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讓我們聆聽這四位“建國”老師的故事

一聲建國,一生建國||今天,讓我們聆聽這四位“建國”老師的故事

濃情九月,恩師難忘

我該如何愛你?我的祖國!以你之名,冠我此生。一聲建國,一生建國,一生一事,無聲潤物。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今天是我國第35個教師節,我們挑選了4位“建國”老師,記錄他們和祖國的故事。他們中有累計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兩百餘篇的大學教授,有對農村學校情有獨鍾的女教師,有自稱沒有幹過大事兒的“老體育人”,更有“建國”們用一支粉筆,在三尺講臺上點燃成千上萬學子的夢想。星星火種匯聚著,照亮中國的似錦前程。

房建國

這都是建國應該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重要的十字路口。今年52歲的房建國笑著說,我遇到的兩個重要路口,都沒輪上自己做主。

一声建国,一生建国||今天,让我们聆听这四位“建国”老师的故事

一次是改名。“我是9月20日生日,在老家時就得了個‘建國’的小名兒。沒想到進了北京,父親做主把我的大名也改成了‘建國’。” 另一次是當老師。“沒為難,沒徘徊,沒選擇。”兩次非“自主”選擇,房建國卻說:“特別滿意,一輩子在小學工作,當老師、做校長,我不是用自己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他們,而是遇見了他們我才有了最好的時光。”

非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改變了我

“你們真的是我遇到過紀律最亂的一屆學生了!”這句恨鐵不成鋼的話,幾乎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一箇中國學生都聽過的。房建國說:“我也沒少說。但是一位非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改變了我的教育方式。”

當時,房建國二十多歲,新接手一個六年級畢業班。班上,一位少年每一根頭髮絲兒都髭著,以淘氣“揚名”全校。

青年對少年,一個不服管,一個偏要管。硬仗一場接著一場,效果卻差強人意。百鍊難成鋼,不若改為繞指柔試試。開班會,房建國特別將打快板的技術活兒安排給他;全班寫日記,只有他的日記每天都能獲得房建國的一句點評;古詩默寫,一堆100分的學生,點名表揚的是他,其他人的名字用“等”帶過……“倆老爺們兒,也沒有所謂的談心,或者電影裡演的那種溫情時刻,只是日常在校過程中,我會盡自己最大努力,用真心去待他。”房建國說,我沒想到的是,孩子畢業後的一天,有一次我在教室批作業,他站在門外探頭,有些羞澀地問:“房老師,我畢業了,我能不能再進教室和您坐會兒?”

“這段經歷不僅難忘,而且改變了我。”房建國說,學生時最“討厭”的老師是無論提什麼要求都會打著“這是為你好”的旗號。這“好”,不僅要發自內心,更要讓孩子們好接受,而不是強行硬塞。“孩子們的每一次被觸動,也許真的會改變他的一生。這是做老師的光榮和職責。”

校舍和老師都升級了

1997年,房建國調到郭公莊小學任副校長,教品德課。當時,學校硬件條件有限,還是土操場。“辦公室和男廁所分別在操場兩端,每次去廁所回來就是兩腳土,每天晚上備課的中場休息就是擦鞋”。

每天上操前,老師會給學生髮“簡易灑水機”。“就是用空可樂瓶子戳幾個洞,裝滿水。學生們用手一擠瓶子,給自己腳底下的一畝三分地兒噴溼了,然後站在這個區域裡上操踢腿。”房建國說,“現在想,真的是一道別樣風景。”

如此艱苦的條件沒有持續太久,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多。“我們學校所在的村委會特別支持學校工作,幫著翻新校舍,硬化路面,沒多久孩子們就有了水泥地面的操場。”房建國說,城裡學校用上實物投影沒多久,我們學校也用上了。老師也“升級”了。學校開始請專家給骨幹教師“吃小灶”,提高教學水平。

幾乎就是從那會兒開始,北京的基礎教育持續發力,基礎教育質量均衡上升。

師友互助共品“德”

如今,房建國是豐臺區西羅園六小校長。這所學校藏在南三環邊兒的一個居民區裡。

清早,房建國悄悄站在校園裡觀察,二年級的清潔區,一位六年級的小學生正在手把手地教“小豆包”掃地。不一會兒工夫,二年級新生已經掃得有模有樣。

“《北京市中小學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進入第三年了,我們學校提出了晨掃、升旗等10個校園微場景,鼓勵孩子從小從我做起,爭當明理好少年。”房建國說。

一個班的孩子,回家帶動一個小家。一家是一盞燈,萬家燈火組成國。房建國說,老師就好像是一面鏡子,給孩子們折射出的哪一面,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品德修養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從細節、小事入手的德育教育,讓每一位學生盡情綻放屬於自己的不同風采。”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英雄壯舉,沒有特殊榮譽和桂冠,房建國在小學校園裡紮了三十多年。他說,把學生當親人的深厚情感,全心投入、腳踏實地的奉獻,這些都是“建國”應該做的。

吳建國

建國,賦予我不服輸的勁頭兒

把“建國”這個名字安在一個小女生身上,聽上去似乎有些違和。來自中國傳媒大學附屬小學的黨支部書記吳建國卻不這麼想,在她看來,從小被當成男孩子養大,“建國”賦予了自己要強的性格和不服輸的勁頭兒。

一声建国,一生建国||今天,让我们聆听这四位“建国”老师的故事

一路在朝陽成長、接受教育,又耕耘在朝陽教育的她深深覺得,“做什麼都必須得優秀,要不然感覺對不起這名字”。

從農村來再回到農村去

“一聽名字就知道生日,別人都不用特意去記。”吳建國的父母曾這樣打趣給她起名帶來的好處。的確,吳建國出生於1979年10月1日,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除了青春期短暫地羨慕過“婷”“嬌”等女性化的字眼之外,她從來沒有覺得“建國”這個陽剛氣的名字給自己帶來過什麼困擾,反而慶幸名字給了自己要強的品質。

吳建國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初中畢業時,她以高出分數線30分的成績考入中等師範學校。“那時候老師給我的感覺是,家裡只要有一個人考上了師範,全家人都很提氣。”懂事的她想做老師其實還有個小“私心”,“讀其他高中都要花錢,師範生是免費的,不想給家裡再添負擔。”

由於中專學習優異、表現出色,1998年,吳建國被保送到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繼續專科的學習。在那個年代,如此寶貴的機會為她和同學們贏得了一張張名校的入場券。

面對畢業後多樣的選擇,吳建國卻早早拿定了主意,她選擇了一所農村中心小學——朝陽區十八里店小學,“我堅信農村也有好教師、好乾部,也能教出好學生。”

一遇伯樂走上成長快車道

“學校成就了我,給我這個年輕人提供了很多機會和平臺。”回想起十幾年前的決定,吳建國毫不後悔。

對於當時的農村學校來說,培訓、聽課、賽課資源確實匱乏。即使這樣,吳建國也努力抓住每一個學習機會:優秀教案,帶給她講課思路的啟發;師傅的課,為她傳遞出鮮活的經驗和感受;樓道走過的一瞬間,從每位教師的板書、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中,她也能吸收到新的靈感和領悟。

作為“高材生”,吳建國自然受到了學校的重點培養。工作第四年,她就擔任了學校的教學主任。那時,學校里老教師多,教學方式還比較傳統。於是,課堂成了吳建國改革的主戰場,她相信,學生的成長就是由一節節課拼接而來。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自己教育事業的第一個伯樂:2003年,校長陳春紅來到十八里店小學,“頻繁聘請教研員聽課,主動參加評優評先工作,開著夏利車帶著我們去教育發達地區聽課……”這下子,吳建國好學的勁頭兒有了釋放空間。

時代的發展也給她這個農村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隨著朝陽教育農村教師助力工程、骨幹教師培養工程、特級教師進校園工程的啟動,她的成長也走上了快車道:教學設計、論文、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接踵而至,一名青澀的農村教師快速成長為學科骨幹,並帶動更多青年教師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力軍。

二遇伯樂加入基礎教育新課題

在教學和管理崗位上不斷精進的同時,吳建國也從未放棄自我提升的機會:2016年,朝陽教育提供給她研究生學歷提升機會,圓了一個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夢想。

2017年,在經歷了多個崗位輪轉之後,吳建國來到了優質品牌學校中國傳媒大學附屬小學擔任黨支部書記,開始了自己教育事業的新徵程。

在傳媒附小,她遇到了第二個伯樂:在張麗榮校長的支持下,她加入了學校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的新基礎教育課題,希望在課題的引領下能進一步加深自己的專業研究,並帶出一支年輕能幹的教師團隊。

雖然身居管理崗位,已不再從事一線教學,但是多年來,吳建國從未中斷示範課、教研課,數學學科的備課、學科質量分析、出卷、閱卷也一直堅持參與。“無論什麼時候專業都不能丟”,既是學校的期待,也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王建國

結緣建國 轉型培養冰雪人才

這些天昌平職業學校教師王建國成為了同事們身邊的“紅人”。因為他的名字太契合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王建國說,作為一名教師,他既已與“建國”結緣,就必須紮根崗位做好本職工作,為祖國發展作貢獻。昌平職業學校於2016年開設了冰雪運動專業,積極對接冬奧需求。作為學校的“老體育人”,王建國也樹立了自己的“小目標”,轉型學當製冰師,更好地服務培養冰雪人才。

一声建国,一生建国||今天,让我们聆听这四位“建国”老师的故事

體育課上“哥哥”帶著弟弟妹妹們玩兒

出生於1975年的王建國,其成長几乎與新中國改革開放同步。中學畢業後,王建國考入當時的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如今的首都體育學院),就讀於體育教育專業。這意味著他大學畢業後將回到校園的田徑場,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喜歡跟學生們在一起。”王建國說。

1995年,王建國大學畢業,回到家鄉昌平區,在當時的滿井中學做了一名體育老師。滿井中學是一所初中校,老師不多,學生不少,王建國負責兩個年級8個班的教學,任務並不輕鬆,但他非常享受那一段時光,就跟“孩子王”一樣。他說,那時候孩子們對體育課都非常熱衷,大家愛跑愛跳,也不怕做一些有難度有風險的動作與項目,老師們教學也都放得開,“我比學生大不了幾歲,上體育課就如同哥哥帶著弟弟妹妹們玩兒。”王建國笑著說,有時候下課了自己都不捨得放孩子走。

2001年,王建國調至昌平職業學校。起初他一度擔心自己能否勝任,“畢竟職業學校的孩子的個性特點、學習基礎和目標都不一樣。”於是他沉下心來,靜心研究教學,“在哪兒都得有一副好身體,我用心教,他們肯定會愛上體育課。”

為不同專業量身打造特色教學

在昌平職業學校,王建國很長一段時間教授投擲、跑跳等體育科目,這也是他的特長。年輕時,王建國投擲鐵餅,一扔能飛出30多米。

昌平職業學校開設了航空服務、學前教育、汽車運用與維修、中西餐烹飪、電子商務等數十個專業。除了常規體育課程外,王建國和同事們還充分結合專業特色,為學生們量身打造開設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課程。

王建國說,比如中西餐烹飪專業的學生需要長時間站立,體力消耗較大,他就會側重教學一些體能儲備課程;而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需要在辦公室久坐,腰、肩、頸等部位很容易出現勞損,這就要加強拉伸等方面的鍛鍊,為今後的工作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18年來,王建國乾得很用心。除了教學,他和同事們還承擔了學校田徑隊的訓練。這些年,昌平職業學校的田徑比賽成績都不錯,今年春季,學校在全市春季職教系統運動會中獲得郊區中職組第二名。王建國也先後獲得了北京市職教系統優秀田徑教練員、昌平區優秀田徑教練員等榮譽。

轉型製冰師為冬奧出力

2022年北京冬奧會備受矚目,冰雪項目管理、場館服務人才的缺口巨大。昌平職業學校早在2016年就申報開設了冰雪運動技能專業方向,是北京市首個具備該技能方向的中等職業學校。如今學校已經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

王建國喜歡冰雪運動,尤其是滑雪項目,初級雪道、中級雪道都能小試身手。在學校,他承擔了輔助冰雪運動教學實訓工作。王建國告訴記者,冰雪專業方向剛剛設立時,學生們得去周圍的冰場和滑雪場開展實訓。而如今,學校已建成800平方米的冰雪實訓室,分為冰和雪兩大區域,包含室內真冰冰場、大型模擬滑雪機、虛擬現實模擬滑雪器、虛擬現實模擬雪車等,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完成冰雪實訓;而且還能面向中小學開展冰雪體驗活動。

王建國說,孩子們學習訓練條件更好了,未來肯定能出一批人才,既可以服務保障冬奧會,也能培養一批冰雪運動青少年愛好者。這令他每天工作都充滿了成就感。王建國自己也有一個“小目標”。今年學校開設了製冰師的課程,他打算自己先進行系統學習,考一個製冰師的證書。“未來北京冰場肯定還要增加,製冰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我學好了,也能為冬奧,為培養冰雪人才出一份力。”

張建國

做好本職就是建設祖國有力行動

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授張建國,來自河北邯鄲,因生日臨近國慶節,被家人取名為“建國”,其中寄寓著“建設祖國”的樸素心願。

一声建国,一生建国||今天,让我们聆听这四位“建国”老师的故事

過去20多年,張建國一直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科研上,他長期從事含能材料理論和實驗研究工作,為國家自主研發新一代武器裝備努力奮鬥;教學中,他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助學生儘早起步學術之路,並積極拓展國際交流渠道,為學生成長“賦能”!

畢業時獲學校最高榮譽獎學金

1990年,張建國從村裡來到35公里外的曲周縣城上高中,一週只能回家一次,起初就靠帶的乾糧填肚子,“我還記得那棒子麵,到了週五就幹得難以下嚥。”之後,學校有了食堂,允許以糧票換成飯票,再買饅頭飯菜,日子才慢慢轉好。遇到農忙時節,他還要回家幫收小麥、摘棉花、噴農藥,“那時考大學的動力就是不想再回家種地。”

高考,他考上了河北師範大學,成為村裡少有的大學生。當時心有不甘,高中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話啟發了他:你還可以考研,走更寬闊的路。

四年後,他如願考入北理工讀研。研一,上課之餘,他一頭扎進實驗室;研二,別人剛開題,他已有小論文初稿;畢業時榮獲學校最高榮譽“徐特立獎學金”;畢業留校後,他邊工作邊讀博,三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碩博期間,共發表SCI論文十餘篇,成為學校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雙料得主”。

張建國一直從事含能材料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含能材料,俗稱火炸藥,從火箭點火到導彈發射,比指甲蓋還小的火工品及其裝藥,卻直接決定著飛船、武器裝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謂“四兩撥千斤”。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完成了某新型激光藥的研製,取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在某點火系統和起爆系統中試應用。

工作以來,張建國已累計獨立和合作發表SCI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1部、譯著3部,授權國防專利45件,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兩項;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教學永遠“先人一步”

張建國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含能材料有機化學基礎》《含能化合物設計與合成》等多門專業課。

如同其讀研生涯的“先人一步”,教學中,他也注重培養學生強化“先機意識”。在他看來,學術界每年都會很多重磅成果,是教材的有益補充,“我們課題組就承擔了不少重大項目,上課時我會結合教材相關章節講授最新研究成果,幫助大家快捷瞭解科研發展最新動向。”

對於有潛力的好苗子,張建國則幫助他們儘早起步。本科生陳麗揚從大三開始就進入實驗室,參加組會交流,閱讀英文文獻,大四就發表SCI論文,還赴荷蘭交換培養,並在國際會議作報告,畢業時成功申請到全額獎學金,赴港讀博。

近年來,他指導的研究生有數十名,其中30餘人次榮獲國家獎學金、學校優秀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等榮譽。

助力“90後”海外研修

在國家留學基金委支持下,張建國先後前往俄羅斯、美國、英國等訪問學習。讓他感觸尤深的是,“外國的科研條件並不比我們好很多,但他們科研氛圍很好,專家們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令人歎服。”

作為北理工機電學院副院長和精工書院教學副院長,他常利用多種途徑為學生搭建海外學習機會,邀請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大學專家為研究生上課,為本科生申請到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交換名額,搭建項目與牛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他指導的博士生何飄先後前往以色列理工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校交流學習,同導師一樣獲得徐特立獎學金,畢業當年即應聘上中南大學預聘副教授。

一個名字,是一種印記,更是一份希冀。從渴望跳出“農門”的窮學生,到大學教授,三十年間,祖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張建國的人生也歷經跨越。展望未來,他還有兩個小目標:潛心科研,為國家國防科技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專注育人,讓更多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建設祖國最有力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