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年

过年,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不仅仅在于它的隆重、庄严和普天同庆,更在于它根深蒂固的坚守和传承。

过年,一个融严肃的祭祀、和谐的家风、欢愉的庆祝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代代相传的年俗则更蕴含着中国人希冀美好生活的最朴素的愿望,因此,年俗文化也成了这个民族最鲜明的特征。

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年

年节下的灯展

过年,过得是何等的虔诚。备食,斋戒,洒扫,除旧,换新,沐浴,更衣,敬神,祭祖,贴符,鸣炮,亮烛,欢庆,摆宴,探亲,访友,各种禁忌,各种仪式,各种福利,乃至上升到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来定义它为法定节日,并放最长的假期。

那么,年,到底是什么?

年,其实空无一物。年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它是一种构建在人们心中的精神意象。过去的聪明人按时间的推算,每到一个四季轮回清闲的时候,就让这个意象出现。让人们该休息的休息,该庆祝的庆祝,该供奉的供奉,该祭奠的祭奠,吃香的,喝辣的,穿新的,让这种意象在人们心中神圣起来,丰富起来。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千百个轮回,历久弥新,愈传愈烈。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年”这个意象,庄稼地里劳作的人们就没有盼头了,干到哪天才是个头?倚门而立、翘首以盼的老人就没有盼头了,在外工作的子女哪天回家?敬神祭祖也没有固定的时间了,总不能天天在正北墙上挂着神像、家谱吧?就连吃啥、穿啥都天天一样,也没有新意了。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索然无味,没有想法没有熬盼了。

想想那样的日子该是多么难熬,漫漫长夜该是多么冗长!

每到一定时间,让感情有所寄托和释放,每到一个轮回,让劳作的人们有所希望和期盼。年头岁尾,岁月更迭,恰好这个日子能把一切理想中的美好愿望寄于一身。于是,这种意象就永驻在人们的大脑里,便有了过年。

如此看来,先人们是多么的聪明智慧。平凡的日子,创造出一个“年”来,并把它打理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走进人们的心里,在人们心中形成厚重的底蕴和神秘之感,在演化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完善成一个精神图腾。

如此,就有了答案。年,就是一种精神图腾。

过年,就是一种解读精神图腾的仪式。

有了这种仪式,人们就能创造出一种氛围来。有了过年拜年的仪式,人们就会踏上故乡的大街小巷,登门入户地去问候长辈关爱亲人,游子们会不远万里赶回老家。有了过年辞旧迎新的仪式,每个人就会把自个儿打扮得像花儿一样漂漂亮亮,桌子上摆满了美酒佳肴、鸡鸭鱼肉、烟酒糖茶。有了过年供奉神灵、祭奠祖先的仪式,家家户户就会郑重其事地在正北墙上挂上神像、祖谱,去祖先的墓地,庄严地焚香叩拜,恭敬地祈祷祝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对先祖的哀思。有了社火庙会的仪式,人们就会燃放烟花,舞狮子耍龙灯,扭秧歌挂彩灯,庆祝丰年,表达自己最欢快的心情。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游子的期盼?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年关逼近时,闭上眼睛也可以感觉到,家乡亲人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回家过年,那是送给天下父母最好的礼物。

因为有了“年”,所以,一切变得顺理成章。有了“年”,就能在宽松的环境中释放日久憋闷的心情,就能在亲人面前消解思念的忧伤,就能更团聚起一个个家庭,就能按时怀念自己的祖先,就能提醒自己莫忘来时之路,就能让人像候鸟一样回巢,就能让心灵有所归依停靠,就能让小家稳定,让国家康泰。

你看,这“年”的作用是多么大啊!

当历史的钟声再次敲开另一扇新年的大门,又一番四季的轮回正向我们徐徐展开。春天的气息携带着冬眠的力量喷薄而出,一股股小生命从残雪消融中坚强地破土而出,伸着机灵的小脑袋窥探着外面的清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