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和“束脩”原來是孔子拒絕教育的兩種人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篇第七章


【註釋】

(1)自,《說文》:“自,鼻也。象鼻形。”即鼻子。字形像鼻骨與鼻彎的形狀。本章指自己,與“人”(別人)相對。用在動詞前,表示自己是行為施事兼行為的受事。本章指自己。

(2)行,行走、做事、求學問等。

(3)束,《說文》:“束,縛也。”即捆綁、綁縛。本章指約束,限制。

(4)脩,《說文》:“脩,脯也。”本義是乾肉。本章指學習和研習。

(5)誨,《說文》:“誨,曉教也。”即啟示明曉,開導說教。本章指教育、教誨。

【譯文】

孔子說:“只相信自己、完全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追求學問的人和把自己封閉起來修習學問的人,這兩種情形以上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育的。”


【復活論語】解讀

如果按前人的解讀,本章的意思是:只要主動帶著一捆乾肉以上的拜師禮,我從來沒有不加以教誨的。如果是這樣,孔老夫子真是可以,他老人家不僅是民間辦學的第一人,還有了明確的收費標準。也許會有人說,孔老夫子也要吃飯呀,所以要收人家東西。如果夫子的弟子們把他的這點事情也寫進《論語》來,本章的價值就是教學生的收費標準了。難道這就是夫子的學問之道?看來情況應該不是這樣,問題就出在對“束脩”的理解上。從漢朝開始,對“束脩”的解釋都是學費。你看看,好像孔子也在開補習班。他說,凡是在這裡交了學費的,我沒有不教。當然交了學費要教!教育和買賣一樣,尤其當前教育有的是商業行為。果真如此,老夫子把教育商業化的罪過就大了。就是他老人家開了現代的老師課堂上不認真教課,專門等課下再收一次錢才給學生教真東西的先河。果真如此,其罪非輕!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接上一章孔子講了儒學的總綱,本章及下一章都是與學問有關的。我認為,本章的“行”和“脩”都是動詞,都是與追求學問有關。自行,就是指只相信自己、完全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追求學問的人。這種人和夫子所憂慮的“學之不講”一致。現實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人,他很自負,自認為自己的悟性很高,不能對聖賢之道虛心低頭去研讀。你跟他一說做學問,他會告訴你,這些東西要靠自己去悟。這種人如果按上中下資質,不能算在下等資質的人中。在社會上看上去特立獨行的自行其道之人,大有人在。這是做學問一類人。另一類人就是“束脩”之人。束是捆綁、綁縛,這裡是約束、限制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從行為上故意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也就是作繭自縛的人。脩,雖然其本義指乾肉,但在此處指學習和研習。《荀子•禮論》:“屬脩士。”注:“士之進脩者,謂上上也。”也有《論語》版本直接為“束脩”,我們理解起來就更直接了。所以說,把自己封閉起來修習學問的人。自行之人和束脩之人,有共同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只相信自己。不同點是,自行之人能在眾人面前顯擺,束脩之人不屑於在眾人面前顯擺。孔老夫子清楚,這兩種人是不可教誨的。哪些人可以教誨呢?就是這兩種做學問以上的人。未嘗,不曾,從來沒有。孔子在這裡用“未嘗”和“無”雙重否定,表示肯定,強調這兩種人堅決不教,實際上也教育不成。孔子是說,學問之道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自行”和“束脩”這兩種情形以上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育的。

王宏傑

詩人,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

儒家文化與大乘佛法踐行者,

《復活論語》學習和教育體系創始人,

《周易鑿光》學習和教育體系創始人,

曲阜市教體系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聘講師,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

博鰲教育創新論壇傳統文化專委會首席專家,

曲阜儒風國學院院長、導師。

生長於華北平原,滄州以南瀦龍河北岸。於天山腳下近三十載,博覽群書,深入經典,勤學不輟,研習儒學、佛學、道學、易學經典,尤其對先秦文化的探索別開生面。主張用“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的治學路徑,意在尋找各種文化的源頭。從師於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系統學習南懷瑾先生著述。

數十年來深入學習《周易》的應用系統,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實踐,尤其對“梅花易數”的運用極其純熟。為了進入《周易》的殿堂,解開《周易》卦辭、爻辭之謎底,以《十翼》為金鑰匙,沿著《子夏易傳》和《東坡易傳》所傳承的《周易》之源流,終於看到了《周易》的光芒。古今學“易”者,因被其即厚且高的牆壁阻擋,便把學習收穫稱為《周易鑿光》。

研究古今諸家《論語》解讀版本,繼承南懷瑾先生、錢穆先生、李炳南居士對《論語》的註解思路,提出“復活”的觀點,完成《復活論語》,全書近150萬字。《復活論語》是“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的重要著述,將一部“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論語》呈獻給讀者,是《論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精研中華傳統相學,閱人無數,以儒家文化為體,以人才管理為用,對識別人才、運用人才的典籍《冰鑑》和《人物誌》解讀和實用可謂獨樹一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