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名言警句,古人為人處世之道,前事乃後事之師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遊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

此書大量應用寓言故事來說明事理,語言生動,文采豐富,其中有不少千古流傳的名句。

《戰國策》名言警句,古人為人處世之道,前事乃後事之師


(一)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譯文: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



(二)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譯文:別人對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記;自己對別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三)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譯文:注重小節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恥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四)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譯文:用錢財交朋友,錢財用完了交情就會斷絕;貪美色面結合,到年老色衰時愛情就會消失。



(五)​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譯文:作父母的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不能只顧眼前得失。



(六)​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譯文: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惡,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容易互相親近。



​(七)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譯文:懷藏著貴重的寶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擔任重大事業的人,不能夠輕視敵人。



(八)​謀洩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譯文:謀略洩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計劃不果斷,名望也不能建立起來。



(九)​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譯文: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



(十)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

譯文:無形者,形之君也:無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君:統轄,主宰。無端者,事之本也:沒有發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十一)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譯文:見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十二)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譯文:寧可作雞的嘴巴,決不作牛的肛門。



(十三)​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譯文: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記,它可以成為後事的老師。



(十四)​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譯文: 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大功業的人都不會去與眾人商議。



​(十五)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

出自《戰國策·秦策四》。釋文:積累少量的東西,能成為巨大的數量。



​(十六)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出自《戰國策·燕策二》。釋文:善於創始的人不一定完成得很好,有個好開頭的人不一定有好結果。

《戰國策》名言警句,古人為人處世之道,前事乃後事之師


(十七)​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出自《戰國策·秦策》中。釋文:不瞭解事情的真相就高談闊論,便是不明智;如果知道了而不談,就 是不忠誠。



十八)​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也,駑馬先之。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騏驥:駿馬。馳:快跑。駑:劣馬。先之:跑在前面。這幾句大意是:駿馬盛壯時,一天奔馳千里;到它衰老時,劣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



(十九)​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出自《戰國策韓策三》。孿:雙生。譯文:雙生的孩子長得極為相似,只有他們的母親能一眼分辨出來;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難以分辨,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把它們區分開來。



(二十)​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譯文: 太陽運行到中天則向西移,月亮滿盈後就會虧缺,萬物極盛之後就會衰敗。



(二十一)​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 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上奏章直言勸諱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獎賞。



(二十二)​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譯文: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業,不完全高於今世;效法古人的學問,不能夠制定今天的制度。



(二十三)​仁不輕絕,智不輕怨。

譯文: 有修養之人,不輕易說出決絕的話、做出武斷的事;明智的人,不輕易埋怨環境惡劣、人心不公。



(二十四)​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選自《戰國策·燕策》。惡聲:謾罵的話。意思是:古時候的君子,即便斷絕了交情,也不會口出惡言。



二十五)​子用私道者家必亂,臣用私義者國必危。

譯文: 做兒女的使用不正當之道謀求私利,家庭必定混亂,做臣子的使用不正當之義揚個人私名,國家必定危險。



(二十六)​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

選自《戰國策·趙策二》。譯文: 英明的君主杜絕猜忌消除讒言,排除流言蜚語的通道,堵塞結黨營私的途徑。



​(二十七)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選自《戰國策·秦策》。譯文: 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就像冬夏的循環一樣;事物發展到它的極致,就會有危險,就像堆積起來的棋子一樣。比喻物極必反、積高必危。



(二十八)​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則憂之,則無及已。

選自《戰國策·楚策一》。譯文: 應該在混亂尚未形成時就進行治理,在事情尚未發生時就把該做得事做好。如果等災禍臨頭才開始憂慮,那就來不及了。



(二十九)​安步以當車。

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本句大意是:緩步而行,當作做車。原文此句所在的一段為:“晚食以當肉,~,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



(三十)​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二》。經:常規,原則。這兩句大意是:處理國家政務有一條常行不變的原則,那就是法令能切切實實執行為最好。



(三十一)​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弊。

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一》。數(shuo朔):屢次。弊:睏乏,疲憊。這兩句大意是:連續地打仗,人民就會感到勞苦;長期的軍事行動,會使士兵感到疲憊。

《戰國策》名言警句,古人為人處世之道,前事乃後事之師


(三十二)​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這兩句大意是:爭名的人多在朝廷上活動,爭利的人多在市集上出入。



(三十三)​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

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三》。饕(tāo滔):饕餮(tie帖),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惡獸。欲:慾望。這兩句大意是:秦國的統治者有貪得無厭的惡獸之心,它的佔有慾永遠不會滿足。



(三十四)​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三》。委:棄置。蹊:小路。不振:不可挽救。這兩句大意是:把肉扔在餓虎出沒的小躇上,禍患就無可挽救了。



(三十五)​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譯文:得到一寸土地就是王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就是王的一尺土地。



(三十六)​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

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譯文:受獎賞的必須是有功之人,受刑罰的必須是有罪之人。



(三十七)聖人從事,必藉於權而務興於時。

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五》藉於權:憑藉權宜、權變。務興於時:務必乘勢而起。



(三十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三》。易水: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西,入於拒馬河。這兩句大意是:秋風蕭瑟啊易水多麼寒涼,壯士這次一去啊不再回還。



​(三十九)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引:取.拿。股:大腿。譯文:蘇秦讀書十分刻苦,想打瞳睡的時候,就拿錐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以致鮮血順腿流到腳上也不在乎。



(四十)​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漢·劉向《戰國策》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捨棄他的長處,改而使用他的短處,即使是堯舜也有做不到的事。



(四十一)​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見《戰國策·秦第一》引古語。譯文:以散亂的軍隊進攻訓練有素的軍隊,必然自取滅亡;以邪惡的力量進攻正義的力量,必然自取滅亡;以逆歷史潮流的力量進攻順歷史潮流的力量,也必然自取滅亡。



(四十二)​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譯文: 沒有那樣的實質卻喜歡那樣的名聲反而會使名聲受損,沒有那樣的德行而希望得到那樣的福氣反而會使自己受困,沒有那樣的功勞而想享受那樣的俸祿一定會受辱。

《戰國策》名言警句,古人為人處世之道,前事乃後事之師

圖文皆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