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繼 文武雙全的三國“奉車都尉”

衛繼 文武雙全的三國“奉車都尉”

衛繼故里碑

卫继 文武双全的三国“奉车都尉”

形似花瓶的廟宇石建築躺在茶園裡

卫继 文武双全的三国“奉车都尉”

形似屋簷的石塊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雅安之東,名山區馬嶺鎮鄧坪村的茶園內,矗立著一座石碑,躺著殘破的漢闕,滄桑荒涼,古意悠然。

這座石碑被當地人稱為“衛繼故里碑”。

衛繼,何許人也,他生於哪個朝代,他有什麼故事,為何他的墓會埋於此處?

拂去歷史的塵埃,一個三國時代的雅安歷史文化名人,漸漸呈現眼前。

能文能武

是護衛亦是秘書

一壟壟茶園,在眼前延伸,遠處的山林與老峨山相連;一個個鄉村小院,座落在茶園深處,讓你感受著茶鄉的美景。

矗立在茶園裡的“衛繼故里碑”旁邊,“漢奉車都尉衛孝廉字繼故里”十二個隸書大字,無聲訴地說著石碑主人的身份。

據《名山縣誌》(2006年版)記載,衛繼是益州蜀郡漢嘉嚴道人,三國時期蜀國官吏,官至奉車都尉、大尚書。他的事蹟也被列入了《雅州府志》的“宦績”中。

衛繼有兄弟五人,他的父親是“縣功曹”,相當於現在縣政府的辦公室主任。衛繼小時候,與父親兄弟一起到縣城遊玩,因為聰明可愛被縣長認為養子。當時的縣長姓張,是成都人,沒有兒子,他特別喜歡衛繼,常讓衛繼的父親帶他來玩。在一次酒宴中,張縣長認衛繼為養子。

從此,衛繼改姓名為張繼。但因當時的法律規定,官員們“不能以異姓為後”,因此,張繼又改為原名“衛繼”。

衛繼生於三國時期,正是一個時勢造英雄的年代。作為蜀郡漢嘉人,也作為當地縣長的養子,衛繼從小接受著那個時代最好的教育。

傳說衛繼文武雙全,深得上司喜歡。在三國時代,他的文治武功被當時的蜀國官員所賞識。因為戰功,他也一度成為了“奉車都尉”和“尚書郎”,與三國時期蜀國名將姜維一起共事。

“奉車都尉”,是漢晉時期負責掌管御乘輿車(皇帝所乘車輛)的官員(正六品),同時保護皇帝安全。而“尚書”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郎,是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尚書郎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辦公廳的秘書”。

衛繼,既是護衛,又是秘書,能文能武。

忠君愛國

死於“鍾會之亂”

在茶園的田埂邊上,躺著兩塊形似屋簷的石塊和幾塊形似花瓶的廟宇殘存建築。

當地歷史文化研究者經過考證後發現,此處曾是當地人稱為“八角廟”的遺址。他們猜測,此廟或許是為了紀念衛繼所修。

在當時,衛繼是三國的能臣,他和姜維等人一起盡力地輔佐著蜀國國君。但不幸的是,在三國爭霸的風雲中,他和眾多蜀國人一起成為了失敗的一方,衛繼和姜維一樣,死於“鍾會之亂”。

“鍾會之亂”,是曹魏將領鍾會在新亡的蜀漢將領姜維的幫助支持下,於264年反對曹魏的一場戰事。鍾會自認為能力足以戰勝司馬昭,進可以爭奪天下,退也能佔據蜀漢,遂陷害原同僚鄧艾,並且圖謀反叛。最終,鄧艾被殺,叛亂也因為鍾會部下的叛變而瓦解。在這場“亂戰”中,衛繼在成都被殺。

眾所周知,姜維曾在蘆山築城,屯兵設防,抵禦羌人。傳姜維在成都被曹魏亂軍殺害後,又遭“五馬分屍”剖腹取膽,但見姜維“膽如斗大”,敵軍很是懼怕。姜維的部下冒死從成都將姜維的膽搶回蘆山,葬於城東的龍尾山上。所以現在的蘆山姜維墓又稱“膽墓”。

與姜維一樣,衛繼死後,他的屍骨也被運往老家,即現在馬嶺鎮鄧坪村安葬。

後人稱頌其事蹟,於是在他的石碑上寫上“孝廉”兩字。

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可以肯定的是,衛繼很受當地人愛戴,大家都他傳頌著他的事蹟並紀念著他。據《名山縣誌》(2006年版)記載,1910年(清宣統二年)時,衛繼故里碑所處的位置被稱作“衛公鄉”。

名山區馬嶺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汪中偉介紹,此座石碑是在1927年發現的一座漢墓旁邊出土的,從1979年開始,此碑就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時間的流逝,伴隨著矗立1000多年經歷風雨的石碑,被遺忘的衛繼故事,漸漸被後人憶起,衛繼故里碑也成為了當地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