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珊瑚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在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它既不是一種植物,也不是海底的一種岩石。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珊瑚算是一種動物。它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作為腔腸動物的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豔麗,常年生活在22-28攝氏度的海水中。它們不斷地吸收著海水中的碳酸鈣,用來製造自己的骨骼。當一代代死亡的珊瑚蟲骨骼堆積起來,就構成了珊瑚礁這個海洋中最獨特的生態系統。

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珊瑚礁中最著名的要數澳大利亞的大堡礁了。有著“世界自然奇蹟“之稱的大堡礁是現存最大的珊瑚礁,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歷史。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水酸化,大堡礁的生態環境在急劇惡化。在每5年一次的大堡礁“體檢”當中,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已經將大堡礁的環境級別從“糟糕“調到了“非常糟糕”。

然而,這一現象卻仍在惡化。據澳大利亞大堡礁管理局近日稱,2020年2月以來,大堡礁正在經歷又一次大規模的珊瑚白化。這已經是近5年來大堡礁附近區域經歷的第3次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也是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一次。

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珊瑚白化是什麼

珊瑚白化就是珊瑚變白的現象。其實珊瑚本身就是白色的,它豔麗的色彩來自於體內的微型共生海藻。這兩者互相幫助,海藻光合作用後向珊瑚提供能量,珊瑚為海藻提供生長場所。當海藻死亡或者離開時,珊瑚本身的白色就會顯露出來,因此被稱為珊瑚白化。

白化的珊瑚會因失去營養慢慢走向死亡。原本這種現象能夠通過整個海洋系統的調節自我恢復,但是如今珊瑚的這種能力正逐漸退化。白化的珊瑚也讓周圍的生物種群開始遠離自己的家園,海洋裡這個充滿生機的生態系統正逐步成為大海的墳墓。

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珊瑚為什麼白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活動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高。作為溫室氣體,它讓地球上的熱能越來越多,而多餘出的93%的熱能最終都被海洋所吸收。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海洋對熱氣的吸收,地表溫度可能會直接上升到50℃。

雖然陸地生物享受了這一機制帶來的福利,海洋生物卻遭了殃。珊瑚本身就對溫度極其敏感,在16℃左右時珊瑚就會停止進食。過高的水溫會使得藻類體內的葉綠素修復酶遭到破壞,因此這些藻類會選擇離開珊瑚,另謀出路,珊瑚也就發生了白化。

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會導致海洋的pH值下降,海水酸化。這會讓以碳酸鈣為主的珊瑚骨骼受到侵蝕,鈣化率降低。珊瑚因此生長緩慢,抵抗侵蝕、風暴以及敵害的能力也會減弱。有研究指出,正常海水的pH值在7.9-8.4之間,珊瑚的最適生長pH值為8.1左右。當海水的pH值下降到7.8左右時,珊瑚就會停止生長;pH值為7.6時,珊瑚就會死亡。有專家甚至指出,本世紀末,如果海水pH值達到7.8,珊瑚可能真的會永久消失。

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的關係

珊瑚的白化也讓許多科學家加緊了對這些現象後面的相關機制進行研究。來自美國、英國以及以色列的研究團隊就曾在《科學日報》發表研究稱,通過分析古生物學數據庫的珊瑚化石數據發現,珊瑚開始表現出更多地向深水棲居、解除共生關係獨居以及更強的抗白化特性。這些反應與6600萬年前生物大滅絕的特徵如出一轍。

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對環境如此敏感的珊瑚都開始做準備了,是不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真的要來臨了?有專家也曾質疑這一研究本身就存在許多漏洞。白堊紀時期的大滅絕,科學界一直認為是天體撞擊引起的,根本談不上環境變化。而此次研究的數據多為深水區獨居的珊瑚,可能數據本身就存在特殊性。

敲響警鐘!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不過,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珊瑚的白化確實很大部分原因是人類活動引起的。現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的面積在逐年減少,如果整個環境問題還不能改善,我們的子孫將不會再親眼目睹大堡礁等諸多珊瑚礁美麗的樣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