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放歌(上)(原创)

金秋十月,阳光已经不再灿烂,今年的秋天似乎有些沉闷,大概是雨水特别多的缘故吧。国庆长假结束,单位领导考虑大家节日值班辛苦,就让各部门自行安排轮休,于是我获得了宝贵的五天休息时间。按照平时的习惯,我本来可以回到家里看看电视、睡睡懒觉,过过散漫的日子。突然心血来潮,想去额济纳看看胡杨林,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朋友多次谈到胡杨林的美,耀眼的金黄铺天盖地让人震撼,生命的顽强给人以灵魂的洗涤,那里既是诗人的天堂,又是摄影爱好者的圣地。百闻不如一见,我要一睹她的容颜。

10月14日 兰州记忆

早上八点,我从南充乘坐动车去兰州。列车驶入甘肃后,风景与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阳光变得强烈,天空变得湛蓝,高的山坡不再郁郁葱葱,而是岩石裸露,植被稀薄,狭窄的沟谷里村落稀少,隧洞增多,经常是刚出隧洞才见阳光,列车旋即又进入隧洞。我盘算着自己的行程,在手机上浏览着要去的景点,因为没有做功课,只能在列车上补补知识。经过反复比较,我选择了携程网的组团旅游,主要原因是旅程中没有安排购物活动,参观的景点都是原生态,没有拼凑的成分,日程也较合理。电话与客服联系后,他表示尽快与兰州“地陪”联系,力争安排当天组团。

车程仅五个半小时,中午一点多抵达兰州站。下车后,携程网客服打来电话告诉我,已经为我安排了五日游行程,要我尽快交费组团。通过微信转账,转眼我就加入了旅行团。客服通知我,他将马上安排车辆来车站接我入驻酒店,当天行程为自由活动,建议就近参观兰州黄河中山铁桥、甘肃博物馆等。

兰州,打小就是我向往的城市。上个世纪60年代,我姐夫从部队转业到乌审旗工作,大姐随之从老家“农转非”迁去团聚。那时农村贫困,经常吃不饱饭,我的二哥、三哥和二姐都先后到乌审旗去旅游逗留,或者帮助大姐照看外甥。他们回到家里就向母亲和我绘声绘色地描述外面的世界,我从此记住了兰州、银川和乌海等地名,而且经常在地图上查看,当时感觉兰州好亲切。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我去乌审旗看望大姐不需要再从兰州转车,可以从成都乘车直达陕西榆林,从榆林到乌审旗就方便多了,兰州成了我儿时的美好回忆。

进入中学时代,记得学校阅览室有《读者文摘》杂志,那基本是所有学生的最爱,每一期都被学生翻得破旧不堪,而且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会摘抄里面的文章佳句。虽然后来《读者文摘》改成了《读者》,但杂志隽永的文风未改,海纳百川的口味未变,依然是读者的最爱。而《读者》杂志社的地址就是兰州,虽地处西北一隅,却独树一帜引领着杂志业的办刊理念。兰州,成了我少年逐梦的航向。

我住的龙源宾馆位于北滨河中路,紧邻黄河。到宾馆放下行李,我就迫不及待地出门,想去看黄河,想去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

西北放歌(上)(原创)

在公交站台上,我看到前面不远就是金城古建一条街和中山铁桥。顺着公路前行,我看见了傍着山脚建设起来的古建一条街。由于是仿古建筑,而且我的兴趣不在这里,目的地也不在这里,且是下午四点多钟的光景,懒得进去闲逛。径直前行,看到一条公路通向后面的白塔山,路标上标注有很多的博物馆名,什么兰州彩陶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秦腔博物馆等等不一而足。于是沿着公路绕道进去,因为时间太晚,这些博物馆都已经关门谢客接待。只得沿着石阶下到公路,却见石阶中部的墙壁上大书着“金城关”三字,字体厚重笔力雄浑,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历史在这里荡气回肠,嘶鸣的战马与悠扬的驼铃在这里交织汇合。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将万骑,出陇西”,北渡黄河,西征河西匈奴,在凯旋归途中,于西固北侧南渡黄河,命令在黄河南岸修筑城堡,取名“金城”,希冀其坚不可摧、固若金汤,并在黄河设置金城津。后来出使西域的张骞,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去西天取经的玄奘都是从金城津渡河西去。金城关自此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关城,“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更成为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刀光剑影、反复争夺厮杀的战场。历史沉淀变成了如今宝贵的旅游资源,昔日边关已经发展为西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西北放歌(上)(原创)


西北放歌(上)(原创)


西北放歌(上)(原创)


西北放歌(上)(原创)

穿过公路,来到中山铁桥,站在百年铁桥上,秋风掀翻着游人的衣服,我用心聆听着华夏的灿烂与沧桑,耳际传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涛声,远看着夕阳在天际缓缓下坠,西北的雄浑粗犷与天际高远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长河落日吗?我凭栏用相机留下这如歌如泣的金色残阳,这一刻,我感觉自己头晕目眩,兴许是浪涛冲击铁桥引起的吧,有一种欲乘风御宇的感觉;抑或是壮美的景色让我沉醉,竟不知今夕何夕?

10月15日 七彩丹霞

早上6点,我退房离开宾馆,只见一辆小型面包车停在路边,陆续有客人上车,我赶忙问司机是不是也接我,司机翻看本子核对我的身份信息后叫我立即上车,今天我将从兰州到张掖参观丹霞地貌。

动车驶往西宁途中,但见车窗外白皑皑的雪地、雪山,银装素裹的世界让我顿生寒意,我有些担心这次旅行所带衣物过少,不能尽兴游玩。动车驶过西宁后,天气突然变好,又见蓝天白云,看到一群群牛羊悠闲的在戈壁上吃着草,我的心不禁豁然开朗。

到张掖后,导游小刘带着全国散拼团的人一起登上了旅游大巴,开始了真正的西北旅游。

导游介绍说,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享有“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全球最刻骨铭心22处风景”“全球25个梦幻旅行地”等殊荣,置身其中,美得使人晕眩,堪称"七彩神仙台",面积博大,分布广阔,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形态丰富,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中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举世罕见。

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们都有些迫不及待,急切地盼望快点到达目的地。到达张掖七彩丹霞后,我们进入景区乘观光车来到第一观景台。只见沿途起起伏伏的山丘都是红褐色与深褐色,层层叠叠,色彩分明,犹如女娲补天遗落人间的炼丹石,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光。山丘上寸草不生,只有公路沿线的低洼处零星地长着一些骆驼草,显得落寞而孤寂。

西北放歌(上)(原创)


西北放歌(上)(原创)


西北放歌(上)(原创)

导游说第二处观景台是丹霞地貌的精华,我们又急急地乘车赶去。下车后沿着盘旋公路上到山丘,极目远眺,四周呈现的彩色迷离景象让我震撼,真的一步一景,一面一景,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虹落千山,色着万壑”。看那右手边,在红褐色山体的掩映下,一个个扇贝错落有致的排列着,显得惟妙惟肖。移步山的另一侧,远望连绵起伏的山丘,宛如一个躺卧的少女,瀑布似的长发散落在沟壑里。转步到另一个小山头,大片大片兀立的奇峰昂首探望,犹如众僧拜佛。纵目四望,怪石如林,变化万千,似物似景,堡状、锥状、塔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又似千年石堡,真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今天,天气有些阴沉,远处似真似幻,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观之令人赞叹不已,感觉它们都是雕塑大师的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论用多么美丽的词语都难以描述那种种神奇。

导游告诉我们第三处景点不够壮丽粗犷,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乘坐观光车直接去到第四处观景点参观。第四处景点确实与众不同。在平地,我们就看见了几块峭立的石头在探头探脑的张望,像极了几只可爱的乌龟,原来这处景点名称就是“神龟问天”,红褐色的岩石突兀地矗立在山丘之巅,既整体相连与形神各异。沿着栈道往前走,又见右方远处有一片金光灿灿的地方,像极了缩略版的拉萨布达拉宫,游人在栈道旁簇拥着照相留念,我也不禁举起手机与相机,把那雪山下的小拉萨藏进相机。再凝望,再回首,远近高高低低的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远看似染红霞,近看色彩斑斓,极富韵律感和层次感,我猜想在那烟岗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还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迷,撩拨着多少寻幽探秘的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