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组织扩大出口!新冠肺炎相关原料药出口逆势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口罩、呼吸机供应能不能跟上,药品使用有没有保障,而在海外疫情不断攀升背景下,中国供应能力能不能跟得上等等都成为市场关切。

4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介绍相关情况。

先来快速了解会议要点:

1、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4月7日,现有本土确诊病例降至500例以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数量连续7天下降;

2、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

3、我国防护服目前的日均产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套,但这些防护服是分别按照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不同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与进口国和地区的相关要求并不完全匹配;

4、我国的呼吸机产能不足全球的1/5,即使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的情况下,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也不太现实。有创呼吸机是高端医疗装备,在疫情影响下,通过扩产转产实现大规模增产,短期看基本不可能,长期也有困难;

5、截至目前,国内主要呼吸机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2.9万余台。供应境外方面,据工信部向主要生产企业了解,目前供应呼吸机达到近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达到4000余台;

6、国家重点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平台跟踪监测的34种药品和78种中药饮片,产能恢复率已经达到正常水平,大部分产品供应充足。截止到目前,磷酸氯喹日产能达到10万人份,累计生产67万人份;阿比多尔日产能5万人份,累计生产80万人份;法匹拉韦日产能1.15万人份,累计生产了13.75万人份。莲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一些重点品种,企业一直是满负荷生产,库存相对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

7、一季度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的原料药实现逆市增长。如维生素C产量同比持平,出口增长10%左右;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增长20%和30%;硫酸羟氯喹一季度出口量已超去年全年。但整体来看,受近期物流运输困难等影响,原料药实际出口量较去年减少了20%左右。原料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生产已全面恢复;

8、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外疫情蔓延加速的时候,中国愿意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鼓励企业用高质量的中国产品去服务国际社会。

医疗物资生产已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

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又恰逢春节期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黄利斌介绍,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工信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部门参加的医疗物资保障组,每日按照全流程管理,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调度指挥。

“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平均每3小时调度一次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和发货情况。”黄利斌说,截至4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累计为湖北等地区调拨了医用防护服超过800余万件,医用隔离面罩(眼罩)165万个,免洗手消毒液357吨,手持红外测温仪66万台,负压救护车1000余辆,呼吸机等医疗救治设备超过了7万台套,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曹学军表示,通过全力动员复工复产,支持企业技改扩产,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生产企业资质审批,加强人员、设备、原辅材料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协调,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等医疗物资产能产量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重点跟踪企业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能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

曹学军表示,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当前,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防疫物资的需求依然较大。

曹学军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产业链的协调,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精准对接国内外的需求,指导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为国内外抗击疫情继续做出贡献。

国内物资供应能力能否跟上国外需求?

黄利斌表示,在保障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国内企业加班加点,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根据全球疫情蔓延扩散的态势扩能扩产。

黄利斌也指出,应该看到,在庞大的国际需求面前,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医疗物资产能的发挥和供给能力的提升。

如,防护服的全球保供也受到中外质量标准、使用习惯等差异的制约。我国防护服目前的日均产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套,理论上讲,满足国际市场需要问题不太大。但这些防护服是分别按照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不同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与进口国和地区的相关要求并不完全匹配。

近期,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已经出台文件,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等5类产品,国内生产必须获得我国药监部门的资质,同时要符合进口国和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此外,呼吸机生产受到全球化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制约。陈克龙表示,有创呼吸机主要零部件的供应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随着疫情蔓延,零部件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我国的产能不足全球的1/5,即使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的情况下,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也是不太现实。

陈克龙还补充说,有创呼吸机是高端医疗装备,设计、生产和临床验证,都必须经国内外医用安全和标准严格准入和认证,周期很长。因此,在疫情影响下,通过扩产转产实现大规模增产,短期看基本不可能,长期也有困难。

陈克龙介绍,据工信部向主要生产企业了解,目前向国外供应的呼吸机达到近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达到4000余台。

陈克龙表示,为了给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国内呼吸机生产企业加快生产,提升产能,帮助解决整机和配套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原料、用工等问题。另一方面,督促企业抓好质量管控,引导企业严格对照我国和出口国家的标准组织生产,保障产品质量。目前,我国呼吸机生产企业都在加班加点,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产品支持,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与国际上各采购方进行商务洽谈。

“近期,我们还专门协调6个省市的呼吸机生产配套企业强化零部件的供应保障。” 陈克龙说,工信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支持主要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协调加大关键零部件供应力度,帮助零部件和整机企业稳步增产扩产,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加强质量管控,提高供货能力。

正在组织研究突破医疗装备短板弱项

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医疗装备生产企业提供了积极保障,但是在保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短板和弱项。之前工信部已表示将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在本次发布会上,陈克龙表示,工信部正在组织医疗卫生、医疗装备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梳理医疗装备的短板弱项,研究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装备瓶颈,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

陈克龙介绍,2019年,医疗装备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170亿元,超声治疗、PET/CT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迈瑞、山东新华、北京乐普等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此次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已经累计向全国提供医疗装备11.5万余台,其中向湖北提供超过38种7万余台的装备,其中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等大部分医疗装备满足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需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物资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如ECMO等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有创呼吸机等供给不足,部分产品性能有待提升,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