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按】

《念樓學短》共有53組530篇國學經典原文及鍾叔河先生的【讀】&【曰】,委實值得珍藏細品,遂決定每讀完一組便記錄一下閱讀心得,與大家分享經典之美。

今天要分享的是《念樓學短》第六組——《戰國策》十篇。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如果用幾個詞來形容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特色,一定是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莫屬了。社會動盪、群雄爭霸的時代,也是一個求賢若渴的時代,各種辯士說客紛紛登上政治舞臺,以七寸不爛之舌,或自我澄清,或替人辯白,或巧妙進諫,或機智斡旋,或揶揄諷刺......可謂精彩紛呈。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在《念樓學短》第六組選編的《戰國策》十篇中,雖然鍾叔河先生所選的文章皆為不過百字的短篇,卻將戰國時期辯士說客的超群智慧和辯才展現得淋漓盡致,即便是在今日,亦可學習一二。因此,本篇學習心得將通過分享戰國時期辯士說客的小故事,來學學古人的說話智慧。

一、利用口才自我澄清

讀過我分享的《念樓學短》前幾組學習心得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古代的政治鬥爭是十分殘酷的,勾心鬥角、手足相殘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朝廷為官,一方面要擔心“伴君如伴虎”,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防同僚使壞。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白圭)

《白圭說新城君》一文中,說的就是位高權重的魏國重臣新城君怕遭人忌刻,對於別人在魏王面前議論自己非常敏感。因魏國大夫白圭常見魏王,於是有人提醒新城君提防白圭。白圭得知此事,就跟新城君說:

“夜行者能無為奸,不能禁狗使無吠己也。故臣能無議君於王,不能禁人議臣於君也。”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翻譯過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大晚上在外面走的人能夠保證自己不幹壞事,卻不能保證別人家的狗不對著他叫。我能保證不在魏王面前議論你,卻不能保證別人不在你面前說我呀!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白圭以一個巧妙的比方告訴新城君,我不是那種小人,但是我也沒辦法阻止小人編排我。清者自清,你自己判斷吧!白圭後來在魏國為相,想必他的語言智慧在化解同僚危機中幫了大忙。

二、利用口才替人辯白

雖然古代朝廷中勾心鬥角的多,仗義執言的也不少。

《為中期說秦王》一篇中,講的是一名叫中期的辯士跟秦王辯論,結果秦王輸了,本來心裡就不爽快,而中期還一副若無其事地樣子“徐行而去”,惹得秦王怒火中燒。眼看著中期可能小命堪憂,有人就挺身而出對秦王說:

“悍人也中期,適遇明君故也。曏者遇桀紂,必殺之矣。”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聽聽這個人是怎麼說的吧:這個又蠢又倔、不懂事的中期呀!幸虧遇到的是明君,如果遇到的是夏桀王和商紂王,腦袋還能不搬家?

短短二十個字,一方面通過貶低的方式巧妙地維護了“悍人中期”,另一方面又讚美了聖上的英明,秦王自然不好發作了。這簡直就是起死回生的救命符呀!雖然文中沒指明為中期說服秦王的人是誰,但他一定是一個超有智慧和膽識的人。

三、利用口才巧妙進諫

《為中期說秦王》一文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代君王的脾氣真是變幻無常的,要辯論的是你,輸了發脾氣的也是你,反正老虎的屁股能不能摸,就看老虎的心情好不好了。所以做臣子的,如果光說美言,倒可能性命無虞,如果要說逆耳忠言,就要考驗說話的藝術了,畢竟真正寬宏大量的明君不多,話說得太扎心了,難保老闆不生氣。

《田子方諫文侯》一文中,魏文侯邀請戰國時期有名的賢人田子方一邊喝酒一邊聽編鐘奏樂。聽著聽著,魏文侯就說:“編鐘的聲音沒調準啊,左邊的高一些了!”田子方笑而不語。魏文侯就問田子方笑什麼。田子方答:

“臣聞之,君明則樂官,不明則樂音。今君審於聲,臣恐君之聾於官也。”

田子方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把心思放在國事上,不賢明的君主才把心思放在音樂上。如今您對音樂如此精通,我就擔心您對國事不夠精通了!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魏文侯)


魏文侯的回答是“善敬聞命”,意思是田子方說得好,一定會謹記在心。身為一國之君,如果不務正業,確實會讓百姓遭殃。田子方起初笑而不語,等到魏文侯主動問起,才娓娓道來,正反論證,讓人心悅誠服。

試想,如果田子方一聽到魏文侯的話就開始大發議論,聽者的感受是否大相徑庭呢?說話的時機也是很有學問的呀!

四、利用口才機智斡旋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嚴重,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衝突,通常兩國打架就會想辦法拉攏第三方來增強戰鬥力。

《子象論中立》一文中,齊楚兩國相爭,夾在中間的宋國本來想保持中立。齊國就向宋國施壓,宋國只好表態支持齊國。這個時候,楚國的辯士子象就代表楚王來跟宋王講明利害關係。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子象說,楚國沒向宋國施壓,反而失去了宋國的支持,那楚國也會學齊國,向你宋國施壓。兩國都施壓的話,你宋國就危險啦!你現在是一邊倒,就算你們跟著齊國來打楚國,如果打贏了,齊國獨霸天下,首先吞併的必然是你宋國;如果打輸了,你們兩國聯合都敵不過楚國,更何況你一國呢?

也是不過百字的文言文,就把宋國該選擇一邊倒還是選擇保持中立分析得透透徹徹,明明白白,做外交官,就得像子象一樣,言簡意賅,直中要害。

五、利用口才揶揄諷刺

幽默與諷刺,也是說話的一門藝術,而且門檻頗高,一般人很難達到此種境界。魯迅先生的雜文被稱為是“匕首投槍”,就是因為語言犀利、直擊要害、諷刺深刻。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田駢)


《齊人譏田駢》一文中,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學者田駢在稷下學宮講學,門徒很多、名利雙收,還對外宣稱自己不願當官,只願為文化做貢獻。有個齊國人就看不慣他的做派,專門跑來求見,故意恭維他的高論。田駢很高興地問他從哪裡聽說的。齊國人就說,從鄰居的女兒那裡聽說的呀!

“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鍾,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矣。”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這段諷刺實在太精彩,所以原文引用之後再翻譯:我鄰居的女兒,三十歲了,總說不嫁人,可是孩子都生了七個了。不結婚就不結婚吧,卻比結了婚的還會生孩子。先生您總說不願做官,可是門徒上百,收入上萬,官是沒有做,但是比做官的還會賺錢呀!

這“鄰人之女”的故事未必真切,但齊人的類比諷刺卻是真真切切地戳到了田駢的要害,一邊悶聲發大財,一邊還要故作清高,怪不得會惹人非議。文中的結尾是“田子辭”,想必田駢是啞口無言、落荒而逃吧。

《戰國策》十篇:5個小故事,學學古人說話的智慧

看完這五個精彩的故事,你會發現語言是一門精妙的藝術,說話也是極具智慧的事兒,也再次驗證“讀史使人明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