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十六歲少女愛上富二代,因父親嫌棄分手,後外孫成狀元

宋代河南府有個人叫陳太常,出身平凡,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軍方的大人物。已經一大把年紀了,妻妾成群,卻只生了一個女兒。

這位小姐名叫玉蘭,芳齡十六,生得花容月貌,琴棋書畫無一不精。陳太常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女兒感到驕傲,因此對於未來女婿的要求也十分高。

一要出身高貴,二要才貌相當,三要有功名在身。只要三個條件具備,立刻就可以談婚論嫁;反之,只要有一條不符合,就沒有機會了。

事實上,三條都滿足的人實在不多,導致玉蘭已經十九歲了,但依然沒有成功脫單。

正和二年的元宵節,是一個令她難忘的日子。

陳太常有一個鄰居姓阮,是做生意的。這家生了三個兒子,小兒子叫阮三郎,長相英俊,氣質不俗,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有涉及,尤其擅長吹簫。

在正月十五這一晚,閒得無聊的阮三郎和他的朋友們在街上開起了音樂會。玉蘭在家裡賞完了燈,正準備去睡覺時,忽然聽到大街上的樂聲,尤其中意其中的簫聲,就派侍女碧雲去打探情況,得知吹簫的人是阮三郎。

她曾經聽父親提起過阮三郎,說他曾經做過駙馬的候選人,就對他上了心。這次又聽到他半夜吹簫,對他的好感增加不少,到了夢裡,心心念唸的都是怎麼樣才可以見他一面。

阮三郎吹簫,一吹就是二十多天,玉蘭也跟著聽了二十多天。因為人多眼雜,始終沒有找到機會與他見面。

這天夜裡,阮三郎獨自在家中吹簫。吹到一半,看見一個侍女推門進來,朝他行禮。

“你是哪一位?”阮三郎放下洞簫,問道。

對方回答說。“我是對門陳家小姐的貼身丫環。我家小姐很欣賞您,請您去家裡做客。”

阮三郎心裡想,她家是官宦人家,人多規矩也多,只怕是進去容易出來難,還是算了吧。“還請轉告你家小姐,孤男寡女,月黑風高,實在不適合見面。”

碧雲回去向玉蘭轉達了阮三郎的意思。玉蘭現在只想見到阮三郎,就把自己的金鑲寶石戒指交給碧雲,吩咐她一定要把人帶過來。

阮三郎拿到戒指,覺得有了依仗,就跟著去了陳家。到了陳家院子裡,他見到了玉蘭。剎那間,兩個人的眼裡只有對方的存在,靜靜地凝望著,凝望著……

正當他們準備交談的時候,陳太常回來了。

兩人只好分別。

自從見到了玉蘭,阮三郎的一顆心都放在了她的身上,腦子裡全是她的音容笑貌,金鑲寶石的戒指天天戴在手上,一刻也不離身。想要再見面,卻苦於陳家規矩森嚴,無法互通音訊。久而久之,他便相思成疾。父母兄長關心他的身體,卻不知道他到底為什麼生病。

阮三郎有個朋友名叫張遠,平時十分要好。張遠聽說阮三郎得了病,很久都沒有好,心裡很擔心,就來探望他。結果發現他的手上戴著一個女款的戒指,立刻猜到他的病和這個戒指有關。

“哥哥,你手上的戒指是哪裡得來的?我們認識這麼多年,關係一直很好,你說的事情我會保密的。”

阮三郎本來就相信自己的朋友,聽到他這樣說,便把自己和陳玉蘭的事情告訴了張遠。

“哥哥請放心,既然你們兩情相悅,我一定想個辦法,幫你成了這件事。”

阮三郎十分高興,說道:“我的病就是這件事引起的,只要事情辦成了,我的病也就好了。”又給了張遠兩錠銀子作為活動經費。

張遠在陳家門口蹲了好幾天,也沒見到玉蘭的侍女碧雲出府。就在他打算重新想辦法時,發現陳家經常派人給閒雲庵送東西。巧的是,閒雲庵的王尼姑,正是張遠認識的人。

有了突破口,事情就好辦了。

第二天,張遠早早地到閒雲庵拜訪王尼姑。兩人寒暄幾句後,張遠就進入了正題,奉上兩錠銀子,希望王尼姑想辦法讓阮三郎和陳玉蘭見上一面。王尼姑見到銀子非常開心,答應幫他們想辦法。又要到了阮三郎手上的戒指,以此作為憑證,取信於陳玉蘭。

等到了四月初八,陳夫人帶著玉蘭去閒雲庵。玉蘭藉口睏倦,在王尼姑的房間私會阮三郎。兩人翻雲覆雨之際,阮三郎因身體病弱消耗太大,當場去世。

阮家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悲痛。阮員外本打算去找陳家理論,讓他們償命。在兩個兒子的勸說下,他放棄了這個想法,安安靜靜地辦完了阮三郎的喪事。

過了一個多月,陳玉蘭經常噁心胸悶,想吃酸的東西。陳夫人私下盤問她,她眼見瞞不住了,才把和阮三郎的事情和盤托出。

陳太尉知道了這件事情,雖然生氣,但也無可奈何。只好請阮員外過來,商議從此當作姻親來往。阮員外答應了。

陳玉蘭懷胎十月,生下了一個兒子。

一年後,她帶著孩子去祭拜阮三郎,並請高僧廣設水陸道場為他誦經祈福。

當天夜裡,她做了一個夢。

夢裡,她不再是太尉家的千金玉蘭,而是揚州城的名妓玉蘭。

她才貌雙全,名動天下,遊走於達官貴人與風流才子之間,不識情滋味,卻也過得瀟灑。

直到那一天,她遇到了一個人。

“小生姓阮,在家中排行第三,姑娘可以叫我三郎。”

這人溫文爾雅,體貼入微,便是說話時也帶著三分笑意,與她從前遇到的男子都不相同。

此後花前月下,弄琴吹簫,吟詩作對,過了一段開心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他說:“我家住南京,來到這裡是為了探望親戚。現在事情已經了結,我就要回家去了。我們的事情也需要稟告家中父母,一年後我一定回來娶你。”

他走後,她閉門謝客。

庭院裡空蕩蕩的,終日不見人煙,只有她和回憶。

樓前的燈明瞭又暗,暗了又明,他不曾回來。

樓前的燕子去了又來,來了又去,他不曾回來。

樓前的玉蘭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他不曾回來。

一年……

兩年……

三年……

五年……

一個人的人生有幾個五年可以用來等待呢?

她不知道。

她只知道,她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沒有辦法等他回來了。

“這就是我們的前世。我回到家後,不敢告訴父親我們的事情,只能聽從父親的安排娶了別人,連累你抑鬱而死。閒雲庵裡我之所以身死,就是為了償還上一世的冤債。你前世坎坷,今生正該享受榮華富貴。我們的孩子將來會出人頭地,還望你好好教養他。從今以後,忘了我,好好生活。”

玉蘭還沒有和阮三郎說上話,就被他用手一推,醒了過來。

自此,陳玉蘭放下對阮三郎的思念,安心教養孩子。

這個孩子長相酷似阮三郎,又天資聰穎,深得陳太尉的喜愛,為他取名陳宗阮。

後來,陳宗阮中了狀元,做了高官,陳玉蘭也得了賢節牌坊,富貴終老。

賢節牌坊

即貞節牌坊,是古代牌坊建築的一種,通常用來表彰一些丈夫死後自殺殉葬或是常年守寡並對社會有貢獻的女子。

貞節牌坊在秦漢時就已經有了。但因為社會風氣寬鬆,丈夫死後改嫁的婦女不在少數,所以數量並不多。此後的歷朝歷代,統治者雖然都宣揚過婦女貞節觀,但並沒有被認為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明清時期,被曲解的程朱理學逐漸成為正統思想,統治者大肆鼓吹貞節觀,家族之間相互攀比貞節牌坊的數量,官員也將其作為自己的政績……

在各種原因的作用下,明清兩代節婦烈女和貞節牌坊的數量非常多。有明一代,節婦烈女的數量多達上萬人。等到了清代,受到表彰的貞節烈婦則高達100萬人。

而這冷冰冰的表彰和貞節牌坊之下,埋葬的是無數女子的青春和生命。本則故事中的陳玉蘭就是其中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