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容貌

我的家乡在农村。不知咋的,前些年当村里人一个个都向往城市都想要成为城里人,而我却向往农村,因为我向往田园生活。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我每天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可以感受到熟悉的虫鸣鸟叫,接触到熟悉而苍老的面孔。

家乡的容貌

在这片乡土我快乐过、忧伤过、徘徊过、挣扎过、奋斗过……然而现在的回忆起来却是莫名的小时代。为了谋求发展和生路,村里人如壮年人、青年人及刚成了年的人都背井离乡各奔东西到外地打工。目前村里中老年人和留守儿居多,种地的村民每年在逐渐较少,不少田地都长满杂草荒芜了,只恨那时放牛咋没有这么好的草场。

家乡的人口一直存在着动态的减少,不过前几年的毛胚房如今基本上都外修内装尽善,可见乡下人的居住条件还是挺讲究的。留在村里的人们基本都是靠种地和周边做些零工维持生计,虽然勤劳并未让村民致富,但家乡人只要有个家常菜吃就知足常乐,他们就一直保持着勤劳纯朴,这就是家乡人给我的印象深入骨髓。

平素里一堆人没事时围在一起谈天说地、聊新闻趣事、唠嗑唠嗑家常未尝不是一件挺开心的事。家乡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谈笑间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家乡的容貌

我未曾上过幼儿园,只读过学前班,这些年来幼儿园空前的增多,学前班早已像美国攻打过的伊拉克的某些城市守也守不住。这么多幼儿园再加上入园贵,我倒是很担心怕小朋友不够分。虽说“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话是没错,但农村却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现象——辍学。以前我们的长辈常教导我们说:他们没读多少书,没有多少文化,是因为那时的经济条件差没办法,而现在有的是条件让你们读书,而你们却读不好书。虽然有的是条件,但农村目前的辍学现象严重到甚至连小学都辍学,然后大多数基本是初中辍学,上高中的寥寥无几,搞得像是上大学似的。

村里的年青伢由于没有被教育成功遂现在都外出打工早早为国家做贡献,所做工作都无一例外的是低端劳动,这都是大部分人的工作现状,工作时间一般8小时(不算加班时间),工资一般在三四千元RMB这个范围内(除去吃、穿、住),一般情况都是过春节回家一次。当我问他们都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时,他们很多人却露出无奈的表情以表示要么很无聊要么叫苦不迭。但他们实在是没有很多的选择,即使有很多选择,也只是重蹈覆辙。

他们俨然成了80后90后新一代农民工,当农民工的称呼还未成为历史时所谓农民工就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外来打工人员。 他们已是弱势群体,处在社会底层,干着机械的劳作,以手头的工资vs这个时代的生存成本,住房问题想都不用想,无聊茫然萦绕在他们脑海,这就是这代年青人目前的状态。

整年整月只求工资无所作为地混日子,兴趣爱好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赚钱成了他们的理想。他们并非干一行爱一行,而是哪一行赚的钱多就爱哪一行干哪一行。正如《奋斗》的作者石康所说:在中国,穷人很难有所作为,穷人几乎不能让富人做穷人喜欢的事情,而富人却轻而易举地可以让穷人做富人喜欢的事情。

除了进厂,不少人已经进入泥水匠行业,有的人已做过好几年,其目的都是为了赚钱,稍有头脑的就会努力学这一方面的手艺以增强个人的求生技能。当然做泥水匠同样处于社会底层,一样是弱势群体,房价居高不下而泥水匠的工钱却不能涨多少,干的是辛苦活,赚了钱也舍不得花,吃穿住等条件差只能自个儿忍受。于是并有人感喟曰:篱笆匠该咋办,远看工地像天堂,近看工地像银行,走进工地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人人都说工地好,傻冒才往工地跑,工地挣钱工地花,根本没钱寄回家,年轻老婆娶不上,娶了老婆用不上,生了孩子管不上,买了房子住不上,我们民工该咋办。

或许有些句子较夸张,但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的苦恼。家乡的容貌,家乡的人们,家乡的状况也就如此,我回到家时我的感受是家乡仿佛空巢的鸟窝。小时候的玩伴一起长大的孩子为了将来为了希望已是各奔东西,现在回想起我们的小时代不免有些伤感。毕竟大家在一起玩过、闹过、追过、打过、骂过、笑过、哭没哭过那是晚上的事情。

对于家乡其实我是有恩情的,虽然有时会闹些矛盾,但总体上是不错的,家乡人们的勤劳虽然未能让家乡致富,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最纯朴的性格,用最勤劳的双手来建设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

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三农领域的其中一个原因,其实实现脱贫绝非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一个指标任务,更多的是城乡如何结合地发展的规划,找到脱贫的路劲依赖,如若不然,就是脱贫了也会返贫。

家乡的容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