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一百二十多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將清王朝的命運推向歷史上更高的風口浪尖。百年以來,人們為戰爭雙方軍事力量的巨大懸殊唏噓不已,但其實軍事因素只是落後的表象,內在的腐朽才是衰落的根本。不管是國家經濟實力,還是領導者;是有識之士的引領,抑或是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有太多因素與其息息相關。以下是從經濟實力,媒體輿論兩方面對非軍事因素對清朝在甲午戰爭中影響的分析比較。
一、兩國經濟形勢及發展相差較大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爭結束後,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給中國的自然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有福州官員向清廷上述:外來貨物“充積於廈口”。外國進口的布匹“其質既美,其價復廉”。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另一方面,絲,茶等農產品被列強大量收購,使得本以男耕女織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步解體,大量農民放棄了農業生產而轉為從事手工業,中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更是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窘境。
在這樣的時刻,中國並沒有坐以待斃,部分官員為了拯救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 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恭親王奕訢,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都是典型代表。在這場運動中,中國的近代軍事及民用工業得到了初步發展。其中,參與了甲午戰爭的北洋水師便是由朝中大臣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創建的。然而由於沒有對落後的體制進行變革,資本主義萌芽的力量也過於弱小,洋務運動最終以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的全軍覆沒而告終。
與同時期的中國相比,日本的局勢卻不盡相同。1853年,美國的“黑船”強行進入江戶灣口,德川幕府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日美親善合約》,將近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美將培裡將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贈給幕府,藉以彰顯強大的工業實力,幕府卻只能回贈稻米以示謝意。此事帶給日本人極大的衝擊,深切感受到本國與外國的巨大差距。與此同時,在下層民眾中資本主義萌芽衝擊著小農經濟,商人,武士,農民等不同階層對發展資本主義呼聲日益高漲,成為了德川幕府統治分崩離析的催化劑。由於有資本主義萌芽在日本已存在一段時間,對於推翻封建經濟具有一定基礎,幕府統治很快被推翻。在短短的不到二十年間,新的明治政府以“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為口號進行了一場徹底的變革——明治維新。通過積極購買歐美國家的先進設備,聘用外國工作人員,發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日本終於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風險,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通過對兩國經濟實力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封建性小農經濟早已落後於歷史發展的潮流,由於小農經濟的頑固性以及洋務運動的階級侷限性,洋務運動最終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的現狀。
二、輿論媒體不同的報道形勢,其造成的影響也不同
在中國現有的史料中,對北洋艦隊官兵的評價以甲午中日戰爭後日媒對北洋艦隊慘敗的蔑視和部分國內輿論的自我否定居多,而對於海軍平時的管理、操練等場面的史料則較為少見。
同時,日方、西方的一些報道也多以負面的形式出現。早在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陰曾說過:“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攻克琉球,直至佔領整個中國。”但事實是,同時起步的北洋水師與日本近代海軍往往是此消彼長,日軍並未一直佔優勢,北洋海軍也並非羸弱不堪。據史料記載:“在兵部省下,日本設置了專門負責收集軍情的參謀局,並暗中觀察駐清使館周邊的地形、人文、軍事情報。而後竟直接僱傭外國人去搜查有關中國的艦船、港口、船廠情報。”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對清軍海防實力並未小覷:“(北洋海軍)艦內各項操練極其規範專業,動作迅敏” “每艘軍艦都被管理得井井有條”。直到日本海軍打敗北洋水師之前,日本媒體對於北洋艦隊的評價都較為中肯且正面,與此同時該文並不乏“若論將士之勇敢,操作之嫻熟,我國海軍無疑佔上風”等自我鼓勵的言辭。在對內自我鼓勵的同時,日本對外製定戰略,聘請美國記者豪斯作為輿論宣傳的總長官,將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和“文明”的民族。
《紐約新聞報》上也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中國的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自此以後,國際上的新聞輿論漸漸倒向日方。作為中國近代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報刊,《申報》自1872年創辦以來,一直以介紹時事為己任。然而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經營22年的
《申報》卻出現了嚴重的報道失實。一方面,清政府下令,嚴令限制記者隨軍採訪,只能通過經過朝廷粉飾修正的官方消息和人們口口相傳的隻言片語中瞭解;同時撰寫文章的記者“訪事人”大多數為落魄書生,常常把街頭巷尾的傳言加以杜撰改造,添枝加葉後進行發刊。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申報》記載:“日兵潰散不已,兵臨城下,還未迎戰,便已惶惶不可終日”,“短小若侏儒,未有身高於四尺者,不似華人身材之高大”直到戰爭爆發初期,《申報》盲目樂觀的報道仍未有所改觀:“華兵精神百倍,以一當十,日兵轍亂旗靡,旋即退回。”戰鬥持續至中期,清兵節節敗退,於是《申報》便出現了悲觀的色彩:“萬不料相持數日我軍竟相率敗逃,天乎?人乎?何時事竟至於此乎?”,卻很少有向日本一樣增強民眾信心凝聚力的文章被刊登,國人的信心難以被激起。由此,新聞輿論的重要性由此而可見一斑。結語
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落後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的落敗,日中社會經濟背景與新聞媒體報導的巨大差距也是戰爭失敗的重要根源。如今我們正處在中國綜合國力蒸蒸日上的時代,只有以史為鑑方能長久而生生不息。如果說國防力量是堅不可摧的盔甲,那麼強大的經濟實力便是製造盔甲的鋼鐵,而輿論的力量便是使盔甲外表熠熠生輝的金箔。只有不斷增強經濟實力,輔以適當的輿論宣傳,才能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凝心聚氣,讓中華民族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日]關誠:《日清開戰前夜的日本情報——明治前期的軍事情報活動和外交政策》
[日]海軍參謀部編:《清國北洋海軍實況一斑》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申報》的失實報道研究
閱讀更多 青史筆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