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每個人都有或者曾有過自己的夢想,沒有過夢想的人被視為與鹹魚沒有分別。

但如果夢想只是停留在“夢”和“想”的階段,那即便是有夢想,也不過是個“夢想家”,更有甚者更是靠白日做夢的“白日夢想家”。

有時鹹魚也有翻身之日,這就要看一個人是把人生的意義永遠禁錮在既定的環境中躊躇不前,還是毀滅固有的一切去探尋廣袤的新天地。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白日夢想家》便是講述了主人公華特這樣一個膽小懦弱、只會經常做白日夢,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而“鹹魚翻身”實現人生意義的故事。

電影翻拍自好萊塢經典影片《夢裡乾坤》,由本·斯蒂勒自導自演,並且獲得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權威獎。

《生活》雜誌的底片管理部經理華特本是一個職場失意者,為了尋找丟失的底片,他踏上了不可思議的旅途,並最終收穫了愛情和人生的真諦。

本·斯蒂勒頗具創意的將原故事進行了拆分,三個層次各有側重,分別展現出華特不同意義的人生旅程。

精妙的多線敘事模式足以讓《白日夢想家》出彩,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和媲美大片的特效場景,更讓其成為世界電影奇幻題材中難得一見的驚喜之作。

歷經艱險尋找底片的冒險之旅

做為影片中的最為重要的道具,肖恩送給華特的錢夾上印著三句短語,它們是《生活》雜誌的創辦語、座右銘,也是指引華特衝破重重險阻,最終發現自我的永恆箴言。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其中的第一句便是“開拓視野,衝破艱險”。

這句話象徵著華特尋找底片的旅程,也是本片層次最淺、最易於理解的一段情節。這段主線看似浮於表面,實際上卻為華特更深層的發現自我提供了契機,引領劇情的整體走向。

面對雜誌社的裁員壓力,所有員工都如履薄冰,底片部的華特卻在此時犯下大錯,弄丟了最後一期雜誌的封面照,懷抱著最後一絲希望,華特遠涉重洋,尋找攝影師肖恩本人,試圖找回封面照的底片。

這個故事看似簡單,但是要將華特旅程的幾處地點和一些突發事件全部聯繫起來,卻並不容易。

因此,導演本·斯蒂勒安排了一項道具——肖恩的照片,三張畫面模糊的黑白照,毫無關聯的內容,無意中透露出攝影師的蹤跡。

這三張照片不僅為華特尋找攝影師提供了重要線索,讓整條劇情線順理成章的發展,還加入了一些

推理元素,照片上的蛛絲馬跡帶領觀眾與華特一起探索,構想劇情的下一步發展,從而充分調動起觀眾思維與想象力。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戴著戒指的手指、暗藏文字的水波、曾被磕破的鋼琴,這三張照片分別代表了華特尋找肖恩過程中的三站旅程,也是影片的重頭戲所在。

華特跟隨照片的指引,輾轉于格陵蘭、冰島、喜馬拉雅地區,期間還不時穿插了很多的小提示,例如蛋糕紙上的文字。

這些若有似無的線索,形成了一個玄妙的境界,讓華特時而相信、時而懷疑,最終憑藉對雜誌的熱愛,堅定的跟隨它們走下去。

最初,拿到三張照片的華特完全無法參透它們之間的聯繫,甚至連內容都非常模糊,當他鼓起勇氣隻身前往人煙稀少的格陵蘭,在“約翰老爹”餐館中,幸運的華特偶遇了照片中手指的主人。

肖恩所拍攝的銀環手指居然是一個醉醺醺的莽漢,而且大漢堅持宣稱肖恩就是乘坐自己駕駛的直升機離開了格陵蘭。

華特只好抱著懷疑的態度上了直升機,跳上一條破舊的漁船前往冰島。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冰島之旅並沒有對劇情的直接推進起很大作用,但震撼人心的自然風光成了全片的點睛之筆。

華特不斷的切換著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到滑板再到步行,觀眾隨著他的步伐大飽自然風光之眼福。

柏油路舒展著流暢的線條,群山遠景掩映著青翠的草甸,日光照耀下的華特獨自騎行,自然風光與主人公相結合,構成了一幅北歐獨有的夢幻美景,開闊和自由在此刻達到了一致。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隨後出現的喜馬拉雅山景象與此做了對比,同樣是無人之地,高寒的喜馬拉雅只剩下白雪皚皚,偶爾裸露出赤褐色的岩石,視覺衝擊力強烈。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當觀眾欣賞完震撼的美景,華特也終於在山崖下找到了肖恩,他正在為拍攝雪豹而蹲守。

雪豹終於出現,肖恩卻只是觀賞,並沒有按下快門,

這一舉動啟發了華特,讓他明白了生命的美好在於經歷的過程,並不在於結果,因此他後來並沒有看自己千辛萬苦找到的25號底片,而是將它交給雜誌社便一走了之。

通過這次不平凡的冒險,華特明白了享受過程的道理,儘管遍體鱗傷,他依然堅持尋找底片,這一切只是為了履行一個為雜誌社付出了16年的老員工的職責,而不是為了邀功請賞。

“開拓視野,衝破艱險。”這段尋找25號底片的旅程,匯聚了全片最重要的看點,推理元素的妙用、實景拍攝的風光,融合成一場震撼人心的冒險,讓觀眾在充分調動思維和視覺的同時,感受到了“享受過程”的重要性。

洞悉所有追尋自我的逐夢之旅

“探索本質,身臨其境。”是錢夾上的第二句話,它暗示著影片的深層內涵,同時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紙質傳媒受到了衝擊,華特供職16年的《生活》雜誌也被併購面臨著裁員。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新來的過渡時期經歷泰德卻十分的囂張,完全不把為公司做出貢獻的老員工放在眼裡,面對極力解釋華特,他用一句“把這句話刻成牌匾,掛在你的下家公司門口吧”便做了反擊,資歷與權力的倒錯,正是職場的生動寫照。

華特生活在這樣的重壓下,他在自己的幻想(白日夢)世界裡狠狠的嘲笑經理,卻無法避免的向現實卑躬屈膝。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處在華特的生活狀態,壓抑已久的不滿在努力尋找幻想的突破口,《白日夢想家》看清了現實的骨感,力圖讓大眾在電影裡找到歸宿。

與《生活多美好》中的男主角一樣,華特少年時也曾心懷天下,卻被生活束縛在了狹小的底片室中,長達16年之久。

表面的平靜讓他忘卻了兒時的夢想,只有在於謝麗爾的的電話中短暫提起:

我以前常常想,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做什麼。”

這句話看似平淡,卻承載著許多慘淡傷感的人生回憶。時光帶走的不只是年歲,更是奮進、勇氣和鬥志,華特看清了這一點,才決定用一場頓悟的旅行甩開過去無力的生活。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父親這個角色在影片中從未出場過,但他總是出現在華特一家的談話中。儘管早已去世,但他為兒女、妻子的生活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從華特的零碎言語中,我們可以大致捕捉到他的影子,鼓勵兒子練習滑板並親手給他剪朋克頭的父親並不多見。

他同時也是一個富於浪漫情懷的人,揹著旅行包漫遊天下,即使家境拮据,也堅持送給妻子一架最漂亮的鋼琴。

這個角色與其說是父親,不如說象徵著理想中的華特自己,他勇敢、愛冒險,對未知事物滿懷熱忱,華特在幻想情節中曾這樣自詡,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讓他過早承擔起生活的責任。

在冰島的通話中,華特用隻言片語描述了自己的身世,在他17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沒有留下任何存款,幾天後他在餐館找了一份工作,從此開始打拼事業。

那家餐館恰好叫“約翰老爹”,與父親的名字不謀而合,華特就這樣帶著父親的浪漫理想,沉入現實生活的浪潮中。

直到遇到了肖恩,他的生活理念徹底改變了華特,原來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做到”與“做不到”,只有“喜歡”與“不喜歡”。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攝影不僅是肖恩的職業,更是他生命的源泉,超越了一切物質的束縛。華特從他的生活狀態中獲得了勇氣,拋棄了往日的傷懷唏噓,將平時的幻想變為現實。

在格陵蘭的直升機上,面對眼前不靠譜的駕駛員,他以勇敢的一跳證明了自己,儘管用錯了方向掉入冰海與鯊魚搏鬥,也絲毫不影響他成為自己內心的英雄。

這條尋找自我的敘事線較為隱蔽,需要觀眾積極搜索角色的隻言片語,才能從中抽離出事情的本源。

它昇華了整部影片的主題,讓觀眾對華特的旅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體現了電影中的臺詞藝術。

貼近彼此感受生活的愛情之旅

錢夾上的最後一句話:“貼近彼此,感受生活。”

這句話無形中與華特供職的《生活》雜誌相對應,一個在名為“生活”的雜誌勤勤懇懇的工作了16年的老職員,卻沒有學會真正的感受生活。

華特的人物設定毫無主角特質,甚至可以說他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

已然步入中年的他仍孤身一人,與母親和妹妹生活,經常登錄約會網站尋覓真愛,卻因為履歷一片空白,始終收不到陌生人的“眨眼”。

當華特偶然發現自己傾心已久的同事謝麗爾也在這個網站上,他終於鼓起勇氣,向謝麗爾發出了一個“眨眼”,沒想到系統錯誤,斷送了他的追愛之路。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華特是一個白日夢想家,每當謝麗爾出現在辦公室,他都盯著她,腦中幻想著與謝麗爾共同演繹各種故事的情景。

有時二人之間一場簡短的談話,僅僅是為了公事,華特也能想象出許多愛情片中的情節,但是在現實中,他根本沒有勇氣向謝麗爾表白心跡。

本·斯蒂勒為了凸顯出華特“愛幻想”的特質,巧妙的化用了很多經典影片中的鏡頭,將它們安插在相應的劇情中,製造出宛如特攝片般的奇妙效果,為影片增添了別具一格的笑料。

《超人》中的爆炸場面讓他化身超級英雄,救下自己心中的女神;《返老還童》中的感人結局讓他變身“老人寶寶”,與謝麗爾相擁告別;《綠巨人》中的橡膠玩具讓他換來一塊滑板,贈送給謝麗爾的兒子。

經典影片的導入不但沒有讓人覺得生搬硬套,反而非常流暢自然,這是因為影片動用了很多超現實元素,並讓它們充分融入了華特的幻想中,藉助一個個奇妙的“白日夢”,所有“不可能”得以順理成章的發生。

同時,為了讓這段追愛之旅更加曲折,導演製造了很多的小誤會,作為華特始終遲遲不敢告白的原因從發送“眨眼”失敗,到逐漸接近謝麗爾,他才發現謝麗爾與其前夫之間關係非常複雜。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性格怯懦的華特始終擔心謝麗爾與前夫複合,直到親眼看見謝麗爾的前夫就在家中,心灰意冷的他宣告放棄這段感情。

片中的愛情線到此時達到了“冰點”,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導演為觀眾設置的障眼法,與華特關係親密的女人只是他的妹妹,謝麗爾的前夫只是前來修理冰箱,在揭開了這一連串的誤會後,華特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平日的幻想,終於抱得美人歸。

《白日夢想家》中的愛情線具有強烈的奇幻色彩,那些穿插閃回多次的畫面,不僅是華特的幻想,也是影片浪漫色彩的體現。

正是這些無厘頭的想象,點染了這段平凡的辦公室戀愛,讓片中的愛情線變得跌宕起伏,充滿笑點與誤會,將愛情最富於變化的姿態展現給了觀眾。


人生的意義是永遠在既定的環境中安穩生活,還是毀滅固有的一切去探尋廣袤的天地?《白日夢想家》給了我們完美的答案。

《白日夢想家》:是在禁錮的環境中夢想,還是毀滅固有去探尋廣袤

本·斯蒂勒將三段不同意義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清晰明確、主次有別,一張底片、一段愛情、一次尋找自我的旅程,華特的生活因此而改變。

相對於穩紮穩打的單線推進,影片三線並行的情節構架避開了平淡,巧妙的潤色了整體的情節,讓一個“白日夢想家”的蛻變深入人心,更讓每一個人都能通過電影找到自我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