒:"那你怎麼看待別的朋友呢?"

女兒回答說:"有的人是成績好,我接近他們只是為了跟他們討教學習,我覺得朋友什麼的沒必要太當回事,我會在心裡給他們畫個界限,如果他們過界了我就不跟他們玩了。"

女兒雖然不會太過糾結於人際關係,把重點放在了學習上,但是這種對待朋友都是"利用"的態度讓寶媽劉女士覺得很不好。

寶媽覺得,人總得有一兩個知心的朋友,彼此之間沒有什麼猜忌和利用,孩子這樣的態度將來可能沒有人願意和她真心交往,成年之後可能才會感覺到活得很孤獨,到那時候已經晚了。

現在很多孩子接收的"信息量"很大,通過網絡瞭解了很多不適合他們年齡的東西,這種超越了年齡的成熟讓他們嚮往,不由自主地模仿並且引以為豪,結果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孩子在幼年時期卻往往不覺得這樣的生活糟糕,成年之後才覺得自己曾經幹了"蠢事",追悔莫及,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早早就給孩子教會正常的觀念。

家長直言現在的娃

兒童時期交友切莫太"功利"

孩子在童年時期交到第一個朋友的時候,家長不要不以為然,最好不要採取放任的態度,應當在閒暇時間主動和孩子聊一聊,問問孩子對於交朋友的感想。

象上文中講到的事件中,寶媽劉女士就是對孩子太過放心,覺得自家孩子沒有和別人發生爭執和不愉快,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結果就錯過了孩子幼年時期最佳的教育機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從生活中旁觀到一些成年人之間交往的方式,或者從電視節目和網絡上學到了這種"冷酷無情"的利用方式,覺得這樣很具有成熟感,因此開始模仿並且覺得很得意。

但是孩子們不明白的是,人心並不是可以隨意控制的道具,對他人不真誠的態度遲早會被對方發現,如果在交友的過程中保持著比較"功利"的心態,總想著利用他人,佔別人的便宜,圖謀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東西,那麼遲早會被人嫌棄。

家長直言現在的娃

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應該抓緊時機對孩子進行好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好的交友心態,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1. 說教之前先傾聽,家長應當先詢問孩子對於交友的看法,讓孩子暢所欲言,在詢問時家長要儘量問得詳細一些,孩子年幼時表達能力較差,家長要耐心詢問;

2. 對於孩子的想法家長要進行一個客觀的思考,不能直接給予孩子批評,否則孩子會覺得自己和家長每一次的溝通就是要被家長挑毛病,從而產生抗拒的心情;

3. 在和孩子進行說服教育的時候,家長態度要溫和,用給予建議的態度,告訴孩子真摯的友情很珍貴,嘗試和其他孩子建立友情時要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允許別人有缺點,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

孩子在童年時期要保持恰當的純真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就算是小孩子也要"耍心眼",不能太老實,否則就會被別人佔便宜,對別人不能掏心窩子,否則就會被人耍。

這樣的心態其實是家長自己本身太過功利心,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容易想太多,或者自己本身喜歡"八卦",喜歡去糾結那些複雜的事情,這對於我們的生活、對孩子的教育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處處小心保護自己,但是應當把這些過於成熟的問題與孩子分離開,不要讓孩子過早去了解這些內容。

家長直言現在的娃

孩子在童年時期原本就是很難得的可以純真的時期,成年之後可能會感受到人情冷暖,會覺得灰心喪氣,能夠給予他們支持的只有家人。

但是家人不是萬能的,人們都需要同齡人與自己交流,給予自己支持,沒有同齡朋友的人是很可悲的,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了那一套"成年人的交往方式",模仿成年人的成熟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會蓋過一切重要的事物,也蓋過了友情的可貴。

有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在童年時期交的朋友,最終成為了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也是維持友情最久的朋友,還有的人和自己童年時期的好朋友認作了兄弟或者姐妹,對待彼此比親兄弟還親密。

家長直言現在的娃

另外家長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在童年時期很容易被所謂的"人情冷暖"的理論說服,主要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受到自己情緒的影響非常大,覺得朋友不如自己的意就是對自己不好,給自己好吃的人就是對自己好,這樣的判斷標準太過草率。

孩子判定一個人好不好主要還是受到家人的影響比較多,像家裡人一樣給自己送禮物、凡事想到自己的人,孩子就容易覺得他們是"好人",如果自己偶爾受到朋友的忽視,就覺得這個朋友很"虛假"。

這樣的想法本質上其實是太過在乎自己的感受,忽略了朋友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教會孩子明白,別的小朋友也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上被朋友忽視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應當因為情緒問題而將朋友視作為利用的道具,這樣是不尊重人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