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心上,而不是放在心裡

一天,一個徒弟問師父:“師父,你總是對我說,‘要把這些話放在心上’,為什麼不說‘要把這些話放進心裡’呢?”

師父凝視徒弟,語重心長地回答道:“這是因為,我們的心原本是關閉著的,我們無法將這些話放進自己心裡,只是將它們放在心上。它們就這樣停在那裡,直到我們的心碎了,這些話就掉了進去。”

放在心上,而不是放在心裡

“把這些話放在心上”是在積累知識。積累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只有經過“閱歷”的詮釋,才能真正被理解。而被理解的知識,也只有在內心破碎的時候,才能進入心裡,最後經過“淬鍊”變成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生命體驗。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健康的生活需要儘早看見自身的脆弱,以及面臨的危機。“看見”並不容易,很多時候,孩子就站在父母面前,父母卻“看不見”,不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意願,他們看見的僅僅是自己希望看見的,而不是孩子真實的樣子。

“看見”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知識的積累,包括我們閱讀的很多書,懂得的很多人生道理;第二個階段是生活的閱歷,指我們經歷的一切事,遇見的所有人;而最重要的第三個階段,是要把知識和閱歷轉化為一種生命體驗。不少人讀了很多書,掌握了大量知識,依然過不好人生;也有不少人遭受了無數次打擊,承受了很多痛苦,卻領悟不到人生的真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或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將知識和閱歷轉化為生命體驗。知識和閱歷進入生命,需要經歷破碎。

生命體驗與年齡無關,也不取決於知識的多少,一個年近花甲之人或許具備很多知識和閱歷,但他可能在心理上還依賴父母,沒有多少生命體驗,心智成熟度也低得可憐。相反,一個年紀輕輕的人也許不具備豐富的知識和閱歷,卻可能獲得極具價值的生命體驗。

真正的領悟,不是知識的積累,也不是閱歷的豐富,而是在自我破碎的過程中對生命的覺知。這種覺知不是理智上的認識,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從頭到腳,從裡到外,感受到自我的破碎,以及撕心裂肺般的疼痛。這樣的感受總是能給人帶來鉅變。

長期以來,為了防禦別人,我們花費了太多精力,以至於沒有精力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離真實的自己漸行漸遠。破碎,雖然痛苦,卻能坦露真實的自己。在崩潰中,我們鬆開了緊繃的心絃,任由眼淚流淌,它讓我們變得柔軟,也顯示出自身的脆弱,於是我們看見了自己是誰,也聽到了內心的鼓聲。踩著這個鼓點向前,我們的選擇變得清晰、簡單,自己也變得完整、純粹,我們終於與自己的命運相見。

正如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中所說:“誰要是忘掉所有因由,單純聽從內心深處的聲音來做決定,誰就會將身外之物甩到一旁,闊步向前:而後,這個自由之身便會與命運相遇,而命運即是他自由的倒影”。

放在心上,而不是放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