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要求安排校外研学旅行,如何组织?研学旅行要“课程化”!

3 月 20 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全省中小学要将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及综合素质评价。省教育厅要求,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在正常上课时间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七到八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 ( 含中等职业学校 ) ,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每学年安排一至两次研学旅行。

河南省要求安排校外研学旅行,如何组织?研学旅行要“课程化”!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那么,作为学校,如何更好的开展研学活动呢?笔者认为,研学“课程化”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研学旅行比学科课程内容更丰富,具有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新”课程。

1.研学“课程化”的意义

多年来,学校教育虽然经历数次改革与调整,但始终难以摆脱相对封闭型的学校教育。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研学旅行逐步进入

然而,在开设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常常被视为利用暑期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开展冬令营、夏令营或社团活动等,缺乏持续性,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存在随意性、零散性较为普遍,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强、操作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此情形下,其课程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学旅行只有像其他课程一样,设定比较固定的场地、路线和序列化活动主题,才能保障其有序有效开展,也才能增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归属感,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作为一门课程,才能进入学校的课程表,保证其开设的正当性和合法地位,确保其开设的时间,也才能配备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性指导。

2. 研学课程化的一些思考

通过课程化,开发系列课程内容,保障其有序规范开展。

例如:

研学旅行按照年级有侧重设置内容:

一至三年级以体验感受为主,

四至六年级以体验与认识为主,

七至九年级以体验、认识与探究为主,

高中阶段以体验、探究与实践为主。

例如:

学校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校根据国家设置研学旅行的目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设计。把研学旅行列入学校必修基础课程,开足、开齐研学旅行课程,并对研学旅行的组织领导、学时学分以及课程标准、考核方式等进行规定。

例如:

政府要支持配合中小学研学旅行,以保障研学旅行的稳定性。精选研学旅行基地,如博物馆、科技馆、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观等。 (四)加强监督评估,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

一学期结束或一学年结束,必须进行有计划的量化评价,对研学旅行常规、效果、态度等方面评价和考核。

等等。

只有把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保障这种教育形式有效、良性的发展,而不是只存活在“文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