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清平樂》開播四天,口碑差異蠻大的,

不喜歡的人覺得節奏慢、臺詞聽不懂、劇情不抓人,喜歡的人覺得製作考究、尊重史書,甚至看到幾乎流淚,

嗯,流淚的那個人就是我。

我為什麼愛看《清平樂》?跟我為什麼愛宋朝大抵有著相似的緣由。

我相信宋朝愛好者們已經帶著大量彩虹屁奔赴劇評戰場了,那不如,我先吹一波為敬。

已經播出的第六集中,即將下線的劉太后跟皇帝與群臣們,就穿袞服謁廟的問題,一頓battle,

太后立場堅決,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群臣也不退縮,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那麼這個袞服到底有什麼了不起?值得花費半集劇情,著力描寫?


袞服是個啥?


我們知道,自漢朝獨尊儒術開始,統一的中原王朝始終崇尚周禮,袞冕(miǎn)就是周禮中非常重要的祭祀禮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個國家的君王,最重要的兩件職業差事就是祭祀和征戰,

征戰不在咱們今天的討論範圍內,手動移除,只聊祭祀。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作為君主的主營業務,祭祀這麼重要,當然要從頭到腳把華服配齊,袞冕,就是這種華服之一,

《周禮》記載了六種祭祀的禮服:大裘冕、袞冕、鷩(bì)冕、毳(cuì)冕、希冕和玄冕,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宋代聶崇義《三禮圖》中對各種禮服的考證繪圖


袞冕之前的大裘冕,才是最高檔的祭祀禮服,但後人考據周朝的大裘冕並不華麗,可能周人崇尚簡約美才高級,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三禮圖》中的大裘冕與袞冕

但歷代專制王朝的君主並不認同周朝的高級審美,作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要在臣民和外邦使者面前一展大國風範,當然要穿上最能凸顯地位與財富的禮服,

袞冕,就成了歷代君王的不二選擇,當然也不乏崇古意念強烈的君主,就喜歡穿大裘冕,但畢竟是少數,

宋代,只有太祖趙匡胤穿著大裘冕祭祀,後面的子子孫孫們,都熱衷禮服中的愛馬仕——袞冕,

袞和冕分別代表了衣裳和頭冠,衣裳樣式、花紋、綁帶,頭冠上的配飾,都有嚴格的講究。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袞冕華麗在哪裡——袞?


能在兩千多年的君主高級T臺秀上長盛不衰,袞冕當然不單單是長相華麗這麼簡單,

《清平樂》中,韓琦說劉太后的袞冕上減了藻、彝(yí)兩章,去了二旒(liú),這兩個小短句,蘊含了袞冕高貴華麗的緣由,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首先說說袞,就是衣裳,君主看中它,不是它用料多珍貴,也不是因為它全手工縫製,更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品牌附加值,重點是衣裳上面紋繡的圖章圖案,

袞服上一共會繡有十二種圖案,叫做十二服章,這個十二是大有學問的,一年有十二個月,無論公曆還是陰曆,都如此,古人覺得十二就是天之大數,吉利得很,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十二服章樣式,歷代各有差異,僅供閱讀參考

這十二服章各有含義,我們一一道來:

1、日


太陽,這不用說了,從古至今,太陽都是至高至陽的象徵,袞服上左肩的位置,就是圓圓的太陽,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但一般太陽裡會有一隻三足烏鴉(也有說是金鳥的),這涉及到遠古時代的神鳥崇拜,感興趣可以去三星堆博物館瞭解下,

劉太后剛好露出了左肩的太陽圖章,烏鴉挺顯眼的對吧。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2、月


月亮,有太陽當然少不了月亮,袞服右肩會繡有月亮,月亮裡面要麼是玉兔要麼是蟾蜍和桂樹,這是兒童們都很瞭解的神話典故了,

劉太后的鏡頭角度沒有露出右肩的月亮圖章,給大家找了圖案,感受下。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3、星辰


不是滿天繁星,單指北斗,這應該是古人最早認知的星宿,也賦予了它至高無上的神聖含義,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袞服上的北斗星會繡在後衣領的位置,這樣跟兩肩上的日月,形成肩挑日月,背拱星辰的意思,

這含義就深遠了,什麼樣的人能擔負起日月星辰呢?當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啊!所以這三章圖案,已經給袞服的地位定下了基調。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袞服背面可以感受到“肩挑日月,背拱星辰”,很多朝代的星用一排小圓點表示,非常寫意

4、山


高大上的意向由日月星辰來負責,作為人間的君王,當然還得回到地球上來刷存在感,山就是最好的對象,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山中有野獸野果,人類最早吃到熟食,據考也是山火過後,一些邊緣地帶,留下了沒被烤焦的動物屍體,遠古人一嘗,人間美味啊,

封建君主認為封禪泰山之類的,還能彰顯自己的偉大,所以袞服中,必然要有山的圖章,

5、龍


作為中華文化中君權的象徵,龍也是必須有姓名的圖章,這個圖案基本可以不解釋,不懂不是中國人(開個玩笑)!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6、華蟲


換個名字,就方便理解這是什麼東西了,赤(bì),根據漢字造字原理,大概是種鳥,赤就是紅色的鳥,現代人認為這是一種紅色山雞,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古人對自然界的崇拜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山雞,即雉,人們覺得這種動物羽毛華麗,看起來很優雅,然後給它附會上了有文采的表象,

所以袞服上的華蟲圖章,代表著文采,這是君主應有的基本素質,但我覺得明朝皇帝例外。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7、火


火的重要性,在任何文化體系中,都有體現,中華文化把它繡在袞服上,從來沒人質疑過這麼做的合理性,因為從任何角度,都不能低估火對人類文明的巨大推動作用,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8、粉米


不要看錯,不是十塊錢一碗搭配酸筍的米粉,而是粉米,或者說就是米,

我們是農耕文明的後裔,即便是現代,仍然以農業為本,稻米是中原地區的主要糧食,菜色如何切換,都要配一碗白米飯,當然了,不是任何朝代普通人民都吃得上白米飯的,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統治者要讓自己的統治千秋萬代,就得保障人民有飯吃,所以袞服上的粉米圖章,既是對豐收的祝禱,也是對王朝的希冀。

9、黼(fǔ)


這個字太複雜了,可以簡單地用“斧”來代替,斧是先秦時代的刑具,後來演變為武器,到現在成為一種工具,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在君主專制時代,斧意味著殺伐決斷,這是君王的美德,被繡在袞服上,提醒君王,注重德行。

10、黻(fú)


又是個複雜的漢字,這個圖章代表的意思非常的抽象,代表著背惡向善,沒什麼可發散的,就好像“卍”字寓意吉祥一樣,要解釋明白,需要牽扯出一大堆的之乎者也,我願意寫,恐怕各位也不願意看,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11、宗彝


它來了它來了,電視劇裡的“彝”來了,劉太后的私人定製袞服上,缺的這章“彝”,是先秦祭祀時用來盛酒的禮器,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彝上畫的是虎和蜼(wěi),一種長尾猴,代表孝道

酒最早被認為是神聖的液體,因為人喝了會暈菜,迷迷糊糊間,彷彿擁有了能跟天溝通的能力,古人並不知道這是腦神經被麻痺了,他們想當然的覺得這是神水,所以祭祀的時候,酒是最重要的祭品,

為什麼劉太后的冕服去掉了這一章呢,大概率是因為祭祀過程中,本來就需要敬酒,所以服章裡缺少這個圖案,是可以彌補的,不會讓上天覺得祭祀心不誠。

12、藻


跟今天的藻一樣,是一種水草,我們都懂“辭藻”是什麼意思,袞服上的藻章,也取文采、才華的意思,那麼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劉太后的袞服上去掉了這一章,因為代表文采的,已經有了華蟲,所以去掉藻,並無大礙。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袞冕華麗在哪裡——冕?


再來說說冕,這種中國人很熟悉,但鮮有人說得上門道的頭冠,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大家都知道冕是皇帝專用,在有些不嚴謹的電視劇裡,我們看見皇帝走哪都帶著冕,旒(liú)珠被晃的眼看要纏在一起了,

事實上,冕在任何朝代,都不是君王隨便戴的,一般來說,只有登基大典、重大祭祀活動等場合,皇帝才會穿戴,不同朝代、甚至不同皇帝,都有各自的佩戴規制,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明定陵出土的萬曆冕冠複製品

所以,我們就撿《清平樂》裡的制式來聊。

劉太后的這頂冕,理論上應該是去了二旒,也就是前後各去了兩串珠子,使得十二旒變成十旒,但我數了下,這頂冕明明是是十二旒,emmm,可能是道具製作不容易吧,這頂冕是一冕多戴的道具,所以沒有精細和嚴格把控,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做了說明。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每串旒上會穿12個彩珠,劉太后這頂,選擇了珍珠和翠玉材質,這是宋初沿襲唐朝和五代奢華畫風的體現,

更早之前的旒珠,是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串五彩珠子做成的,看起來更眼花繚亂一些,但宋代的美學相對崇尚淡雅品質,所以旒珠也走了簡約風。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再看劉太后冕頂上那一排排瓶子樣的小飾品,分別是玉製七星、24個琥珀瓶、24個犀牛角瓶、這也是比較獨特的宋朝風格,我們在後來出土的明代冕上,已經看不到這密密麻麻的小飾品了。

還有冕身上繁複的龍紋以及華麗的珠寶裝飾,都說明了這頂十二旒冕的尊貴與豪華,這種做工,這種材質,放在今天,恐怕也屬於頂級奢侈品了。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為什麼劉太后穿袞冕會遭到強烈反對?


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但我更想透過這種衝突,抒發一下對生活在父權時代的偉大女性的同情。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劉氏的皇后禮服坐像,關於宋代的皇后禮服,等曹皇后上線可以詳細聊聊


劉太后是宋朝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理政的皇室女眷,有人會說,幾百年前唐朝的武則天都稱帝了,一個太后臨朝有什麼好提的,

是的,我們今天看武氏稱帝,覺得太女性崛起了,太超越時代了,但在兩千年的帝制時代裡,武氏稱帝,一直被歷朝的正人君子所鄙視,哪家的皇帝稍微弱勢點,被後宮搶了風頭,就要被圍攻你是不是想重複武則天的悲劇?

武氏稱帝,一直都是錯誤的示範,沒事就會被拿出來溜一溜,敲打敲打龍椅上端坐的男性皇帝,提醒他,千萬不要被女人亂了朝綱。

尤其是在宋代,皇帝與士人共治天下,皇帝的自主權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儒家的高級知識分子在主導王朝的走向,儒家對女性的看法我們心知肚明,男性皇帝在宋朝做皇帝都是如坐針氈的,又何況一個女性站上了最高統治點。

劉太后即便才能出眾,也得小心翼翼,兢兢業業是她應當應分的,王朝繁榮是多虧了那個死鬼老公死前謀劃的好,兒子皇帝品學兼優,都是底下教書學士嘔心瀝血的功勞,劉太后,唯一能留給她的成績,就是替老公兒子看了幾十年的家,辛苦了。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這段對話,敏感的我看完覺得不太舒服,南宋士人史方庭曾對高宗趙構說過:

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大宋並非趙家的私產,宋民也非趙家的私奴,劉太后盡心盡力輔佐幼帝,與朝堂上的士人共同維護大宋王朝,這是不能抗拒的事實,

既然女主臨朝是既定事實,萬民皆知,還差這一襲袞服嘛?

劉太后實實在在執政就不會因此引發什麼混亂,穿戴上袞冕就能天下大亂了?執掌權柄幾十年就能光宗耀祖,穿戴上袞冕就無顏見地下先祖了?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邏輯感人,無非是父權社會形態下,不願意承認女性的成績而已。

劉太后算是先驅了,這位女性在嫁入趙宋皇室前,曾是蜀地銀匠之妻,後被賣給朝臣,獻入韓王趙恆府中,劉氏不受趙恆的皇帝父親喜愛,被迫移府別居,顛沛不堪,終於熬到夫君繼位,走上了人生巔峰,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只不過這種巔峰,恐怕也不是常人所能駕馭的,劉太后被評價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即西漢呂雉和大唐武曌),但民間仍生髮出了“狸貓換太子”的醜惡故事,如今,劉太后畢生的成績並無多少人知曉,但狸貓換太子和與八賢王包拯等人的纏鬥故事,倒婦孺皆知。

《清平樂》難得相對抽離的描繪了一個更貼合史書記載的劉太后,並把她做了飽滿化處理,安排了一段袞服之爭,並借宋仁宗的嘴,道出了女性統治者臨終時的一點小小夙願。

劉太后薨逝後,電視劇安排了仁宗獨自坐於殿上,一句“大娘娘覺得,如此可行?”鏡頭拉遠,大娘孃的位子空無一人,這個時刻,我差點流下淚來,

《清平樂》中的歷史知識點

千年之前,真實的趙禎可能並未有此一問,但這一問,是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父權與女權之間最利落的碰撞,跟電視劇裡一樣,女性的位子上,空空蕩蕩,沒人來回答這句問話。

很多人說,《清平樂》節奏太慢,劇情遲遲不進入帝后相處、后妃爭鬥、公主感情的階段,我想說,飽含內容與知識點的劇集,可以不喜歡看,但請不要拿爆米花劇集隨意比較打壓,非常理解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打開電視電腦只想看點閤家歡劇集,放鬆下大腦,但我們終歸還是需要良心劇集來拉高整體市場水準的。


好了,關於《清平樂》中的袞冕分析,就到這裡啦,隨著劇集播出,後面遇到有意思的知識點再跟大家聊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