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哲理詩三首

賈島哲理詩三首

不 欺

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

知心兩如此,然後何所陳。

食魚味在鮮,食蓼味在辛。

掘井須到流,結交須到頭。

此語誠不謬,敵君三萬秋。

這首詩是作者對自己人生哲學的一次總結。首聯雲“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實際上這是從儒家哲學“君子慎獨”思想發展而來的。儒家認為,君子不為違心之事,不做傷天害理、欺騙他人的惡行。更重要的是,君子應該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失於偏頗,這就需要友人的幫助,而朋友之間相交的原則也應該是“不欺騙”。賈島認為君子之間的相交平淡如水,卻也透明如水。交朋友要始終腹心相照、誠實待人,不能半途而廢,相互欺騙。 賈島深處中晚唐時代,動盪不安的朝局使得當時的詩人紛紛關注友情不變的話題,而現實政治的呢?何處才是真正的歸宿?作者實現了佛教宗門與現世生活間的轉換,並藉助這種生活經驗達到了禪法精詣的境界,賈島在追尋個人歸宿的過程中,實現了精神上的某種突破。這種突破正基於他深厚的佛學思想。

賈島哲理詩三首

題興化園亭

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

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庭君始知。

這是一首怨刺詩。裴度是中唐時期的重臣,曾任憲宗、文宗時宰相。晚年不想被牽扯進當時激烈的牛李黨爭中,他進位中書令後,大肆建造興化寺亭園,以表明自己無意政事的態度。賈島並不滿意裴度的這種做法,作詩諷刺他。 此詩不但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社會現實,還通過“桃李”與“薔薇”的對比闡明瞭“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的道理。“不栽桃李種薔薇”隱含了兩個含義,首先,桃李春華秋實,能看能吃,卻棄之不種;薔薇華而不實,卻偏偏要種。其次,裴度修建園林也是為了給子弟聚斂財富,以備身後之用。作者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與其通過得罪百姓橫徵暴斂的方式來保障子孫的生活,不如教育子弟好好讀書,交給他們知識這個最好的財富。中國古代常用“桃李滿天下”來指代教育的成功,這裡也隱含了這個意思。

賈島哲理詩三首

夏夜登南樓

水岸寒樓帶月躋,夏林初見岳陽溪。

一點新螢報秋信,不知何處是菩提。

這首詩作於開成五年,作者當時六十一歲,遷任普州司倉參軍,政務之餘常常登上南樓讀書作詩。作者在夏末的一個夜晚登上了南樓避暑,夏日的燥熱在晚風涼夜中消弭殆盡,如水月光更為夏日的夜晚增添了幾分涼意。夏日茂盛的樹林裡一條溪流緩緩透出,這是林葉疏朗所導致的,同時也標誌著物候的變化。果然,一隻在夜空中飛舞的螢火蟲宣告了初秋即將到來的消息,暑氣消散的夜晚,作者在一片靜謐中陷入了沉思。此詩真實地反映了賈島受南宗禪思想的影響。 “不知何處是菩提”是全詩的詩眼,也是理解詩句的關鍵。作者看到岳陽溪邊樹林中的點點螢火,頓生感慨,樹有千萬,但哪個才是真正的菩提樹逼迫往往造成友人反目的結局。作者希望朋友之間,即使持有不同政見,也能保持開誠佈公、不欺不騙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