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引發的倫理思考:如果父不“慈”,子該不該“孝”?

在電視劇《都挺好》熱播的那段時間,有一次上課,我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像《都挺好》這部電視劇裡蘇大強那樣的父母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猶豫了一下,一些學生回答說:“有!”

《都挺好》引發的倫理思考:如果父不“慈”,子該不該“孝”?

自私、冷漠的蘇大強

我有些意外和擔憂。意外的是:我以為學生們會回答“沒有”;擔憂的是:難道學生們心中的父母形象竟是這樣的嗎?

《禮記·禮運》曰:“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傳統家庭文化的核心是“父慈子孝”:父母關愛子女,子女孝順父母。電視劇《都挺好》顯然顛覆了這一傳統的思想觀念。

先來說說蘇大強和他的妻子。蘇大強和他的妻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父母?

蘇大強(倪大紅飾演)的妻子(陳瑾飾演)雖然在劇中戲份不算很多,但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一位將“重男輕女”觀念演繹到極致的母親,她寵愛兩個兒子蘇明哲(高鑫飾演)和蘇明成(郭京飛飾演),卻歧視惟一的女兒蘇明玉(姚晨飾演)。生活上,蘇母把好吃的留給兒子;學習上,兒子要買學習資料要買電腦,蘇母傾囊相助,而女兒蘇明玉為了準備高考問母親要錢買資料卻遭到了嚴詞拒絕。這樣的一位母親,在對待女兒上哪有一絲半點的“慈”可言?一句話,母親對女兒做得太絕了!

蘇大強呢?顯然也是“反派”角色。作為丈夫,他在妻子面前唯唯諾諾,沒有原則,老實懦弱;作為父親,女兒受了委屈,期待父親說句公道話,但蘇大強每次都是逃避,置身事外。妻子去世後,蘇大強成了一家之主,他“作妖”的本性立刻暴露無遺。老房子不住,要蘇明哲給他買新房子,新房子要面積大,地段好,周圍配套設施好,也不管兒子是不是能買得起。蘇大強其實就是一個自私自利、不顧兒女死活的父親。雖然這部電視劇的結局來了一個反轉,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蘇大強念念不忘的竟然是要給女兒買一本高考用的習題冊,但這樣的轉變過於突然和牽強,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總之,從全劇看來,蘇大強和他的妻子都不算是好父母——至少在蘇明玉面前不是,這與傳統家庭當中的對子女極盡關愛、願意奉獻一切的父母形象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家庭當中有這樣的父母,對於子女(至少是像《都挺好》一劇中蘇明玉這樣的某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慈愛”是缺失的。但如果說這樣的父母不僅僅是存在於電視劇中,而是前面所說的許多學生的家庭當中,這幾乎算得上是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了。

但我寧願相信,學生們的話有點誇大其詞了。我不相信在那麼多家庭當中,有那麼多的父母都像蘇大強一樣。日常生活中,我接觸到的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十分關愛子女的,他們為兒女掏心掏肺,竭盡自己的所有和所能。當然,當代社會,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怎樣對待孩子,是我們為人父母的應該重新審視的一個課題。

那麼,“父慈子孝”的第二方面,即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又如何呢?在電視劇《都挺好》裡,大兒子蘇明哲看起來是一個“大孝子”,他對父親蘇大強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去滿足,哪怕自己的小家庭為此走到分崩離析的境地也在所不惜,但實際上蘇明哲的“孝”是愚孝,不值得去效仿。二兒子蘇明成的“孝”是在母親面前說漂亮話,討取母親的歡心,但他討取母親歡心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錢,說白了就是要“啃老”。蘇明成的“孝順”也就無從說起。

蘇家惟一的女兒蘇明玉,原本應該是父母的“小棉襖”,但由於母親對她做得太過分,父親又置身事外,長大後的蘇明玉也因此變得冷漠,一度和父母斷絕了關係。雖然蘇明玉的“不孝”情有可原,但總歸她是“不孝”的,電視劇中有些情節也看得人心寒,比如蘇明玉面對母親的去世表現得就像一個局外人一般,雖然是她花了錢給母親買墓地,但與其說這是對母親的孝順不如說是用錢在炫耀,在用另一種方式進行報復,這樣的蘇明玉讓人覺得她就是一個十足的冷血動物。當然,蘇明玉的“不孝”有其客觀原因,身為父母,蘇大強和妻子並沒能表現出對女兒應有的關愛,這是導致蘇明玉成年後對父母很冷漠的原因。只不過電視劇結尾做了相應的處理,不管是蘇大強還是蘇明成亦或是蘇明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使得劇情又回到“父慈子孝”的傳統家庭倫理道德軌道上來。

《都挺好》引發的倫理思考:如果父不“慈”,子該不該“孝”?

蘇明玉

我提問的那些學生,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父母也像蘇大強一樣,試問,他們還能做到“子孝”嗎?這正是讓人擔憂的地方。現代社會,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已經不再像傳統的家庭中那樣了,子女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大大增強,因家庭矛盾導致子女敵視父母甚至“弒母”的新聞事件也時常見諸報端。曾經轟動一時的“弒母案”犯罪嫌疑人吳謝宇就是典型的一例,何況這起案件中作為母親的謝天琴據媒體報道是一位很愛兒子的母親,只是她對兒子的愛無形之中竟成了兒子的囚籠和桎梏,最終竟導致被已成為北大高材生的兒子殘忍殺害。一位關愛子女的母親,結局尚且是這樣,試問:如果是像《都挺好》裡蘇大強那樣的父母,做子女的又會如何呢?答案似乎只有一個:“父不慈”,則“子不孝”!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感情總是會遵循相互規則,從而獲得一種平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同樣如此,父母的“慈”與子女的“孝”也會按照相互規則來發展變化。但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是對等的,父母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便已是一種付出。身為子女,若不能“孝”,又何來人性的溫暖?

《都挺好》引發的倫理思考:如果父不“慈”,子該不該“孝”?

《都挺好》劇照

我們提倡孝道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孝道”就像是一杆秤,秤的一端是父母,另一端是子女,衡量的是人心、人性和人情。只有關愛子女的父母,才能贏得子女的孝順;只有孝順的子女,才能撐起孝道文化的天空,讓我們相信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